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中国民众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所包容的各种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政治共识、政治理想、政治作风和政治价值观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和遵循。
但在实际上,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有“人治”思想“德治”思想、君主本位思想和权力本位思想。
1,“人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主流是“人治”和“德治”为主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大力倡导贵族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他们认为政治的好坏主要取决与统治者,这就造就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最高愿望就是盼望出现好皇帝、清官。
而且这种情节在中国民众的心中积淀很深,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只能作为统治的辅助手段而不具备现代法治的原因。
2,君主本位即王权本位思想王权主义的主要内涵是王权至上和王权崇拜,王权主义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决定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制约着其他价值构成,并通过多种社会化渠道,对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选择施以强烈的影响。
所谓王权主义,其具体内容有:君主能参天地,是调节人与自然的中枢,君主体现着自然与社会的必然性,把握着必然之理,君主是政治治乱的枢机和决定力量,君主拥有全国一切的最高所有权,君主是认识的最高裁决者。
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为集权制,国家权力为君主所有,由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君主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得权力,伴随着政治专制体制,必然以言代行、权大于法,君主专制下的权利结构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唯上、崇上意识的突出,形成了“官贵民轻”现象,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
3,权利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史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即以官职来衡量一个人得社会地位和身份高低,为官时通向权势、财富的必由之路。
“官本位”观念以不择手段的求官、保官、为目的,以官牟利、以官扬名为归宿。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其表现形式上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务实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务实的,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注重人事,与人的实践紧密结合。
在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中,有的学者提出,西方是理性的思维,中国则无理性。
这种论点未免失于偏颇。
实际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乏理性思维。
如在人性、天人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均表现出很强的哲理性,并不比西方逊色。
不同的是:西方的传统政治文化注重于对事务本身的认识,追求理论上的完整,如在国家问题上,总是注重对国家自身的认识。
因此,西方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较为浓厚的思辩色彩,表现出求“真”求知、追求“科学”的倾向。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不乏理性思维,但并不注重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事,在于论证人事的原则,集中表现为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与人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和追求实用的倾向。
第二,注重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
对治国方法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
从历史的横断上看,各家各派都十分关心治国方法的问题。
司马谈对诸子百家的分析是对这一点很好的说明:“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
这就是说,诸子百家虽然观点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提出一套治国安邦的方策。
从历史的纵向上看,治国的方法问题也是各朝各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通过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治与法治、德治与礼治,君道无为与君道有为、王道与霸道等问题的争论得到表现,而且更深刻地反映在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上。
中国古代就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如“政者事也”,“治者理也。
”与中国不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注重对制度问题的研究。
当然,西方并不是在各个时期都是如此。
但从总体上看,对制度的研究是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们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必须从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对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去寻找。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和血缘、宗法关系不仅造成了君主制度的长期存在,而且使君主集天地君亲师各项权力于一身,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达到极为专制的程度。
以君为师,以吏为师确认了权力对认识的最高裁决权。
各种思想都只有为王权和封建秩序服务,并为统治者首肯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种情况造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对行政权力的严重依附性,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独立的认识主体不能不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原因。
2、重民的政治文化对待“民”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早在周代就提出”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的思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和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待“民”的问题更具有突出的地位,出现了“富民”,“养民”、“牧民”以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各种有关“民”的思想。
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民本主义”的文化,也有的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应是“重民”的政治文化。
上述各种关于民的思想,尽管是作为君主维护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但却反映出历代统治者对民的重视。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要“重民”呢?原因就在于这种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专制王权建立的基础,是国家兵力和财政的直接来源,没有民的支配,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维持。
对此,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是非常清楚的。
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政在得民”的思想和唐甄提出的“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奈何见政不见民也!”的思想,很清楚地说明了封建统治者重视民的原因。
3、伦常的政治文化道德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纽带是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因此,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但就道德与政治关系的表现形式来看,中国与西方又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尽管有道德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道德与政治已作为独立的认识客体相互分开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与政治则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道德总是和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一般表现为善、正义等一些抽象的道德范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道德则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
集中表现为“三纲五常”的伦常原则。
“忠”“恕”、“孝”、“悌”都已成为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不论是讲性善、伦常“根于心”的孟子,还是主性恶,其“善者伪也”,即礼义皆系人为的荀子,都无不论证了伦常问题。
至于以后,虽然出现了主张“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董仲舒的神学、主张“名教本于自然”的玄学以及主张“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皆理也”的理学之间的区别,也都不过是采取不同形式,论证了纲常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伦常的政治文化。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就其具体内容来说,有如下两点:第一,伦常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中,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孔子把礼看作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荀子把“有辨”看作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辨”即“别”,是礼的核心和本质。
程颐把“天理”看作是人的本质,“人只有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
所谓天理,不过是神化的三纲五常。
既然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因此,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道德,而实现的途径则是按照伦常的规范要求修身养性。
这样伦常作为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
第二,伦常是重要的统治工具伦常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政治文化又是以伦常来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
它的突出表现是“德政”的思想。
德政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质是要求统治者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感化百姓,并通过“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以教化百姓。
中国儒家历史所宣扬的“正者盖所以正人之不正”,“躬行其实,以民为先”,“以德为教”,“明人伦之教”都是对中国传统德政思想的极好注解。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和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伦常的政治文化,对于维护专制王权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就格外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被置于至高的地位。
中国政治文化强调了为政者要以身作则,要考察民心,注重民意。
中国政治文化在政治统治理论上,重视社会关系的调节以及人际关系上的和谐。
从这些看来,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仍有合理性的方面。
因此对于中国政治文化不应采取简单地否定态度,而必须看到其中的合理成分,并在现实中,不断地挖掘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合理东西得到更大的发展。
同时中国政治文化也是世界上所有文明国家中的整个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中国政治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走向世界。
从世界上所存在的先进政治文化因素中汲取有益的科学的东西,使中国政治文化在保留优秀成份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有益成份去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