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个体认知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个体认知的发展
5、味觉的发展:
三、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形状、 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 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方
位知觉。 ①形状知觉:范茨的视觉偏好实验:
新生儿喜欢复杂的图形胜于简单的图形。 喜欢清晰的图形 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直线和角 喜欢同心圆
B
第二节 个体记忆的发展
一、个体记忆的发生和早期表现
(一)个体记忆的发生
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指标
1、定向发射的习惯化: 对熟悉的事物产生 习惯化,这次刺激等于次刺激,有了记忆。
2、条件反射的建立——哺乳姿势的反射对条件 刺激产生稳定的行为反应。
3、重学节省时间
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 新生儿期开始有了记忆。 胎儿是否有记忆? 目前,大多研究支持记忆发生在胎儿期。
2、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生:在胎儿期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出生后还 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①视觉集中的发展:新生儿晶状体调节机能较差,只能
看见8英寸以内的物体。2个月之后调节机能发展,4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视轴逐渐集中,追视能力发展。 注视的时间越来越长,注视的距离越来越远。
②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象细微差别
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 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 意什么。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 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 激。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 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
婴儿从出生起似乎便有了某种对视觉刺激的主动 需求。
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 声音模式同步
4、嗅觉的发展:
在出生后短短的几天内,新生儿已经会认识自己 母亲的气味。灵敏的嗅觉有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它可以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发达的嗅觉 还可以知道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嗅觉的发展 相当稳定。一个人在6岁-94岁之间嗅觉保持了相当 高的一致性。
1、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最早发展的感觉。婴儿在早期通过口腔触 觉和手的触觉来探索外部世界。
口腔触觉的研究:新生儿对吸吮过的奶嘴注视时 间长于光滑的普通的奶嘴。
手的触觉的研究:0~3个月出现的前够物行为: 在可触及范围内若存在物体,手臂活动越多。4~5个 月:婴儿开始有较成熟的够物行为,能抓住运动的物 体。于是,个体探索外部世界的活动就开始了。
(二)个体记忆的早期表现
儿童的记忆发展是先再认、后再现。
明确的再认出现在儿童半岁时,即出现 认生、怯生现象,10个月之后出现再现。
1、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出现:知觉对象在视 野中消失时,儿童仍知道它的存在。
2、延迟模仿:在原型消失之后的模仿,有 回忆做支持。
二、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量的变化
1、记忆时间:记忆的潜伏期,记—忆的保持时
偶发记忆现象: 儿童记忆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当要求儿童记住某
样事物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个事物一道出现的 其它事物。
偶发记忆现象在低幼儿童中表现比较明显。 实验:中心记忆的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偶发记忆的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原因:低幼儿童记忆的目的性差,干扰了中心记忆。
2、记忆方法的发展
1)总的发展趋势:从机械记忆为主逐渐发展到意义记 忆为主。
同步。具有语音感知和音乐感知
④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之前一直在增长。
听觉偏爱
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故 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
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 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
结果: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 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
……
②深度知觉: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发明了一种叫“视崖” 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
视崖实验中的婴儿
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 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 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 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 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 不是害怕。
形象识记与抽象识记增加量的比较(记忆数量增加百分比)
具体的
抽象的
小学二年级
28
63
小学四年级
50
68
初中一年级
84
192
初中三年级
99
192
高中二年级
77
195
(四)中老年期记忆特点
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记忆力的确在缓慢 的 下降中。假定18—35岁的记忆成绩为100分,35
1、理解记忆尚好,机械记忆衰退。 2、短时记忆减退。 3、记忆的保持能力下降,对远事的保持比近事
③方位知觉:
三岁儿童能够辨别上下方位,四岁能够辨别前后 方位,五岁能够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
2、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映。虽然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但由 于时间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使人很难感知它。
无形无体,没有可感知的形象。
作为知觉主体的人没有专门知觉时间的分析器 。
2)记忆策略的掌握:随年龄的增长,自觉运用有助 于完成记忆任务和提高记忆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常用记忆策略:复述
语言中介
系统化
3、记忆内容的发展
特点:儿童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 而增长。 儿童形象记忆发展中的特殊现象: 遗觉像:(摄像记忆) 在儿童形象记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图画或景象的一
种特别清晰和逼真的记忆表象。 遗觉像现象于1907年由德国心理学家雅恩施发现。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衰退,成人罕见。
的能力,通常称为视力。
研究表明:新生儿与早期婴儿的视敏度是很低的。 新生儿的视敏度是6/60~6/120之间,其后迅速而稳定 的发展,到半岁接近成人水平。
③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个体对光谱上不同波
长光线的辨别力,也就是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简称色觉。
有人认为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在他们眼里,世 界是一个黑、白、灰的世界,也有人认为婴儿颜色 视觉发生的很早。冯晓梅(1988)报告的采用去习 惯化法的实验结果表明,80%的出生八分钟到13天 的新生儿能分辨红和灰,说明出生两周内的新生儿 具有颜色辨别能力。总之,四个月的婴儿能在可见 光谱上辨认各种颜色,说明这使婴儿颜色视觉已接 近成人水平。
间。儿童的特点:儿童记忆保持的时间随年龄的 增长而延长。
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不同:
一岁 二岁 三岁 四岁 七岁 再认: 几天 几周 几月 一年 三年 再现: / 几天 几周 几月 一至二年
影响儿童记忆保持的因素 1)儿童对记忆对象感知的清晰程度。 2)儿童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理解程度。 3)儿童的情绪状态。 4)儿童兴趣。
实验方法:配色法、指认法和命名法。
3、听觉的发展
普莱尔曾经断言:“体外的声音吗?
听觉的发生:听觉的发展在胚胎起就已开始。 5~ 6个月,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透过母体听到外界 的声音。
①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有听觉反应。
②新生儿能区分音高
③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使自己的身体动作与说话声音
儿童记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独特现象:
1)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能 力的现象。三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 保持,成年人很少能回忆起三四岁以前发生 的事情。
三四岁以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原因:与大脑成熟的顺序有关。
2)记忆的回涨: 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 干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 得的保持量。
第六章 个体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婴儿感觉的方法:
婴儿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 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 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 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 成为婴儿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具体图形 3.40 4.60 4.82 4.65 3.82 3.64 3.30
抽象图形 1.81 1.88 2.77 3.08 2.23 1.32 1.12
语词
3.49 4.20 4.49 4.12 3.52 3.48
从记忆内容来看进入青少年期后对抽象材料的记 忆能力明显增强。林崇德1983年研究报告:
时间知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时间知觉发展特点:
①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②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作息制度
呈正相关。 ③儿童对时间的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到两端”的趋势。
秒分 时 天 周 月 年
④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与年龄呈正比。
⑤儿童常常不能把时间和空间概念区分开,用空间关 系代替时间关系。 A 皮亚杰实验:
一是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
二是个体能否区别不同刺激源的差别
1、 反射行为
新生儿出生就带有一套完备的无条件反射的生 理装置。出生不久,很快建立了条件反射。通过反 射活动观察其感知觉。
2、身体的运动和面部表情
3、视觉偏好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 视行为。在范茨的“偏好方法”中,实验者同 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 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 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 现出了“偏好”。
2)记忆种类的发展:
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
(二)记忆质的方面的发展
1、记忆态度的发展
儿童的记忆由无意记忆逐渐发展为有意记忆。 学前初期的儿童的记忆仍具有很大的无意性,有 意记忆发生在4—5岁,入学后,有意记忆得到质 的发展。小学4—6年级,有意记忆的发展超过了 无意记忆。4年级是质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