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2008-9-5[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所暴露的金融创新中的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对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提出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一、美国次贷危机所暴露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深层分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的发生,是同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无节制开发、缺乏有效金融监管而畸形扩张所密切联系的。

由于房地产是具有长期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双重属性的特殊产品,它的建设周期较长、与其他产业关联性较强、牵涉的经济主体较多、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性较大等特殊性质,决定了金融创新在这一产品开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利益冲动。

同时,房地产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信贷过程中的各主体,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消费者以及商业银行等,他们的行为在面临利益诱惑时常常会有非理性的一面。

因此,在房地产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价格的决定、如何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以及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等问题都是极为复杂的,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因而,我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需要综合分析、辩证思考。

在房地产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之所以能得以无节制发展,主要受商品房的供求以及地价等因素影响。

受供给约束下的房地产价格通常取决于市场结构和市场需求。

在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如果市场结构越具有不完全竞争性,而市场需求增长却很迅速,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越明显、上涨幅度也越大。

如果垄断型的市场结构与有效需求的突然释放相结合必然产生市场的非均衡性、价格上升预期的必然性和投资主体的过度进入,尤其是当金融机构为追求更大利润而肆意进行金融创新时,会使房地产极易成为泡沫的载体和金融风险的渊源。

而与商业银行等机构金融创新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监管却没有与在房地产领域金融创新扩张相制约、相监管的机制,明显滞后于金融创新的步伐。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转变金融监管的方式,在诸如实施风险加权为基础的资本充足要求、可变费率和部分保护的存款保险体系以及银行风险集中度限制等方面远未同房地产领域的金融创新相适应。

金融创新或金融自由化的扩张与金融监管滞后或不同步,放大了银行收益内化和损失外化的各种金融风险。

另外,金融产品创新的短期利益也是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一些金融创新品种诸如金融资产证券化和金融信托资产的出现形成了多渠道分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通道,避免了风险向商业银行的过度集中。

因此,一些商业银行在发放房地产贷款时的利益追求扩大,而谨慎度下降。

Tsatsaronis和Zhu(2004)的实证分析显示,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具有较多的风险转移渠道,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增长速度较快;再次,外来资金对本地房地产价格的推高以及国家间房地产市场的相互传导也导致了过度繁荣与过度衰退以及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和过度紧缩(Bondetal,2005)。

同时,金融监管当局由于受缺乏真实可靠的数据、评估方法多样化以及市场走势不可预测等因素的制约,也实在难以设计出一套有效的针对银行房地产信贷扩张的监测体系、早期预警方案、跟踪机制和控制指标。

而一旦出现不良征兆时,事态往往已到木已成舟的地步了。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住房领域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所暴露的恰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深层矛盾,它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带来灾难和不幸。

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否则金融创新就会导致金融风险。

这从理论和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作出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金融监管尤为必要。

(1)金融业是“公共性”产业。

金融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储蓄,而资金的运用又是面向社会公众,因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行为、业绩对社会公众产生直接的影响。

(2)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是高负债行业。

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败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往往盲目扩张资产导致资产状况恶化。

(3)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银行形成整个金融业的危机,并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若以目的性为标准对金融创新进行分类,金融创新可以分为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与监管性金融创新三大类别。

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

竞争性创新是指个别的金融机构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的业务创新,它可能最终变成全行业的活动。

由于创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高的效益和超额利润,会引起同行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这种金融创新偏重在金融技术的创新方面。

协调性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之间或者金融行业之间进行的合作,以减少行业成本和障碍,以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效率。

它在一定条件下比竞争性创新显得更重要。

尽管竞争性创新和协调性创新都是对现有的法律框架的突破,但是相比较而言,协调性金融创新更多的属于制度方面的创新。

正是由于制度因素,所以这方面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了金融机构的合作。

监管性创新是指金融当局自觉适应金融的变化,而超前进行的法律方面的变革。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1)监管方式上,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

由于金融机构的全能化发展,传统的以机构为监管对象的方式便不再适应,而应以功能为基础进行监管。

(2)监管标准上,从资本监管到全面性的风险。

传统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这种监管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着其他各种风险,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目的。

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及国际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传统监管制度注重外部控制制度,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对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越来越给予高度重视。

可见,上述三类金融创新中监管性金融创新是困难的。

因为法律的形成主要是对现存的行为进行规范,而创新恰恰就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突破。

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创新尤为如此。

在一个特殊时期,监管可以进行创新。

当一个体系和体制进行重建时,这种创新就会形成。

中国目前正是处在这样的时期,所以,我国金融当局应当进行一些超前性的金融改革。

从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看,由于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如房地产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需要进行调整。

因此,如何保持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同步,已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一个迫切任务。

此外,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并存。

有的新金融业务处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边缘,成为交叉性业务,对于这些金融创新,既可能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缺位。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禁止金融创新,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总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互相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从表面上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矛盾,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国内金融管制放松和国际金融监管的加强,目的都是要解决同一个问题,即如何确立新的金融竞争秩序,只不过二者解决的方式不同。

从一国内部看,单个金融机构总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目的,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和经营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同既有的管制规则发生冲突,冲突结果是放松原有管制,建立新的规则。

从国际社会看,单个国家也总是基于增强本国竞争力的目的,考虑其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

相互竞争的结果,往往会造成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这种冲突的结果,导致国际社会统一行动起来,订立契约,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行为的约束,建立合理、稳定的国际金融竞争秩序。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问题,实质上体现了金融监管主体监管哲学思想的重心所在,即金融监管的重心是应该放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方面,还是应该放在鼓励竞争、提高效率、维护本国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地位呢?这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

因为选择前者(加强管制)会抑制本国银行的活力,使其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选择后者(放松管制)则可能会影响银行业自身安全和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金融创新的演进和发展历程表明,金融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金融业内部创造性变革的结果,金融创新的速度与种类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要求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创新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同时,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交易活动和组织管理来说,是一种变革和进步,它冲破了与现代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管制与束缚,引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创造了诸多新颖的、能满足国内外资金供求者不同需求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扩大市场容量,提高了金融效率,增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和推动力。

金融创新实际上是金融业自身的改革、完善与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转轨国家来说,金融创新的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与金融稳定,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三、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思考与政策协调回顾我国20多年的金融创新中,所进行的金融创新基本上都属竞争性创新,而监管方面的创新较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尽管很多的竞争是在传统业务方面。

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又很少。

这并非仅囿于中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业的体制,也同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滞后有关。

显然,这种状况是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的。

从目的性讲,金融创新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运营效率。

199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时期,作为引领经济周期的产业,房地产业也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和过热而成为政府和百姓时下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金融企业也推出了与之相配套的金融创新品种。

国际金融危机的案例表明,房地产发展与金融存在紧密联系,金融支持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