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肇始于货币危机,并在短时期迅速危及全球金融市场,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其政治影响亦不容小觑。

此次金融危机之爆发,其原因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既有表面现象层面的原因又有深层本质层面的原因; 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 既有金融、经济层面原因,又有制度和文化层面的原因;既有区域性、全球性共同的原因又有当事国自身独特的原因。

我们只有对各种因果联系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研究,从金融、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层层追本溯源才能更加接近客观实际。

1 金融层面1. 1 国际游资的投机亚洲金融危机,引爆点在泰国,是以索罗斯为首的量子基金对泰铢进行外汇炒作,击溃其固定汇率制来获取超额利润而引发的,具有浓厚的国际金融资本或者国际热钱进行货币投机的色彩。

但是国际投机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只是危机发生的导火线。

从1995 年起,泰国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帐、坏账等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出口增长率大幅降低,国际收支失衡现象严重,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不吉之征兆。

1996 年,由于电子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下降,泰国出口从1995 年的22. 5%直降到3%,经常账户逆差急剧扩大和金融市场日趋动荡不安。

国际投机家敏锐地捕捉到战机,发现泰国具备可被攻击的绝好条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并且泰铢被高估; 其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已相当高,而且有离岸金融市场; 为了遏制物价、工资膨胀和吸引外资,泰国政府维持高利率,这又进一步推高了泰铢; 金融自由化比较彻底,资本项目开放过早,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畅通无阻等。

在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后,被迫一再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最后弃守固定汇率制度,任由汇率自由浮动,结果泰铢汇率全面下跌,货币危机遂酿成,进一步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1. 2 盲目的金融自由化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东南亚多数国家或为了稳定国内的统治,或为了实现从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受发达国家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亦步亦趋,陆续开始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

在国内经济基础不牢、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和宏观经济管理、调控能力不足、金融监管体系漏洞百出和金融监管能力低下的情况下,罔顾本国之实际,急于模仿西方以求赶超,盲目推行金融自由化,过早对外开放了其尚未成熟的资本市场,过度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理,为国际游资的大进大出地频繁流动和投机攻击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菲律宾于1962 年宣布取消外汇管制,甚至比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还早,至少不比他们晚多少。

①1986 年,出台了允许外资利润自由汇出等措施。

马来西亚于1986 年,通过立法和政策,提高了外国投资者在本国股份公司允许持有股权的比例,其后,又出台政策,允许自1991 年10 月起,将投资银行接受一般定期存款的最低起存点降为20 万林吉特。

印尼于1986 年亦放松了对资本账户的管制。

泰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展开了以夺取地区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为目标的激烈竞争,从20 世纪90 年代起,开始加速开放了资本账户,到1994 年,则完全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其金融市场基本完全开放。

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虽然方便了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从而使泰国公司能够自由、容易地获得资金,但却失去了抵御国际投机家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

1. 3 金融监管不力“金融监管不健全、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东南亚诸国不仅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而且金融监管不力,比如,对金融业疏于管理,特别是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没有规范的管理;对信贷的约束比较少,导致银行信贷规模扩大过快,并且借款者通常缺乏偿债能力,违约风险较大;对金融业的财务状况也缺乏必要的、审慎的监管,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等。

特别是,泰国等诸国的中央银行放松了对外债的管理、监控,致使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大量举借短期外债,这些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也加剧了经济的泡沫化,大量严重的不良债权也就难以避免。

②从理论上讲,不良债权如果过高,一方面,会导致各类市场主体对本国银行的信心动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发生支付困难,丧失其融资中介的正常功能,实物经济也因无法得到融资而步履维艰,从而陷入混乱和危机; 另一方面,将会使外国投资者对该国经济金融产生信任危机,而且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又会下调该国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乃至对主权国家的信用评级,从而诱发或进一步加剧外资的抽逃和该国货币的抛售风潮,进而引起国际收支危机和货币危机。

1. 4 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不健全曾几何时,高储蓄、高外债、高出口、高投资和高增长政策确实导致亚洲经济高速增长,乃至世界银行对其推崇有加。

但是,相形之下,东南亚各国的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发展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缺乏现代金融机构的市场独立性,特别表现在长期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权贵资本家的操作。

