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1.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大类。

2.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亦称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雅”“颂”。

305篇。

:“风”有160篇,是整个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中最重要的是《西曲》和《吴歌》。

前者风格豪爽奔放,后者风格委婉细腻。

4.根据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和节奏特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5.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

劳动号子从大的方面分,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和作坊号子五大类。

每一类号子歌词内容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少数为见景生情、即兴编歌。

由于劳动强度不一、号子的节奏有的规整有力,有的短促轻捷,有的长而舒展。

唱法有独唱、对唱和一人领唱众人和等等,后者最为常见。

领唱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指挥者,其歌词复杂、曲调高扬舒展;和者为劳动者,曲调深沉有力、节奏性强、但没什么歌词,只是“嘿”、“哟”、“嗬”等。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劳动号子有着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定、有力、粗狂、豪迈的音乐特征。

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源于劳动节奏,劳动节奏赋予号子音乐的律动性。

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

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

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个,领句、合句都卜分短促。

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

劳动号子的两种基本功能:鼓舞劳动、调节精神,统一步伐组织和指挥劳动的实用价值;劳动号子对劳动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6.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一般山歌主要有西北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山曲和南方的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温州山歌。

山歌的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往往曲调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因而易于感人。

山歌的音乐并不过多的讲究形式上的修饰,表现手法较单纯,具有明确的表情目的。

在山歌中,最常见的是两句体和四句体乐段结构。

北方山歌大多为对应式的上下两句体结构,例如“信天游”、“山曲”、“花儿”。

南方山歌较常见的是四句结构。

这些四句结构多为两句结构的发展变化形式,也有的构成了起、承、转、合式的四句结构。

7.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便是陕北民歌。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8.花儿称为“少年”,流行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花儿旋律起伏大,音域宽,连续的音域跳进较多,音乐进行常曲折而多层次。

9.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

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

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征的民歌类别。

10.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1. 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

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12.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

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

以《道拉基》、《嘱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

13. 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

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

情歌的主题,虽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爱慕,其实也揭露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教对婚姻自由的羁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

14. 歌舞是以唱歌和舞蹈两者因素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分为载歌载舞和歌舞相间两种形式。

歌舞相间以北方的东北秧歌,冀东秧歌,南方的花鼓灯等为典型。

藏族的囊玛,卓舞,傣族的十二马舞,佤族的木鼓舞等皆有这种类型。

乐舞是以器乐与舞蹈两者因素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分为边奏边舞和奏乐伴舞两种形式。

15.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

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二人转代表作】:《西厢记》《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等。

16. 维吾尔族舞蹈: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17. 藏族舞蹈:分为“谐”和“卓”两大类。

“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堆谐》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18. 蒙古族舞蹈:舞种有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安代舞。

19. 朝鲜族舞蹈: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

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

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20. 中国近代说唱音乐包括: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曲种。

说唱又叫曲艺,说唱音乐的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其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说唱音乐有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特征。

21.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

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

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

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喧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这种综合了戏剧、音乐、表演、杂技、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

戏曲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汉代的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采用昆腔的剧种:北昆、南昆、川昆、湘昆等。

采用高腔的剧种:川剧、赣剧、湘剧等。

采用梆子腔的剧种: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

采用皮黄腔的剧种:京剧、徽剧、粤剧等。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等。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音乐中最早创用板腔变化结构的声腔。

具有高昂激越的特点。

大部分梆子腔剧种在音乐上均使用七声音阶和徽调式。

皮黄腔皮黄腔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

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于此系。

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不论西皮还是二黄,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并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

在有些剧种中,"西皮""二黄"又被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

西皮曲调刚劲有力,音程跳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活跃的特点;二黄流畅平和,节奏稳定,有端庄凝重的特点。

22.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蛋(揺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主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