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理(十二五)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理(十二五)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针刺—动物脑内AchE活性↑、5-HT和GABA含量↑ —中枢抑制作用 —大脑兴奋性↓ —治疗癫痫 —GABA/Glu ↑
γ-氨基丁酸 抑制性氨基酸
癫痫相关
兴奋性氨基酸 (EAAs)
针刺—大鼠脑干谷氨酸(Glu) ↓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减少受损神经元的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 自主的有序的死亡。是细胞对环境的生理性病理性刺激信 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的应答有序变化的 死亡过程。 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 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表现为细胞胀大,胞膜破裂,内 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降解不充分,引起局部严重 的炎症反应。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 — DA、5-HT ↓ ↓ 、NE ↓ 脑缺血相关 电针—百会、大椎 —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 —纠正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 电针—Glu、天冬氨酸(Asp)↓ —GABA ↑
兴奋性氨基酸(EAAs), 神经毒性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NTF)+受体 神经细胞可逆性变性状态 保护受损神经元 细胞内信号转导 再生状态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1、改善脑电活动
脑电活动: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 脑梗死早期神经元功能损害早于形态改变 头针--脑卒中后遗症 --改善大脑皮质血液循环 --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改善病灶周围组织营养 --加速脑组织修复及氧、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脑电图波节律及波幅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1、改善脑电活动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五、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
针刺—受损脊髓局部的血流量↑ —改善损伤部位的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 —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 针灸—兴奋脑动脉壁上β受体 —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改善脑组织氧和能量代谢 —减轻脑组织损伤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五、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P物质—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
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 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 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 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P物质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 谷氨酸等的释放参与痛觉传递,其镇痛作用是通过促进脑 啡肽的释放引起。逆向电刺激感觉神经或经细传入纤维传 出的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冲动可使外周端末稍释放P物质, 引起该神经支配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 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结合经络研究的新进展,P物质可能 是经脉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 反映神经躯体感觉通 路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功能状态,用于估计脑功能损 害的变化 电鍉针--脑梗死偏瘫--井穴 --调节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 --改善异常诱发电位 --复活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复活 --加强缺血区脑皮质代偿功能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2、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
—面神经及表情肌组织NT-3↑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后—大脑皮层NGF、BDNF及其受体↑ —时间↑、损伤↑,表达↑ 1次电针 —12h BDNF高水平表达 —降回对照水平 累加电针—缺血后相当长时间BDNF高水平表达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体表-内脏
头面部皮肤
肌肉
躯干、四肢皮 肤肌肉 内脏、心血管 腺体、皮肤
针灸治疗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
Ⅰ级针灸病谱:风湿性舞蹈病(恢复期)、股
外侧皮神经炎(感觉异样的股痛)、吉兰-巴雷 综合征(恢复期)、紧张性头痛、眶上神经痛、 神经性头痛、臀上皮神经炎、头痛(非器质性)、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枕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 痹
七、促进突触可塑性
针刺—突触结构可塑性
一般认为,突触的修饰在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神经系统 回路的可塑性,因此也反映了 行为的可塑性。
—突触数量、面积、界面参数 针灸—突触功能可塑性
是学习 记忆活 动的细 胞水平 的生物 学基础
—在体记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 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D) —提高突触传递的速率促进形成突触可塑性 —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塑
—脊髓损伤后局部血流量下降
电针—脊髓损伤动物—大椎、命门
持续脉冲电流 频率1Hz
—改善脊髓血流量 —改善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 —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电流强度3μA 每次15min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调节周围神经 电生理活动 调节脑组 织的代谢
调节神 经递质
针灸
促进神 经再生
调节神经 营养因子
1.调节脂代谢 血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针灸—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 —过氧化脂质(LPO) 活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
清除自由基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2.调节脑组织生化代谢 针刺—PGI2 ↑、 PGI2 / TXA2 ↑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滞性 —减轻血管痉挛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2.调节脑组织生化代谢
重要的器官血流调节因子
·血浆内皮素(ET)—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脑缺血—ET↑ —血管收缩、加重组织损伤 —直接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针刺—ET↓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六、促进神经再生
针刺—调节损伤局部雪旺细胞 —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
促进轴突再生, 再生轴突的髓鞘 化,复神经支配
—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针刺—损伤脊髓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量↑ —阻断脊髓继发性损害 针刺—降低NO的生成,减轻神经毒性 —减轻脊髓继发性损害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
电针—脊髓损伤动物—夹脊穴 —神经生兔 —翳风、地仓、颊车、四白 —面神经核NGF、BDNF↑
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ns-3 )促 进神经元的存活、 生长、分化
Ⅱ级针灸病谱: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继
发性坐骨神经痛、假性延髓麻痹、肋间神经痛、 面肌痉挛、偏头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小儿脑 源性瘫痪、脑卒中后遗症(恢复期、后遗症期)
Ⅲ级针灸病谱:多发性硬化、癫痫、肌萎缩侧
索硬化症、震颤麻痹、植物人状态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1.调节脂代谢 过氧化脂质(LPO)--人体自由基的主要产物 —促进血小板凝集,血管通透性增大 —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和痉挛 —抑制血管中前列环素(PGI2)生成 —增加血液粘滞性
LPO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1.调节脂代谢 针刺—脑血栓患者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促进脑神经组织的营养代谢
针灸—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兴奋对应脑区
—改善脑电活动
电针—脑梗死—侧枝循环开放 —脑血管阻力降低 —血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增加 针刺—癫痫—减小癫痫放电频率和波幅、减少发 作时间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二、针灸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外力等作用是脊髓发生不同程度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截瘫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效应与机理
实验针灸学教研室 黄康柏
学习目的
加深对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作用机理认识
加强对针灸临床应用规律的把握
提高针灸临床能力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效应与机理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 应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 理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脑 脊髓
周围神经
脑神经 脊神经 自主神经
脑梗死损伤的关键环节:氧和能量的消耗 保护神经的主要机制:抑制脑代谢 针刺--急性脑缺血患者 --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 --脑氧摄取率↓↓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维护脑氧供需平衡
脑神经细 胞自动脉 血氧含量 中摄取氧 的百分比 反映脑代 谢状况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2、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一、调节周围神经电生理活动
2.调节脑电活动 抑制或兴奋大脑神经元—波形、波幅、频率
对正常人脑电的调节 对脑梗死患者病灶区 神经元脑电的调节 对局灶性脑缺血模 型大鼠脑电的调节
对癫痫脑电的调节
对大脑皮质诱 发电位的调节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 电针—大鼠—足三里 —尾壳核、杏仁核、下丘脑旁核等P物质↑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镇痛 疼痛相关
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 循环、减轻脑水肿
促进突触 可塑性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一、调节周围神经电生理活动
1.调节周围神经电生理活动 调节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诱发电位 针刺—坐骨神经损伤大鼠 —减轻诱发电位波幅电压降低程度 —促进组织兴奋性和波幅电压的恢复 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改善肌电图病理变化 —使病变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脑梗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 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又 称缺血性脑卒中,占全脑卒中的80% 发病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 趋势:发病年轻化、发病率逐年攀升 现代医学:扩张脑血管、溶栓、抑制血小板 聚集 针灸:活血通络、调和气血、扩张血管、促 进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增强药物 的靶向作用 早期介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