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

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

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引言:我们应该用全面的、长远的、动态的、辩证的和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评估所谓人才流失问题。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扩展秩序中,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落后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向更有利于其价值实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这种人往高处走的流动情况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有其自身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面对它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和问题,理性的、正确的态度只能是顺应它、因势利导地运用它、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它和积极地去应对它;如果不能正视它、不明就理地逆它而行,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得不偿失,把问题越搞越糟、矛盾越搞越激化,最后使自己陷于越来越被动的困境不能自拔。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争夺与反争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方面,只要国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人才流动就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只要坚持对外开放,只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人才外流现象就会缓解,海外人才回归就可能变成现实。

而如何解决人才外流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

人才外流的特点是由低到高,由不发达到发达,由传统观念到现代意识的转变,是人类社会行为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国际社会不平衡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我国人才外流的特点、影响及原因分析我国向海外移民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后到清代中期。

这一时期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和人们对外部世界知之不多,移民主要去往东南亚国家;第二阶段从清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前。

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的入侵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国民大开眼界,这一时期移民去往世界各地的都有;第三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1949—1979)。

由于第二次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两大阵营的形成,相互间交流的减少,这时期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成后基本都回到了国内,从大陆往外移民较少;第四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

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派遣了大量留学人员,截止到 2001 年,公费和自费留学人员达 38 万,而且这些留学人员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成回国的约有三分之一。

(一)我国人才外流特点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大量留学人员准备回国创业,但不容忽视的是又有大批在国内经过多年实践磨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移民的身份流出国门,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定居。

根据对某省副教授或硕士以上学位人员的抽样调查,造成我国人才外流的潜在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人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专业对口率仅有52%,在专业对口人员中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全部发挥的,仅占 21%;能发挥90%以上者占35%;能发挥75%以上者占40%;能力发挥5 0% 以上者占69%。

(二)科研条件较差。

科研经费不足、设施不完善现象很普遍。

认为研发所需经费根本没有来源或经费不落实、不到位者,约占 6 0% ,而认为经费充足者仅占10% 。

认为从事科研或技术开发工作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能满足需要者仅占 10% 。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后勤保障不力。

认为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结构合理,能形成团队的仅占15% 。

认为后勤服务主动的占 40%,被动应付的占30% ,靠私人关系的占 10% ,根本没有保障的占 20% 。

(四)收入偏低,生活条件较差。

就目前整体而言,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收入还是不错的。

但由于目前社会收入分配的不规范和各种不正常现象的存在,相对劳动付出而言,这些人又感觉他们的价值被低估了,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收入相对较低已成为高级人才的烦恼之一,把外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收入太低的占 4 0% 。

(五)领导关心不够。

目前,有些领导往往热衷于通过人才招聘会、刊登广告、组团去海外等形式招揽人才,把这些招聘活动作为自己重视人才的证明,以吸引人才的数量多少标榜自己的政绩。

但当真正拥有这些人才时,就不关心、不有效利用、白白浪费人才,甚至对人才的再次外流麻木不仁,不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设身处地的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反映领导对人才只用不关心和对人才不使用不关心的达 30% 之多。

(六)人才的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国家的房,拿着国家的药,单位内部、行业之间收入待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单一,环境也不允许有太多的想法,人员相对比较稳定。

到如今,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所有制多元化的实行,人们已经不再吃大锅饭、住国家的房、拿国家的药,单位内部、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收入差距已非常明显。

这时,再不让人有想法已经不可能了。

所有制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得原本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二)人才外流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我国人才外流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此外,还有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美国1968年取消移民限额,极大地推动了人才流入。

1975年通过的移民法案的基本精神是鼓励高级专门人才移居美国。

1979年随着我国留学政策的放宽,从我国向美国人才流入的人数成倍增加,其后不断上升。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每年平均有1万知识分子迁移到美国,他们大多数来自我国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重点科研院所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人员占绝大多数。

现今发达国家已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列为从中国获得人才的“国际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我国人才是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稀缺资源。

资源一旦流出,虽然能够带来一些经济利益,但其不良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流出后,一般要给亲属汇款或向某机构赠款,使迁出国,得到外汇收入;这些移民自然与国内保持一定的联系,可促进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但这些经济利益是相当有限的。

