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大众传播
2、“基于怀疑主义”的忧虑态 度
第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负功能说” 第二,清水几太郎的“拷贝的支配”理论 第三,格林的《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 (1956)提出“吮吸手指长大的一代”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 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 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 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 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 因此,脱离开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单 纯地讨论大众传播的“善”与“恶”问题 是没有意义的。
3、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 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 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 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 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 化的作用。 思考:为什么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动漫产业?
4、娱乐功能。
5、负功能。 第一,麻醉精神。沉迷媒体,社会实践减 少,媒介依存症;色情暴力信息。 第二,虚假信息。 第三,媒介暴力。媒介审判;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 第四,全球传播对信息主权的侵犯问题。
三、 大众传播、信息 环境与人的行为 (P110)
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P111—112)
对比: 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时代(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的 互动关系
2、信息环境及其理解(P112)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者 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 构成的环境 理解: 基本要素、内含价值观、时代特色、控制 作用
三、 关于大众传播社 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P107)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 度
第一,布莱士《美利坚民主》论大众传播 与民主进程的关系(P109) 第二,塔尔德《舆论与群集》论报刊的社 会和政治功能 第三,库利《社会组织》提出“印刷意味 着民主” 第四,电子乌托邦(P125)
4、“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较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概念的是日本的传播学者 藤竹晓。1968年,他就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问题。 他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 不见得能被重视或普及,可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 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 的流行现象。 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 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 境和采取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 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 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这就是他所说的“信息 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二) 大众传播的 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社会的“瞭望者”。
普利策的名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 闻记者则是站在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 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 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2、社会协调功能。 通过舆论引导促成社会的协调和统一。 舆情、网络舆情、舆情监测
D、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 有文化属性(包括思想、科学、道德、政 治、法律、宗教)。 E、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F、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 大众传播的功 能
(一) 经典学说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 协调关系、遗产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加上了娱乐功能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 赋予社会地位、社会规范强制、麻醉(突 出了隐性功能和负功能)
3、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 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与他们有 关的整个外部环境保持直接接触,对于超出自己 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 机构去了解”。 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或信息进行选 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 境。在传媒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把 “拟态环境”当做客观环境来看待。
第五讲 大众传播
一、 大众传播的定 义及特点
1、定义(P99)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 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 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p99)
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 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 电视台以及音像制作公司等等。 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 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C、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