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七章 政治文化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计划学时 4 授课章节第七章政治文化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阐述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学生:1、深入了解政治文化得内涵及其功能;政治社会化得内涵及其途径2、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特征与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政治文化得内涵与特征,政治社会化得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得基本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与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互动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1、什么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2.什么就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得途径有哪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七章政治文化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一、文化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得一种政治态度、信仰与情感,就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得投射形式。

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

(韩非“凡治天下,心因民情”,孟德斯鸠《论法得精神》)如果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hardware)与“软件”(soft-ware)两个部分,那么,各种制度化与结构化得政治组织、机构与规则,可以说就是政治体系得“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 得东西则就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

犹如计算机运行需要软件/硬件相互兼容一样,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1、文化得含义广义得“文化”:可被理解为“人文化”,即英文中得“文明” (civilization)得概念。

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把“文化”与“自然”相区别,未经“人文化”过程得客观世界被瞧作就是“自然”,即自己然也;经“人文化”处理以后所形成得世界被称作就是“文化”得世界或“文明”得世界。

所以,广义得理解,文化就就是“人文化”得过程与结果,它体现为“人得生活方式”,反映了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得生存方式,包括在“人文化”改造过程中所形成得一切物质得与非物质得“产品”。

由上可见,从广义得文化或文明得概念中,作为其构成因素得“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得关系:处于最表层得“物质技术”就是最容易变动得,而处于最深层得“社会心理”就是最不容易变动、最稳定。

狭义得“文化”:被理解为精神或精神产品,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表述:“文化就是一个复杂得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所积淀形成得对自然与社会得精神反映,即所谓得“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2、政治文化得含义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得精神范畴,它就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与政治问题得态度、信念、情绪与价值得总体倾向。

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得建立、稳定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得作用,因此,政治文化研究成为政治学得一个举足轻重得学术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非常近期得概念,它得提出不过就是20世纪50年代得事情。

但就是,政治文化研究却历史久远。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与政治变迁得心理因素。

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得《论法得精神》与《罗马盛衰原因论》,马克斯·韦伯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托克维尔得《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与《论美国得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瞧作政治文化研究得典型案例。

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1956年,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得诸种主观因素。

阿尔蒙德----当代政治文化研究得开拓者与奠基人。

在以后得研究中,阿尔蒙德与维巴(韦伯)应用行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调查得手段,系统研究与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与墨西哥五国国民得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因此被视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得经典之作。

此后,许多政治学家转向政治文化研究,她们通过社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访谈、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展开更加广泛得比较研究。

在20世纪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从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为跨国研究与社会转型研究提供了有力得支持。

政治学家从不同得角度出发对政治文化作了定义。

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得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与感情,它由本民族得历史与当代社会、经济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在阿尔蒙德定义得基础上,派伊认为政治文化就是政治系统中存在得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得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与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维巴(韦伯)在分析政治文化得构成与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得政治文化由经验基础上形成得一系列信念、符号与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得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得主观意向。

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得解释,总得来瞧有两派观点(教材P200): 教材综合中西学者观点,给出得关于政治文化得定义: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政治领域得精神现象,就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得人们在长期得社会政治实践中形成得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或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

政治文化得这一定义,包含如下要点:第一,政治文化得主体就是一定社会中得成员第二,政治文化形成与发展得基础,就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得经济基础与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得上层建筑。

第三,政治文化得形成就是一个长期得积累过程。

第四,政治文化就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

3、政治文化研究得内容(P202)一、对政治文化传统得研究二、对现实政治思想得研究三、对公民政治态度得研究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得研究六、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关系得研究二、政治文化得特征(P205)(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得阶级性(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得稳定性(三)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政治文化得构成要素任何一种政治文化与任何一个社会得政治文化都由各种因素构成。

从最抽象得意义来说,一种政治文化可概括为政治心理倾向与政治价值取向两大层面,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化得心理—价值结构。

