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你对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看法

谈谈你对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看法

谈谈你对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看法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

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

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

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

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但是庄子的精神自由既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里的阿Q自欺自贱、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也不是犬儒主义者斯多葛派所崇尚的精神至上的生活主张,而是立足生活、张扬自我精神、注重不为时、为物、为人所拘限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精神面貌。

对险恶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凡响的深刻的洞察力,是庄子的“精神胜利法”存在的基础及其高明之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为友。

”是庄子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实质;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有为、有情、有用、变化的精神胜利法。

庄子“精神胜利法”主张人应该有超越物欲、情欲之上的更高的脱离本能、低级趣味的精神境界,而这却是庄子“精神胜利法”的精髓所在。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

《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

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

二曰方法,信奉无为。

三曰理想,追慕泽稚。

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

《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

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庄子无条件的追求着精神自由。

所谓自由,在庄子眼里,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

由于这种自由主要限制于心灵或精神领域,而不是现实的社会自由,因而我们称之为精神自由。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

从价值学的角度看,自由是最高的价值,也是最起码的价值。

而在庄子的精神自由体系中。

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在他这个体系中,庄子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他的价值选择标准,价值取向。

他以“贵”“贱”说明道,以“大”“小”说明物类差别,以“有”“无”说明功利分量,以“是”“非”来说明价值取向。

在庄子眼里,价值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应的,价值的取向也随着不同事物的质、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关系是客观的,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它是从来如此,恒定不变的。

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石头在古代只有工具的价值,但是人们现在却可以从中提取化纤原料。

当然,随着新价值的出现,某些旧的价值也便日渐减少乃至消失。

庄子正是以发展的眼光去判定价值的,他判定价值并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物一事,一是一非,一得一失,而是根据事物的性质,进行综合的价值判断。

从而内容能够够做到从长远,从宇宙空间来看待问题,进而心灵得到开阔,精神达到自由的境界。

在庄子的价值取向中,注重因才而异。

在《逍遥游》篇中提到:不中绳墨的大树,不能为瓢的瓠等,但庄子不因为“不中用”而放弃对它们的价值评价,认为大树即使无可取材,也可以用来点缀风景,让人逍遥自得地在大树下乘凉。

在庄子眼里,天生之才必有用,别人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但经过他的价值估量,因材而用,变为有用的东西。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不少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懂得因材而用,而始终达不到精神自由逍遥的境界。

在自然与社会的强大决定性面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吗?在有限的人生中,人们有必要去自由选择吗?这是人类出现以来,一直迷惑人们头脑的问题。

同样是人,他们因社会地位,文化层次,文化层次。

风俗习惯不同,他们价值观念、选择取向也不同。

如鲁迅所说。

大观园的焦大决不会喜欢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正如庄子所言,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患腰疼和半身不遂,而泥鳅却感到很适意。

人爬上高树会惊恐不安,而猿猴却逍遥自在。

所以庄子认为,要达到精神的自由,必须适应自然习性和生活习惯。

而做到这些,就要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综合起来,庄子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与物等量齐观。

庄子曾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对这段话的含义,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以我的理解,这个寓言是告诉我们:物化的重要性,它可以泯灭掉“物”“人”的界限,使人在物性中逍遥自得。

一个人如果能进入“物性”之中,人性的异化就可以避免,他就可以享受自由和逍遥的境界。

在庄子眼里,草有色,日有光,月有华,对于自然事物需要一视同仁,等量齐观,不可有人为的高下之分,尊卑之别。

在庄子的《齐物论》篇中,庄子这一价值观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庄子从认识主体的局限性,说到事物的相对性,进而取消质的差别。

庄子推论说,每个东西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

因而他说:“田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但环顾我们的四周,处处可以发现我们生活在无数人为设定的格子里,人的心灵于是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观念圈子里,而失去了精神的自由。

所以庄子呼吁“归真”让人保持本真,这不仅是指人,更是指人与物相通的自然本性,一个能真正拥有“赤子之心”那他就会在污浊的世界中独立特行。

活得自然,活得潇洒而满足。

在商品社会中,人已经失去自然之心,更难看到“齐于物”者。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人对自然的破坏,人对生物的毁灭,人对动物的虐杀。

也就很容易理解人的残酷,人的无爱,人的无美。

人是天地自然之间的一极其微小的粒子,他不能不顾大自然的法则,要遵守“道”,在保持人类的创造精神的同时,要向物学习,找回属于人类而现在已经丧失或正在丧失的东西。

这是人类真正的智慧。

也是人类能过在天地间自由生活的根本。

对世俗价值的扬弃。

现代社会的稳定很安宁除了依靠国家的法律规范外,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世俗道德价值。

然而当道德被固定化,它却直接压抑了的个性和自由的发挥,压抑人的精神自由。

因此庄子不愿意顺从既定的道德价值,而是按照自然的天性去行事,倡导一种更近乎自然的人生态度。

在庄子的作品中,可以处处发现他对世俗道德价值的扬弃,对精神自由的积极追求。

庄子站在自然的,人性的角度看到统治者所举道德的虚伪性与束缚性,因而发出“支离其德”的呼声,提出人要超越善、恶等认为的观念,达到精神的自由。

“支离其德”不仅是庄子对传统道德的态度,同时也是他自我保护的生存方式之一。

“忘德”以求其自身心灵的自由。

只有超脱了世俗的功利才能不滞于物,为物所累,为世累,为名累,从而得到心灵和精神的自由与独立。

以率性自然的人生态度冲破束缚,追求个性与自由。

这种追求不仅是对封建道德礼法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他们能避开各种各样世俗的纠缠,使自己从世俗人生中走出来,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与完整。

注重生命内在价值的提升。

庄子在〈〈德充符〉〉这一篇中描写了许多相貌特异的人,写形体丑,是为了强调心灵之美,强调生命内在价值的提升,这就叫:“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提醒人们在“德的修炼中,应当忘掉形体等因素,而不要忘记内心的修炼,从而达到精神自由。

庄子在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上建立的是不同于老子与孔子的价值观,庄子是出世的,是出离于社会建制的逍遥派。

现实涛涛,人心浇薄,社会事功没有绝对的价值,与自然齐一、同造化逍遥才是真人的生命价值,接受一切来自生命本然的造化安排,贤愚美丑富贵贫贱都是相对的偶然现象,都不必在意,都不是真人生命的真正本质,真正的本质只在天道造化的自然之中。

尽管庄子无条件所追求的精神自由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内涵丰富,但也有其时代与实践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以充实与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