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哲学研究62001年第10期)日常生活的/美学化0)))文化/视觉转向0的一种解读周宪一在古典文化中,美学或艺术往往被视为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的特权。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赏画观景;西方亦然,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
所谓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
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
当然,老百姓自有民间文化消遣。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艺术似乎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0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
其实,审美的生存方式早就被哲学家们理想化地讨论过,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都主张艺术不应只限于少数人和特定的场所(博物馆和音乐厅),而应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及至海德格尔,亮出/诗意栖居0的旗帜,提出了在一个日益官僚化和工具理性化的世界中如何生存的问题;当代哲人福柯,更是主张一种生存的策略,以及/审美的生存0。
然而,在那些主张精英和先锋的现代主义艺术家那里,艺术的阳春白雪不得不退守象牙塔,隔离了大众和日常生活。
所以奥尔特加断言,现代主义艺术乃是社会的/催化剂0,它把社会区分为少数理解和赞赏它的人,以及绝大多数不理解也不欣赏它的/大众0。
(Ortega,p1660)然而,20世纪中叶以来,情况似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日渐式微,大众文化吞噬了高雅文化,雅俗界限日趋模糊,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变得难以辨别。
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景观,正像杰姆逊所描述的那样: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0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1986年,第147-148页)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0、/后工业社会0或/后现代社会0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0已经崛起。
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倘使说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的视觉对象还保留着较多的自然形象或粗糙的视觉景观的话,那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都市化浪潮正在被人局限在愈加人为化的视觉情境之中。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居家装饰到形象设计,从影视娱乐到广告形象,人为化的视觉环境造就了新的视觉生态。
较之于我们的前辈,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
虽然说中国已进入后现代尚存疑问,但小康文化的这种视觉转向亦非常明显。
这是不是马克思如下看法的实现:/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0(第50-51页)?假如是的话,能否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日常生活的美学化阶段?这个阶段和艺术与生活保持距离的文化是否有本质的不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0可作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是,/视觉转向0意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或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从语言和形象的二分来看,按照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语言乃逻各斯,就是理性,而视觉则更趋向于感性。
恰如利奥塔和拉什所做的区分,语言或话语中心的文化实乃现实原则制约,而形象或影像中心的文化则倾向于欲望原则。
拉什写道:话语的文化意味着:(1)认为词语比想象具有优先性;(2)注重文化对象的形式特质;(3)宣传理性主义的文化观;(4)赋予文本以极端的重要性;(5)是一种自我而非本我的感性;(6)通过观众和文化对象的距离来运作。
而/形象的0文化则相反:(1)视觉的而非词语的感性;(2)贬低形式主义,将来自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的能指并置起来;(3)反对理性主义的或/教化的0文化观;(4)不去询问文化文本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做了什么;(5)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原初过程扩张进文化领域;(6)通过观众沉浸其中来运作,即借助于一种将人们的欲望相对说来无中介地进入文化对象的运作。
(Lash,p1174)所谓话语的文化,以及语言中心的文化,用现在流行的术语来说,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化,属于精神分析的继发过程,受制于现实原则;所谓形象的文化,乃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和精神分析的原初过程和欲望原则更为接近。
那么,视觉转向的出现究竟有什么值得深究的意义呢?它对于我们理解文化发展演变的当代现象以及它本身的内在逻辑有何启示呢?二显然,在文化/视觉转向0中,图像性因素彰显出来,甚至凌越于语言之上,获得某种优势或/霸权0。
影视对文学的侵蚀就是一例。
当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变成电影和电视剧时,看电影(电视)的诱惑显然超越了文字阅读的乐趣。
只要看看电视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便可理解为何这是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
以下,我们就来分析三种较有影响的日常生活/美学化0理论,通过不同范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视觉转向0的复杂意义。
