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黑光灯灯光诱捕法,是怎样确定种群密度的 通过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获取的种群密度虽然是 个估计值,应该说其与实际数据的偏差度是有限的, 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在用黑光灯灯光诱捕法 来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密度时,就凭借每晚诱捕到 的几只蛾子,似乎无法计算出密度来。其实灯光诱 捕法获取的仅是相对密度,是通过跟历史记录作对 照得出的,反应密度大小的也不是具体的数据,而 是成灾程度的多度等级,如轻、较轻、较重、重等, 比如说,通过历史记录得知每晚捕到20只左右的蛾 子将暴发严重的农林虫害,那么,在相同条件下, 今年也一晚捕到20甚至更多只蛾子时,就说害虫密 度已大到严重灾害的程度了。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 )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 6、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CH)
(多选)
A· 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 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B· 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 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⑴雌雄相 当型:特点是 雌性和雄性个 体数目大体相 等。 这种类型 多见于高等动 物。
⑵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 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动物。 ⑶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 个体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 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 107:100。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
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
比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
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 的大小。
4、年龄组成(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年龄期分为幼年(尚无生 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 力)。 增长型 年龄结构一般分三种类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老年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199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
世界 中国 孟加拉国 印 度 印度尼西亚 出生率 22.2 16.0 27.8 26.5 23.2 死亡率 8.9 6.5 9.6 8.9 7.5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 老年 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 成年 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 少。新出生的个体不 幼年 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 衰退型年龄结构 体数。种群密度越来 越小。
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预测种 群密度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 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 雌多雄少型 雌少雄多型
10m
10m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 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 退;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的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 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评价反馈:
•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D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 2.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发 展趋势主要来自( A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E· 环境中天敌增多
G· 寄生生物增多
F· 环境中阳光不足
H· 寄生生物减少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对害虫种群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C A.性别比例失调 B.种群密度减小 C.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D.出生率下降
• 8.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增长 型的种群。 (1)此图表示_______ 幼年 个体多,______ 年老 个体少。 (2)该种群中_______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不断增长 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此,我们 计划生育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__ 政策。
• 3.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CD ) (多选)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 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 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D ) A.46 C.12 B.25 D.100
•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
如果我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 性个体,会引起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导致出生 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减小。
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种群数量
直接体现 预测变 化方向 影响数 量变化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的 大小和密度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请抢答: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 3.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5.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 性别比例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暨豚。 3.海南岛上四季常青的红树林。 4.北京八一湖的野鸭。
怎样控制害 虫数量,以防止 虫灾发生?
牧民在承包的 草场上该放养多少 头羊,既能保护草 原,又能取得最好 经济效益?
n(重捕个体数)
M(总标志数)
③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④ 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 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标记的为15 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 为 39 X 34/15=88 只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 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 度(单位:只/hm2)?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 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 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 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 N=(42×38)/12=133只
一则笑话
疯子:“让所有的人都死光,就留我一个!” 旁人:“如果你自己种粮食,谁给你织布?” 疯子:“那就再留个织布的吧。” 旁人:“你会做木工吗?会打铁吗?” 疯子:“再留一个木工和一个铁匠吧。” 旁人:“你们会炼铁吗?会开矿吗?还有, 会看病吗?会制药吗?……” 疯子:“哎呀,那就全留下罢!” 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 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 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 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 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举例:选取1m2山地,计算马尾松为5棵,则该 样方的马尾松密度为5/1=5(棵/m2)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以及一些活动能力弱的小
迁徙
迁徙
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
耕种
耕种
相关 生物引起 种群密度 改变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 出生1862个孩子,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 是1.862%.
⑴增长型:特点是 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 成年 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 幼年 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 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 增长型年龄结构 越来越多。
⑵稳定型:特点是 老年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 成年 适中。在一定时期内出 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 幼年 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稳定型年龄结构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思 考 样方法适合对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吗?
(2)标志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
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
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
估计种群密度。
②计算公式: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 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 则: N:M=n:m N= m(重捕中标志数)
动物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 边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 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 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 A 、B、 C 三种类型的草 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 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达到最稳定的最小面积 100cm×100cm。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中种群 个体数量的均值作为群密度的估计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