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家国情怀·认同意识1.(2018·黄冈第三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内外朝制D.郡县制答案 D解析郡县制是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制度,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形成地方对中央的认同,故D项正确。
3.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答案 B解析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
4.(2018·乌鲁木齐二模)约翰·亚当斯于1766年1月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
”作者的观点反映了()A.美利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的认识C.要求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D.捍卫新生国家利益的意识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约翰·亚当斯的言论,在这一时期,美利坚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故A项正确。
5.(2018·北京西城一模)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
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三年内入会的人数达到379人”且包含社会的各个阶层,说明当时同盟会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故A项正确。
6.(2018·滨州一模)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
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
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A.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B.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C.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D.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案的含义“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不能说是采取宗教措施,故A项错误;“圣经”“12铜表法”是欧洲文化的代表,因此说明构建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C项与“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欧洲的合作,并未涉及各国利益问题,故D项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粵两省流向诸迁入国。
——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材料二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
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
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
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力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
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
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
——摘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
原因: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地理相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2)趋势: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
影响: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容易引起当地政权的忌讳)。
训练2社会担当·责任意识1.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说明重视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克己复礼”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德”是统治者统治百姓的手段,并非符合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教育问题,故D项错误。
2.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答案 C解析依所学,南宋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
3.(2018·揭阳一模)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得他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B项正确。
4.(2018·天门、仙桃、潜江高三期末,30)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
这表明() 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答案 C解析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都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表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
5.(2018·宣城高三期末)中国共产党提出: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表明当时()A.三民主义成为中共革命纲领B.中共走向和平夺权斗争方式C.国共两党政治主张趋向一致D.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业为重答案 D解析这些主张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了与国民党的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故D项正确。
6.(2018·资阳二模)1874年中日因琉球问题发生冲突,但很快达成协议。
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
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
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
”文祥的奏疏()A.促进了洋务运动兴起B.希望政府在海防方面有所作为C.增强了民众海防意识D.为涉事人员妥协迁就寻找借口答案 B解析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文祥认为增强军备实力是必要的,直接影响对日态度,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增强民众海防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文祥认为一旦准备充分则不愿与日达成协议,故D项错误。
7.(2018·广州一模)1932年历史学者蒋廷黻编撰成长达数十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作为教材供南开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
方壮酞等四位顶尖历史学者联手撰写《东北史纲》。
其旨在()A.唤起民众以度国难B.普及知识开发边疆C.鞭策政府以利和谈D.促蒋联共结束内战答案 A解析“1932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让中国熟知东北的历史,唤起民众救亡,故A项正确。
8.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八年间(1901~1908),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如拆分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建立的北方证券公司,起诉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等。
由此说明()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B.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加强经济干预C.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局部的干预D.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答案 C解析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而材料中“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反映了局部的干预,故C项正确。
9.(2018·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二模)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
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A.遵守公平经营规章B.大力兴办公共工程C.实行全面计划经济D.做好社会福利事业答案 A解析企业的责任是公平经营,故A项正确;兴办公共工程是政府的责任,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行全面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做好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责任,故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