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拳论(王宗岳)

转载《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谈》《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谈谈自己对这篇拳论的粗浅认识,供各位拳友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

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

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

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

”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

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

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

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

“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

”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

只有经过长期的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开合自如,周身一家”,达到阴阳的高度统一,进入“太极”境界。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句话是讲太极与阴阳的关系。

太极是个浑圆球体,包含阴阳两仪,阴阳两仪互济兼容。

静中触动分阴阳,动中求静合太极。

三、“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这句话是讲太极拳的动作要合乎自然。

太极拳家陈鑫云:“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在练拳时,宜慢不宜快。

平心静气,静心慢练。

随着外形动作引动内气在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合一,神形合一,顺其自然,渐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推手时,表现为舍己从人,不顶不丢,沾粘连随,恰到好处。

没有过头和不及的动作,完全是根据对方的动作顺势而为。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里,关键是弄懂下面几个字的含义。

1、“刚”:即阳刚、坚硬、用力。

2、“柔”:即阴柔、柔韧,顺遂。

3、“走”:即化劲,“四两拨千斤”。

4、“粘”:即像胶一样粘住对方,即用柔劲跟随对方的着力点,“不顶不丢”,并随着对方劲路的变化不断地听劲柔化,使之处处落空,造成我顺人背的有利形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粘走相生,我顺人背。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对方动作快,我就快接应;对方动作慢,我就缓慢跟随。

太极拳练时宜慢不宜快,追求虚静的太极境界。

注重意、气、神、形的完整统一。

由慢而生灵。

“慢到十分工夫,即能灵到十分。

唯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

“能敬能静,自保虚灵”。

虚静功夫即是太极功夫。

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心静体舒,精神内固,神气合一,意在人先。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无论轻重缓急,均能应付自如。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维一贯。

”外形上虽然千变万化,但太极之理却是不变的。

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里是说,太极拳练习的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

第一阶段为“着熟”,即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会练好,规规矩矩地把把一着一式练到位,练纯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只有外形没有内在的东西。

有的人身体条件好,基本功好,加上刻苦练习,外形很好看,参加比赛,还可以拿金牌。

但却没有太极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通过不断盘架子练习,以外形带动内部,逐步领悟太极拳内在的东西。

丹田之气开始饱满,并在体内流动。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动带动外动,即以内气催动外形。

即所有的动作用内气来带,开则贯至末梢,合则归于丹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外柔内刚,上轻下重,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螺旋缠丝,动作自然。

推手时,能做到,轻灵圆转,比较自如地化解来力,进入懂劲阶段。

经过懂劲阶段,再往下练,即可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神明阶段。

所谓神明,即,不可言传,只可神会,人所不知,独我自明。

此时,浑圆练成,阴阳浑于无迹,刚柔相济,周身极其虚灵,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

周天贯通,气血通畅,无微不至,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腑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怯病延年。

练拳时活泼自然,一片神行。

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我之为我身,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为中气也。

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

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

将来发人时,撞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至此,太极功夫神乎其技矣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要达到上述“神明”的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有一首打油诗写得非常形象。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时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我身。

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然闻真香。

袛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太极之道乃中庸之道也。

虚领顶劲,不偏不倚,讲的是立身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头为六阳之首,头正,则身躯自然端正。

这里,要注意一个“虚”字,将颈部虚虚领起,不可硬挺,否则有害。

气沉丹田,忽隐忽现,讲的是行气。

气沉丹田,即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下沉,收于丹田。

忽隐忽现,是形容内气运行时隐时现,变化无穷,令人不可捉摸。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为令,气为旗,神为统帅,身为驱使”,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意和气的引导下完成的。

有的人练拳多年仍然没有内气,这是由于练法不当造成的。

他们练拳时或只重外形,或僵硬使力,或心静不下来,这些都严重影响内气的培养和运行。

太极拳要按照“松、静、沉、柔、绵、缓、整、舒”的原则来练习。

所谓松,即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静,即为虚静,无极混沌之状也,练拳时,平心静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尤静;沉,即沉气,练拳时,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柔,即动作柔顺,练拳时动作要柔和,如春风扬柳,似行云流水;绵,即缠绵、缠丝劲,练拳时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带动四肢,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前后无一处不缠;缓,即缓慢,练习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重意、气、形、神的完整统一,顺其自然,宜慢不宜快。

只有慢练,才能做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相合,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整,即劲整。

气沉丹田,主宰于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节节贯串,周身一家;舒,即动作自然、舒展大方。

打拳时,经常留意气沉丹田,久而久之,丹田气足,气足则鼓荡,就可以在意念的引导下,在体内流动,开则贯至四梢,合之收于丹田。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或充盈肌肤,或收敛入骨,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这不仅是拳术之道的需要,也是健身之道的需要。

十、“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缈。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几句话说的是推手中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具体着法。

彼攻我左边,我左边就虚;彼攻我右边,我右边就空。

彼向上攻我,我则顺势上引,使其拔根;彼向下攻我,我则顺势下沉,使其前俯,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彼向前攻我,我则顺势引进,使其摸不着劲,有长不可及的感觉;彼向后退,我则粘随进逼,使之无法换劲变着,站立不稳,无处可退。

充分体现了太极拳“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四两拨千斤”的威力。

十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自人。

”太极功夫到了高级阶段,身体十分虚灵,感觉非常敏锐,任何一点微小的外力,如一根羽毛,一只小虫落在身上都能立即感知。

在与人交手时,十分轻灵,无论对方如何使劲都能干净、彻底地化解,而自己一点也不露劲,因此,对方无法摸到我方的劲路,而我方却在“沾粘连随”中“听劲”,时刻掌握对方的劲路,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十二、“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英雄之所以所向无敌,都是由于这种高深的功夫所产生的。

十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其他各种武术流派很多,虽然姿势招式各异,但不外乎是强壮的欺负弱小的,手脚快的打手脚慢的,这些都是先天条件决定的,并不是后天学来的。

十四、“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仔细体察“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不是靠力气来战胜对方;观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御多人进攻的情形,快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太极拳能以小力胜大力,能以静制快。

拳谱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

”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