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
荣格生平简介
• 瑞士心理学家,分 析心理学创始人荣 格的分析心理学用 语。指由遗传保留 的无数同类型经验 在心理最深层积淀 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
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 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 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 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 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 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 是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主义简介
• 弗洛伊德主义 – (一)弗洛伊德的性分析心理学 –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新弗洛伊德主义与后弗洛伊德主义 – (一)新弗洛伊德主义 – (二)后弗洛伊德主义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一)赖希的早期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二)弗洛姆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三)德勒兹和居塔里的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
人格发展论
•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 、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 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 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 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 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 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 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 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厄勒克特拉情结)。 • 潜伏期(late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 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 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 动等。 • 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 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 化的成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格结构论(一个奴仆与三个暴君)
• 本我(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
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 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
• 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
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 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 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 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 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 ,又要避免痛苦。 )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 1、人的本质(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欲冲动,阿德 勒认为是自主的冲动,即权力欲与统治欲的冲动 ) • 2、发生精神病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欲的 过分压制,阿德勒认为是个人的“自卑感”与“ 自主冲动”)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荣格生平简介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 • 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的影响
5、出生次序
• 阿德勒指出儿童在家庭中出生的次序 及所处的地位对于人格形成影响是颇 有意义的。儿童都是以"争取优胜"为 目的,长幼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各不 相同。
6、社会兴趣
• 社会兴趣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 分子,阿德勒疗法强调,人的快乐、成功脱 离不了社会,个体需要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 处,感觉安全、被人接受、有价值。
主要著作
• • • • • • 《神经症的性格》;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 《理解人类本性》;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生活的科学》;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又翻《超 越自卑》和《挑战自卑》); • 《神经症问题》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 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 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 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弗洛伊德主义简介
• 弗洛伊德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个时髦 的心理学流派或者运动。它与叔本华 尼采的意志主义和狄尔泰等人的生命 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哲学色 彩和人生哲学的意义。 • 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社 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动荡,中产阶 级面临破产和被吞没的困境,社会精 神极度沮丧,社会病态处处表现,精 神病发病率日益提高。
4、生活风格
• 他认为每一个儿童用以对付困境的方 法和策略,在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 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 特殊的行为方式,用以补偿他的真正 的和想象的自卑感,这就是生活风格 。他所说的"创造性自我"概念指一个 人按照自己的"生活风格"以决定自己 的人格的能力。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 着他和外界的关系。
弗洛伊德性分析心理学
• 意识结构之分析 –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 意识转向(压抑、转移、升华) • 人格结构论(一个奴仆与三个暴君) • 人格发展论 • 爱欲与死欲
意识结构之分析
•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 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 的理性内容。 )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 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 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 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 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 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 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 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 、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 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 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2、器官的缺陷与自卑感
•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人或至少多数人都 可能在生理器官上比不过别人,由此 导致自卑感。自卑感在性格上有两个 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愧不如人,另一 方面为掩饰自己的缺陷而力图装腔作 势,高出于人。自卑感越强烈,自我 意识也越强烈;自我意识越强烈,就 越不容易屈服于自卑感。
3、补偿
•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人,力求补偿,结果反而使缺 陷器官的机能超过了完好的器官。他后来把 补偿的概念从生理学的领域扩展到心理学的 领域,认为儿童的心理差不多完全受补偿作 用的支配。儿童看到成人处处比自己优越, 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力图克服缺陷以求 达到优越的目标,这一推一拉的过程继续终 生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体达到更大的成就。 补偿也可能造成神经病。
弗洛伊德主要著作
•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 》,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 《精神分析引论》(1856.5—1939.9 ) • 《梦的解析》(1900) • 《性学三论》(1905) • 《列奥纳多· 达· 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 的一次回忆》(1910) • 《图腾与禁忌》(1913) • 《论无意识》(1915) • 《自我与本我》(1923)
• 社会兴趣等于认同感与同理心(同感)。阿 德勒疗法认为,个体只有建立了社会兴趣, 自卑与疏离感才会渐渐消失,才会真正体会 到生活的兴趣和意义。而没有社会兴趣的人 ,会变得自私与沮丧,生活因此而狭隘与黑 暗。
7、神经病理论
• 他认为神经病是潜意识中的一种补偿 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作用。" 向上意志"的目标本来志在争胜,但 因外界抵抗力过大,自己无法克服, 于是只有逃避竞争。发生神经病就是 逃避的方法之一。
1、"在上意志"或"权力意志"
• 阿德勒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 支配,实际上也就是受所谓的"权力 意志"的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 向上的内驱力,人们的一切动机,无 论好坏,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追求征 服、追求优越,永不停留。阿德勒心 理学的重心在于权利意志的实现。
卡伦· 霍妮
• 克伦· 霍妮1885年9 月16日生于德国汉 堡附近一个名叫卡 伦· 丹尼森(Karen Danielsen)的小 村庄。 • “如果我不能漂亮 ,我将使我聪明” ,
卡伦· 霍妮心理学观点
• 基本焦虑 • 神经质性格 • 理想化自我
基本焦虑
• 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是指个体自出 生后因受环境种缺乏安全和温暖之影响所形 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绝大多数的父母,无 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于其成长的 理想环境,甚至有很多父母,对幼儿行为不 是过分苛求,就是过分放纵,致使幼儿无法 在充满爱意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 由此可见,霍妮所指的基本焦虑虽始自个体 幼年,但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以性欲力为基 础的个体本能论极不相同,她所指的基本焦 虑乃是起因于个体于他人的社会关系。
•
•
意识转向(压抑、转移、升华)
• 压抑 • 转移(歇斯底里、睡梦、失误) • 升华(艺术创作、科学发明等等)
超我
• 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
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 ,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 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 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 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 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 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