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试题1、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二是国家及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3、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4、教育信息化的要素教育信息化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
5、建构主义理论含义一方面是新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基础的建构,另一方面新知识的摄入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因此,建构意义指在学习,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而达到的超越新知识又改造旧经验的重组。
6、简介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
7、简介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
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支架”(scaffolding)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这种概念框架根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其支撑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由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这种概念框架尽可能完善。
8、简介随机进入教学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
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端,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
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9、简介WEBQUEST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做为什么工具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11、信息技术如何能有机的融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教师实施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时机可分为课前准备、引起动机、上课讲授、教学活动、课后评价五个阶段。
12、请画一幅思维导图13、如何评价教学资源的优劣好坏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策略是否具有可扩充性是否创设了最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是否提供强大的交互功能。
是否有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14、如何评价一个学习网站的优劣好坏要看是否选择正确的建站的策略关键是要看是否做到学习环境技术与教学完美结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策略是否创设了最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是否提供强大的交互功能。
是否有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
15、谈一谈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学整合的策略填空:1、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 )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发展;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则认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20世纪初的美国的实用哲学家和教育家( )却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
2、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 )和( )特点。
3、最早的学校应出现于两河的流域的国家,即( )和( )。
4、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三中心”,即( )( )、和( )。
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基本方面。
即( )、( )和( )。
6、学校教育的系统主要表现在( )、( )、( )、( )等四个方面。
7、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 )和( )三个构成要素;8、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 )和( )三个构成要素;9、运用系统方法,我们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 )、( )和( )三个子系统;10、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 )、( )、( )、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
11、教育言语艺术主要包括( )、( )和( )三个方面;12、我国现行中小学实施行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 )、( )、( )、( )和( )五个方面的内容。
13、一个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 )、( )、( )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4、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 )、( )、( )。
15、我国教师常见的教案有( )、( )和( )三种。
■单选题:1、从甲骨文得到证实,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夏朝;B殷朝;2、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后期;3、“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生,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家( )说的。
A孔子;B孟子;C荀子4、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 )。
A儒家教育;B佛教教育;5、姿态言语指通过躯干和( )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
A眼神;B四肢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 )最一般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向。
A人类教育目的;B;人们最高理想;7、人既是一个,又是一个( )社会实体。
A自然实体;B完全实体8、( )提出了“和诣发展的人”的概念,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诣发展的教育思想.A雅典人;B埃及人;9、教师的义务与权利都是由( )规定的,受法律保障。
A法律;B政策;10、我国《教师法》规定了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是( )。
”A中国公民;B公民;11、《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亦规定“( )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A未成年人;B儿童;12、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
A共同活动;B共同学习;填空:1、卢梭;斯宾塞;杜威;2、专门化;制度化;3、亚述;古巴西比伦;4、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5、个体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6、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8、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结果;9、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功能;10、学生的生命;学生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11、口头言语艺术;书面言语艺术;体态言语艺术; 1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2、思想道德素质;宽厚的学科与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1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4、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三、单选题:1PB;2PA;3PC;4PA;5PB;6PA;7PA;8PB;9PA;10PA;11PB;12PA 《现代教育理论》考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1,学校教育产生于.2,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 , .4,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 , , 等四个方面.5,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是, , .6,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包括, , , ,, 等六个阶段.7,实践操作类教学方法包括, , .8,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 , 的过程.二,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里,选对一个小题0.5分,共6分)1,一般而言,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 )A《理想国》B 《学记》C 《大教学论》..D 《普通教育学》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A 遗传B 环境C 教育D 主观能动性3,我国最早的现代学制是( ).A 壬寅学制B 癸卯学制C 癸丑学制D 壬戌学制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它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A 管理工作B 课外活动C 生产劳动D 教学工作5,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教学的( )A 启发性原则B 循序渐进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上课时,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 A 实验法B 直观法C 观察法D 演示法7,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教育思想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学目标8,"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柏拉图B 卢梭C 杜威D 赫尔巴特9,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是( )A 搞好班级德育工作B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C 了解和研究学生D 做好班级事务性工作10,"双基"教学是指( )A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B 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C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11,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 演示法B 谈话法C 练习法D 暗示法12,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B 凯洛夫C 夸美纽斯D 巴班斯基三,解释名词(每小题4分,共16分)1,学校教育2,教育规律3,学生群体动力4,情感陶冶法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试题编制的质量要求有哪些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有哪些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贯彻创造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五,论述题(第1小题18分,第2小题12分,共30分)简要论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试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现代教育理论》考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1,奴隶社会2,赫尔巴特,杜威3,先天的遗传素质,环境,个体活动4,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4,知识,社会儿童5,激发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5,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6,知,情,意,行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1个0.5分,共6分)1, C 2,B 3,A 4,D 5,B 6,D 7,B 8,D 9,C 10,C 11,B 12 A三,解释名词(每小题4分,共16分)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他环境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3,学生群体动力就是指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作用和学生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具体体现为群体凝聚力,群体的心理氛围和风气,以及学生之间的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等.4,情感陶冶法就是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2,明确测验目标;题量尽可能大;掌握好试题的区分度和难度;注意改进题型;每道试题的编写要讲究科学性;制订好标准答案,平分标准和评卷的具体要求;拼卷和检核要合理.3,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法律意识.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正确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取得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5,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多给学生表现创造力的机会;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五,论述题(第1小题18分,第2小题12分,共30分)1,(1)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①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②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③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需要的舆论和思潮.③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2,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观念: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儿童中心的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实用主义的观念;发现的观念.其启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