最早提出日常生活美学化观念的也许是德国当代哲学家威尔什(Wolfgang Welsch)。
他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日常生活美学化与文化的视觉转向的关系。
当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美学转向0或/转向美学0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塑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又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现实的理解,它具体呈现为生活的美学化和认识论的美学化两个层面。
生活的美学化首先反映在/表层的美学化0:从购物中心到咖啡馆,从办公室到居家生活,物质层面的装饰和美化成为普遍潮流,旨在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活力,而这一切又是服务于人的/体验需求0。
威尔什以三个概念来加以概括)))/装饰,活力,体验0。
这正是本雅明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情形:文化正在从传统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一切都倾向于展示,外观的美成为普遍追求。
(1993年)这种情形60年代在德波那里则表述为从/占有0向/炫示0的转变,外观成为视觉快感追求的目标。
(Debord)威尔什引用了两句流行语来描述:/更美地生活是昨天的格言;今天则是更美地生活、购物、交往和休息。
0 (Welsch,p1119)视觉于是成为一个欲望的象征。
表层的美学化正在把我们的现实世界变成为一个/体验的世界0,其本质乃是满足那种与我们形式感相一致的要求一个更美现实的/本原需求0。
通过文化产业和娱乐业逻辑和法则的广泛运用,体验与娱乐成为当前文化的主导倾向,闲暇和体验的社会所需要的是不断扩张的节庆和热闹,而这一文化最为显著的审美价值就是没有后果的愉悦、乐趣和欢快。
这一切均体现为/城市的美学化0,它与体验概念密切相关,而体验则是当代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威尔什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体验的社会0(舒尔茨语)。
所谓体验,并不是指对某种永恒不变的深刻之物的体味和意会。
/体验实际上并不是体验。
确切地说,它们是老套和单调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迅速地寻找另外的体验,进而从一种失望逃入另一种失望的原因所在。
0(Ibid1,p1136)威尔什的这种看法,与贝尔所说的现代人追求/新奇和轰动0的说法不谋而合。
恰如时尚这个概念所表征的那样,人们视觉体验的欲望被空前地激发起来,追求不断变化的漂亮外观,强调新奇多变的视觉快感,已成为体验的核心内容。
新奇总被更新奇的东西所取代,不断地攫取视觉快感资源又不断地失望,这就是主体内在的心理法则,也是当代社会不断改变其外观的普遍法则。
威尔什所关心的第二个方面是/深层的美学化0,亦即美学化不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外观(/硬件0)层面上,而且深入到内在结构核心(/软件0)中去了。
威尔什强调,/美学化0的重要性并不在于/美0,而在于其/可塑性和虚拟性0。
/这种非物质层面的美学化比起那种字面的、物质的美学化更为深刻,它不但影响到现实的单一构成,而且影响到现实的存在方式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
0(Ibid.,p16)/由于视觉在我们的日常世界中不断地扩张,这是一个由广告、电视和录像所塑造的图像。
这个图像的世界有某些操纵的意图,电子图像的操纵有种种可能性,并且向高度非物质化的技术过渡,依据这样的看法,视觉上支配的文化是伴随着这一时期可见物中可信赖性的消解。
0(Ibid1,p1154)威尔什的意思是说,在电子媒介的可视性中,物质的实在性的可信赖度日益降低。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去现实化0形象世界,它依赖于/媒介美学0的功能。
现实在媒介上(尤其是在电视上)失去了重量和重心,从物质的存在转化为光,从三维的空间实在转化为平面的二维图像。
/现实正趋向于失去其重力,从强制性转向愉悦性。
0(Ibid1,p185)这种媒介所导致的非现实化过程,就是世界不断被图像化或视觉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主体长久地被媒介的非现实化的/图像操纵0;另一方面,这种操纵状态又导致了主体对现实态度潜移默化的转变。
/这种对媒介化现实的态度向日常生活越来越广泛地扩张。
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日常现实越发地依据媒介模式来构成、展示和感知。
0(Ibid1,p186)如果我们把这种看法稍加引申,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深省的结论:正是由于这种媒介的塑型,使得主体一方面依赖于媒体的图像传播(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又加速了他们对媒体图像化的依赖(其他非图像性的媒介能力必然衰退)。
媒介美学化和现实的美学化实际上是同一现象的两个相关层面的体现。
图像文化对主体的/操纵0将越加深广地持续下去。
恰如德波所言,形象成为控制主体的手段和方式。
威尔什发现,波德里亚所说的/仿像0,不仅有/模拟功能0,更重要的还有/生产功能0。
微电子学的发展,媒介社会的形成,以及虚拟空间的出现,使得物质层面的美学化同时也导致了非物质层面的美学化)))亦即/我们意识的美学化和我们对现实理解的美学化0。
(Ibid1,p14)比如,他发现,电视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和现实不再像物质的现实那样是笨重的、不可移动和不可改变的,通过媒介,现实呈现为可改变和可选择的了,图像不再是现实性的真实保证,而是越来越倚重于虚拟性。
不同于杰姆逊等人的看法,威尔什敏锐地发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并不完全是艺术家的功劳,尽管他们有意打碎艺术的局限和边界,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相反,威尔什坚信,重要的是过去不被作为艺术的东西如今作为艺术来理解。
因此, /表层的美学化0并不与先锋派艺术实践相对应,而是与席勒和德国唯心主义的美学规划相对应。
它体现出希望以美学来改善和提升日常生活的古老梦想。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艺术品、艺术家的经验,以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使得大众在不断提高自己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看待世界的艺术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