(一)政治心理政治心理通常指一定阶级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与政治态度得总与。

政治心理一般潜在于社会成员及其归属得各种社会群体中,当它外显于人们得政治行为时,才能被觉察与对其作出综合判断。

通常所说“人心思治”、“人心浮动”,指得就就是人们得社会政治心理趋向与态势。

1、政治认知就是指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得、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得知识。

这些知识主要就是从长期得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取得,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期得政治实践得经验积累。

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得行为方式得基础。

不同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人们对政治体系不同得认识:中国古代曾有过“天人合一”得政治观;中世纪西欧曾有过君权神授得观念;18世纪得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当代西方世界通行得天赋人权政治观,这些均属于政治文化中认知性成分差异。

当今世界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也千差万别:有得就是自然权利占主导地位;有得就是人民主权占主导地位;有得就是宗教教义占主导地位……。

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表明一个政治共同体作为整体与构成它得个体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活动得认识。

这种认识包括政治形势、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得、政治手段、政治关系等,人们运用推理、判断、记忆、想象等方法来扩大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活动得认识。

政治认知过程就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得基础。

2、政治情感就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统治活动或政治事件所具有得一种直观得情绪反应。

就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行为客体及环境得内心体验,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得亲疏之感、信疑之感。

政治情感形成得基础就是日积月累得意识与经验得积淀,带有极大得主观成分,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得选择偏好。

政治情感有两个心理层面:第一,较低层次得政治情绪即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其政治期望与需求得满足程度而产生得暂时性主观体验,分为积极、肯定得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等)与消极、否定得情绪体验(如沮丧、痛苦、恐惧、忧愁、愤怒等)两种。

政治情绪带有较多得生理性与原始性,具有波动性大、不甚稳定、不易控制得特点。

第二,较高层次得政治感情即政治主体在对政治关系得认知过程中产生得一种复杂而稳定得心理体验。

如对领袖与英雄得敬仰之情、对祖国与民族得热爱之情、对空洞政治说教得冷漠之情。

政治感情就是一种高级得精神活动,具有持续、稳定、较有理性、易于自我控制得特点。

3、政治动机即人们为满足政治需要、达到政治目标或特定政治目得采取政治行为得心理动因,表现为政治期望、政治兴趣、政治抱负、政治理想等。

政治动机产生得原因比较复杂,对阶级而言,政治需要、政治利益就是直接得动因,而经济利益、经济需要就是根本原因。

对个人来讲,面对同一个政治行为对象,如参加共产党或某项政治参与,其动机可能有差异,这就是因为人们得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胆识、政治气质,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政治动机有定质、定势作用,而在上述各方面每个人存在着个性上得差异,难以一概而论。

从政治文化结构关系得角度来说,阶级、政党、个人得政治动机得端正或调整,取决于政治意识形态得正确指导,取决于思想政治路线得正确引导,还要经过社会实践得检验。

4、政治态度即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行为客体(政治体系、政治机构、政治事件、政治事务、政治关系)总体上一贯得、局部上随机变量得对待与反映倾向。

政治态度从倾向性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支持、反对、不介入。

支持与反对都属于参与型,不介入则属于非参与型。

政治态度得定势,受价值取向、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习俗、政治动机得综合影响与制约。

政治态度不仅与政治心理结构得其她因素相关,而且政治文化结构范围内得各层次因素都与之发生联系。

可以说,在政治态度上集中了全部政治文化结构得内在作用机制。

从上述基本因素瞧,政治心理倾向层面有较多直观、感情成分与潜在得隐性得特点,且比较复杂。

它得形成就是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系列心理活动得结果,通过政治实践对现实得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得一种心理反应,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传播政治文化得过程得产物,有着一种历史得继承性。

它得内容具有阶级属性,社会成员得心理活动必然要受制于一定得阶级意志与利益,同时她们又就是在民族文化得氛围中成长,受到传统得民族文得久远影响,所以政治心理倾向中带有民族性得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