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摘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关键词:文本;多元解读;有效;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11-01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真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

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

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

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

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

”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

”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

你用不着去多想。

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
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

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

“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

”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

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

”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

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

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
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

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

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

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

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

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