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传统美学〖主题解说〗中国人在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要考量中国独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
“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
“温柔敦厚”的美学想对中国人而言,终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洗涤面历久弥新。
“道”“气”“味”“意象”等美学范畴,更多的指向人内心的审美准备,而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温柔敦厚”却将向内,向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向人的内心世界与更为广圆的美学外部应用世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
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
B.文章第三段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
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处。
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下的。
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音。
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答案:1、B.流觞曲水只是例子,用“只有在……”说法过于绝对。
第二段“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C.“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错,原文只是说没有获得传承优势。
第三段“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
D.条件不全。
要想获得传承系统,还有一个条件是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
最后一段“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2、D.文章的论证结构应该是并列而不是递进。
3、B.“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错,原文第四段说“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并不意味着不读就找不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4—6)题。
①美处在不断的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②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于对客观现实的新鲜感。
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
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是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是重复的事物。
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
美的创造更是如此。
人们是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就。
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
③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
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
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
一层一层的石级,向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崭新的中山陵形象。
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入状态,用心关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
④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
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
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
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⑤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
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
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
而且,即便是同样的星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
如杜甫,星空对他,有时是“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有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时又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些,都随着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而变化。
因此,星空的美,不仅涉及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还涉及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
可见,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
⑥总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次积累的突创。
其基本含义在于: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对审美对象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那么就能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
B. 中山陵的美是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人类的文化,观赏者的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C. 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让人们产生了愉悦的审美享受,萌生了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时,美就慢慢产生了。
D. 观赏同一个星空,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也会因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而品味不同的美。
5、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段引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述了美的创造的特点及其基本含义。
B. 第二段先以一个问句引出了本段的内容,启人深思;然后重点阐述了新鲜感对美的创造的重要性。
C. 文中以杜甫为例阐述了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象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的道理。
D. 文章把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创造作对比,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对客观现实具有新鲜感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前提,也是一个人能否创造美的关键。
B. 有相应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看到类似中山陵的人文景观就可能获得美的体验。
C. 星空的美的形成,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积累而成,如星球群、审美主体的相关因素等。
D. 既然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那么人们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
【答案】:4. B。
A项,“就能”过于绝对,保持新鲜感是美的创造的关键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美的创造需要多种因素的层层积累。
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B项,选项理解和分析正确。
C项,“慢慢产生”错,据最后一段可知,美是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
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D项,“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错,不同的人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品味到的是不同的美。
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5. D。
D项,“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错,原文说“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意即两者是相同的。
选项分析不正确。
6. D。
D项,“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错,从中山陵、星空等美的创造来看,固定的实体是形成美的基础,是前提条件。
选项说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