如同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里打工一样,打工挣的钱也不断地汇往家乡,也提高了农村与城市的交往,但最终使农村富裕起来的程度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当人才外流时,国家付出的教育成本就成为虚耗,而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也就从此流失,不能为国内作生产性服务;人才流出后,必然降低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总之人才外流是我国的重大的损失。

(三)我国人才外流严重的原因人才外流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职业原因和其它人们各方面需要不能满足的原因。

但就人才流出国和流入国而言,可分为人才流出国推的因素和人才流入国的因素。

(一)人才流入国的因素1. 收入较高。

57%从加拿大移居到美国的人说,他们到美国去的主要原因就是那里工资待遇高。

据统计,同样的人员在美国的收入要比在加拿大高30%。

在俄罗斯所做的调查中,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和希望外出挣更多的钱(76% 的同意率)。

就我们国家而言,一个教授的年收入也就是美国同行一个月的收入。

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过低,此因素占人才流失的 63.9% 。

2. 培训及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处于爆炸时代,知识的老化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人才之所以是人才的基本条件。

人才为保持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希望能有机会适时得到培训学习。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才流出国往往难以提供系统的终身培训学习机会,而在流入国往往可以得到希望的培训。

3. 机会多,流动快。

人才流入国往往具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具有较多的流动机会,容易寻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晋升机会也多。

另外,研究发现定期流动有利于人员之间思想的相互交流和创造性激发,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同一个岗位上所待时间超过四年,创造能力就会下降,因而学者们通常对工作流动很重视。

4. 研究环境好。

发达国家科研设备先进,资金充足,服务到位,现代知识积累厚重,这些因素已成为创造的基本前提条件。

因而对高级学者而言,教学和科研条件成为影响他们去留的重要考虑因素。

5. 宽松的生活环境。

大多专业技术人员在繁忙工作之余,希望有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发达国家洁净的空气和水、宽大的房子、良好的收入、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较少的社会义务、更大的自由度,已成为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向往的生活环境。

(二)人才流出国的因素1. 感觉组织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人才的价值往往不能通过充分的竞争来实现,很多体制性因素在约束着人才价值的实现,使很多人才感觉组织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而倾向于外流。

人才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把人才外流单纯归结于人们对自己经济状况的不满,对社会相对地位和自我实现的不满足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专家自己对社会财富贡献的评价和他们得到的收入的差距。

在个人价值不能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外移被看作是创造与个人要求和价值取向相适应的高质量生活的一种行为战略。

2. 晋升机会少,社会价值难以实现。

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和论资排辈现象使人们晋升的机会减少,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

这一情况在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

在前苏联,存在几十年的部门组织制度并不是为了晋升受教育程度最高、最有才华的专家,而是有利于那种知道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去获取和保住职位的人。

甚至对专家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自1917年以来始终没有根除掉),把专家当作另类人。

3. 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在我国,据最新调查显示,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仅排第四(大学教授除外);专业技术人员排名第七(医生、律师等)。

中国的人才外流不仅仅是因为发达国家收入的绝对数量较高,而且是因为在国内知识分子收入的相对下降,社会地位相对降低。

在许多城市教授的工资比不上外企经理的工资,甚至低于外企白领的工资,更比不上政府官员的工资,因为他们的钱含金量较高。

体制的转轨、投机、腐败暂时降低了知识分子的市场价值。

在俄罗斯,目前只有院士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他的科技人员已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1996 年民意测验显示,俄罗斯社会地位最高的三种行业是经商、银行业、政府官员;三个社会地位最低的行业是研究人员、军人和工程师。

较低的工资待遇降低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价值。

为了脱贫,俄罗斯的科学家有三个选择:一是从事实业;二是经商;三是出国。

4. 动机缺失。

上一世纪后期,东欧国家社会结构处于激烈变化中,整个社会从原来高度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集中单一的管理方式突然转变成了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多元化。

原来的传统观点,尤其是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很大冲击,西方世界的一些腐朽观念、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渗透,在社会上引起了道德危机。

道德危机在八十年代中期发展成缺少共同的目标,社会共同认可的基础逐渐消失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