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方向一、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国教育的现状,说起来比较繁杂,问题以及根源很重也很深,这里只从一些现象加以表述与分析。
(一)、普及教育,但真正的人才少。
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这些不仅取决与知识和技能。
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
(二)、师资投入低,教育成本高。
中国基础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而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需要的成本十分昂贵。
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实际却被商业化了。
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
这和中国其它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因为涉及的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问题甚多。
(三)、“义务教育”的尴尬。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孩子们应当享受义务教育。
但,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
相对而言,民办学校的收费较高,需要一个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个条件决定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四)、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匮乏。
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可是这一“考定终身”。
孩子心中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也成为“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
二、国外教育国内的有钱人,当权者大多将孩子送出国门或移居海外就读西方学校。
那么西方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呢?(一)、教育思想不被禁锢我们从美国的教育发展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公立教育还是私立学院,从小学到大学,首先学习的都是各种思想文化,无论是基督教哲学,还是非基督教哲学,除了宗教学院以外,均是可以自由学习的,神学和进化论并存,科学与宗教同在。
这在倡导人性方面的确是十分自由和开放的。
(二)、教育方式比较开放。
西方教育方式是不给学生画条条框框、不给死板规定、不给千篇一律标准答案。
对于大人们本身就质疑的思想或现象,只提供课题思考的方法或路径,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观点。
教学是在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寓教于参与中接受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知识。
同时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类似朋友的关系。
而且教学的课堂并非固定在学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
(三)、教育的内容客观。
西方教育从小就重视有关人文社会、地理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实际教学,因此很多美国中学生就可以对这些学科内容进行探索或研究。
这些外国孩子,生活的更加开心而富于机智和勇敢。
(四)、教育改革力度大。
看西方各国,当西方国家公立学校出现学业和品德方面失衡时,当出现同性恋之时,很多国家是积极提出解决办法的,比如在美国提倡在家教育或改读教会学员,以家庭之爱和宗教之爱来引导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取向,而不是取缔或反对。
三、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中看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
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选士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同时也成为被统治阶级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同时由于广泛办学,广开仕途门路,吏政制度由此确立起来,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封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
“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
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
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四、当今教育带来的社会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在这样“为人师表”的光辉之下,出现教师为了虚名而出卖自己或是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的现象,这也并非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
当今的体制“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为落到实处,也只是政绩的官场秀。
今天的中国大地遍地皆是大学生,然,考上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生存问题并不能随之解决,很多事情与社会完全挂不上钩,要重新适应社会,重新学习技能。
真正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人生存成问题,也导致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与高中生相比,没有更显出优势。
这些是应试的商业化教育的结果,很多人即使在知识与技术上的才能超群,但却没有人品做前提。
当今的社会对于道德的教育急需提高。
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走来,犹如把人关在鸽子笼中喂养,一旦飞出鸽子笼,却是另一个世界,无从应对,很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力不从心,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建立,重新学习;大多数人缺乏抵抗力缺乏适应能力,在没有道德与心法的约束的前提,很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权利、欲望可以泯灭良知,不折手段;导致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学者与名利为伴,不求真、不务实;官员为名、利、欲让贪腐成为普遍,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视而不见,不问百姓疾苦;一些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的人做着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更多的人在为生计不停奔波,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成凤,然溺爱子女者颇多;为人子女者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孝道,打爹骂娘者越来越多……五、未来教育的方向针对中国教育现状,在此有这些方式研讨:首先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传承中华文明之教育思想,吸纳西方教学经验,逐步确立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理念。
读书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一方面,而思想道德却是重点。
教育的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服务社会,造福苍生。
其次对于教育机构要清正廉洁的教学机构方能教化出清正廉洁的学子。
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科举教育逐步过度到全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是为了升学考试。
提倡“有教无类”,因人而异,重智育,更重德育,同时加强体、美、劳的教育;对于教师,师风、师德应当成为首选,而教学灵活多变应成为现代教学的特色,并能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
再其次是需要改革教育制度,整顿社会教学秩序。
现代社会教学秩序十分混乱,公办与私立并存,而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却差别很大。
不主张民办学校,即便是民办学校,也应纳入中国教育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制度需要增加灵活性。
当我们的方向逐渐清晰明了,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在院校展开思想文化的辩驳了。
中国拥有这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相信我们逐渐的会走得更好。
以下是可供参考的相关研究:[1] 孙逸炀. 我国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现状研究[D]. 复旦大学2010[2] 徐湘云. 昆山城区公办、民办初中教育若干差异的分析比较[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王安全. 试论宁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D]. 福建师范大学2002[4] 梁上启. 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沿革、现状与思考[D]. 华中师范大学2000[5] 韦艳宁.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探析[J]. 新西部. 2010(08)[6] 李阳,王以斌. 重视教育成本核算,提高经费使用效益[J]. 教育财会研究. 2006(06) [3] 刘博. 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J]. 新西部. 2010(12)[7] 陶大银. 基础教育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10) [5] 邓久根. 教育收费制度的总体设计构思[J]. 价格月刊. 2006(06)[8] 汤菲. 论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教育体系的财政思考[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02) [9] 董光前,杨纳名. 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现状研究[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10] 李金云.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04) [9] 侯慧君.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 教育与经济. 2010(03)[11] 郭江燕,黄山平. 勤于学习、乐于实践、善于反思——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