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平天国运动及失败原因
摘要:宗教基础、平等思想、独立军队、建国立制,以上这些无疑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成功的农民起义。
这鲜明的阶级性同时也使得这年轻的负有西化色彩的政权先天不足: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贪图安逸以及眼光短浅等,无法克服这些弱点也就无法彻底反清反封建。
神权皇权的互不容、领导权的分散及夺权内耗,加之领导集团对宗教、洋人的不正确认知,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思想蜕化策略失败阶级局限性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增加赋税,横征暴敛,阶级矛盾激化。
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
广西是各种矛盾十分尖锐而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之一,起义武装遍及全省。
1850年11月4日,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
从此揭开了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
太平军向东南发展受阻。
次年洪秀全在武宣东乡自立“天王”,分封诸将。
9月,太平军突围北上攻占永安,一面抗击清军进攻,一面进行军政建设。
12月,天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1852年4月,太平军永安突围,攻桂林不下,转攻全州,冯云山中炮身亡。
折入湖南道州,在此整顿队伍,增修战具;制备军火,并作出“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战略决策。
弃道州东进。
攻长沙,萧朝贵阵亡。
占岳州(今岳阳),建立水营。
翌年3月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定为都城,称天京。
旋派军两支攻占镇江、扬州,与天京形成犄角之势。
太平军攻占江宁后不久,清军即赶来堵截。
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兵北伐京师,西征长江中游。
北伐军将士英勇善战,但由于战略上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终致全军覆没。
索性西征顺利成功,解天京之困。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受到极大损害,军事形势不断恶化,武汉、九江相继失守,湖北、江西根据地大部丢失,只有安徽战场控制地区略有扩大。
从此,太平天国开始转入衰败。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蜂拥入城,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见降。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军余部坚持反清斗争,直至1868年失败。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此彻底烟消云散。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早的封制建都使得领导人的思想出现了蜕化。
在宣布起义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帜之后,洪秀全自称“天王”,后又在永安大肆封制,博立诸王。
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组织,稳定了人心,但造成了领导权一定程度的分散,诸王建制,位分确立的同时也是埋下了争名夺利的后患。
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是小农经济下阶级存在的固有局限性。
在太平天国的政权组织和制度中,存在着浓厚的封建礼制,沿袭了封建的官僚制度和等级制度。
建国定都之后,太平天国中的一些人开始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诸王间“彼此暌隔,猜忌日生”。
洪秀全日益成为封建帝王,所谓“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
到后期,起义队伍的成分更加不纯,地方政权蜕变的现象更为严重,致使太平天国政权日趋封建化。
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败亡,由此各王更加不团结。
天京事变严重地消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领导力量,无疑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2.过于强大而实质飘渺的的宗教信仰。
基于宗教信仰的基础,洪秀全建立了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但宗教终归是虚无飘渺的,由于当时社会的限制,他虽然可以建立暂时的劳动者的政权,但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
洪秀全宣扬“上帝天灵”,以此招募追随者、鼓励将士,太平天国的成员,心中有强烈的宗教思想,认为只有宗教能救他们,给予他们幸福生活,所以他们愿意追随洪秀全去攻打清朝。
这种过于强烈的宗教思想支配着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以致广大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取胜利,却被说成是“天灵”的结果,士气受到严重摧残,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
这种坚定的信仰并不能给成员带来真正的平等、自由和其它他们所期望的事物,美好梦想的破灭也极大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凝聚力。
3.对待外国势力暧昧不明的态度。
太平天国领导者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敌我不分,没有找到正确的斗争方向:虽有所防备,但对洋人采取过宽容的态度,没有正视外国势力不会纵容太平天国势大、坐看中国一个强有力政权的建立的反动性,他们只是趁机向清廷试压攫取利益而已。
“由上帝派来的洋兄弟”,这天真的思想终于招致的是洋人跟清朝联手两方共同绞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由于缺乏对洋人的正确认识,错把洋人当成兄弟,太平天国最终被反咬一口,成为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清廷博弈的牺牲品,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4.自始自终不明晰不切实的政策。
由于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没有提出也提不出切合当时革命实际的纲领,虽然早期颁布了施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但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而其引以为豪的《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仿效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它的理论虽然先进,但在当时已经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缺乏实施的土壤,且由于太平天国始终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它根本不可能实行,其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150多年前的中国,以推翻专制腐朽的清王朝为目的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其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导致它没有创造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的失败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5.政略和战略上的错误。
常言道,滴水不成海,独木难为林。
团结朋友,联合友军,这个十分重要的政略问题,太平天国没有解决好。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在北方的一支重要的友军,是北方抗清斗争的主力。
可是太平天国对于这支北方雄厚的革命力量,既没有予以重视也鲜见合作,以致丢失了自己在北方赖以发展的良机,使北伐军单独奋战,艰难支撑,直至失败。
上海小刀会起义后,曾主动同太平军联合,表示“奉行太平王的法令。
”并派代表到南京接洽。
但太平天国没能同他们取得联系。
太平天国在政略问题上的重大失误,削弱了革命力量,限制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战略上:太平军北伐是必要的,但缺乏足够的兵力、财力,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致使北伐军全军覆没。
后期,总王李秀成重江浙、轻上游的错误战略思想,造成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失败和安庆陷落。
在天京被围困的情况下,洪秀全昏聩保守,死守孤城,拒绝采纳“让城别走”的正确建议,导致太平天国的最后覆灭。
6.从客观方面说: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不仅有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总代表清政府,而且有侵入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列强。
外国侵略者拥有先进武器,不仅武装清朝反动军队,扶植湘、淮军阀武装,而且直接出兵配合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总之,客观原因就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缺乏远大的战略眼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如一的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最终陷于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农民虽然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但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它不可能担负起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作为一次农民运动,其失败是不
可避免的,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丰功伟绩及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革命篇章却永远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