一是政府制订了工业发展计划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过分干预,规定银行须对企业提供大量政策性扶持贷款,商业银行失去自主经营权、独立性和防范贷款风险的积极性,从而不仅导致了企业预算软约束,而且导致了银行信贷软约束,必然会积累大量不良资产。

二是东南亚诸国金融垄断程度高,资金配置权力过分集中( 见表1)。

高度垄断的银行体系,由于竞争性市场缺乏,其行为不存在有效的约束,这将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剧减,无形中加大了银行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从而导致呆帐、坏账等不良资产不合理增加,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三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官僚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极其严重,国有银行的行长和其他高级经理均由政府任命,银行贷款的去向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常常由政府高级官员和大企业之间的幕后协商决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在权力和资本的勾结中无能为力。

1. 5 汇率政策出现失误,使国际投机资本有机可乘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元频频爆发危机,美国采取高利率政策以稳定美元霸权地位,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在经历一段升值以后,自1985 年以来,又大幅贬值,由于东南亚国家大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其货币间接或直接与美元挂钩,因此,美元的贬值使他们的货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贬值,这就大大增强其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固定汇率制度存在一个最大缺点是在钉住国的货币与被钉住国的货币完全形成了联动关系,甚至是依附关系,前者随后者的波动而波动,钉住国失去了采用汇率政策这个工具来应付国际经济及国内经济的变化,并且还必须随时为保护固定汇率制度而战,此项成本不菲。

1995 年以来,“新经济”时代来临,美国经济复苏,进入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黄金时代,因此美元开始升值,并且美日协定允许日元贬值。

由于固定汇率制度,美元的升值带动了与美元挂钩的东南亚各国货币一起升值,加之日元的贬值,大大损害了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结果,自1996 年以来,这些国家出口增长率停滞不前,而进口则激增,贸易及经常项目产生了巨额赤字(表2) 。

“当东南亚国家贸易赤字增加、货币实际贬值时,他们没有及时调整汇率,依然维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引起投机者抛售本币,抢购外汇,迫使中央银行宣布实行浮动汇率,让本币贬值。

这是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2 经济层面2. 1过分依赖外资,追逐脱离本国人民需求的高增长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赶超发达国家,是经受各种劫难的发展中国家各阶层的急切愿望,更是掩盖社会政治矛盾、拖延社会政治问题、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手段。

为了维持高速增长以遮百弊,无所不用其极,乃至杀鸡取卵,当国内资源和条件难以为继时,则高筑的外债维持不可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

( 1) 东南亚各国外债总额和余额庞大、外债结构畸形。

从表3可以看出,印尼和泰国的外债总额在仅仅五年中增长了接近一倍,毋怪乎,它们是金融危机中罹难最为严重的两个经济体。

1997 年,东南亚各国外债余额占GDP 比例基本上均高于30% ~ 35% 的国际标准,也高于拉美地区平均37%的水平,更高于中国18%的水平。

同时,其外债结构亦极其不合理,非常畸形,东南亚短期外债比例平均高达62%,以短期外债为主体成分,不仅会造成短期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且不利于形成资本和生产力.马来西亚、泰国,特别是印尼、菲律宾的负债率均大大超过30% 的安全线,印尼和菲律宾的外债率亦皆超过100% 的安全线,印尼的偿债率亦突破了30% 的临界点。

但是,各国政府对此没有充分关注并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

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负担过重,会导致本国货币对外汇率有贬值的压力,为了保障固定汇率制的正常运转,必须动用本国积累的外汇储备加以弥补,外汇储备备受压力,一旦外汇储备枯竭,该国货币贬值将不可避免。

( 2)政府、银行、企业等大肆向外举债,急功近利,高负债经营,投资结构不合理。

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如何有效利用外资并没有长期战略规划,对外资的投向领域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首先,所吸收的外资中短期资本所占比例过高,甚至“借入短期贷款,贷出长期资金”,利用外国短期资金向各行业进行长期投资、形成长期资产,资产负债严重错配,极大地损害了经济稳定性。

譬如, 1996 年,泰国利用的短期资本占资本流入总额的53. 2%。

短期资本盈利性和安全性低,投机性和流动性很强,对市场波动比较敏感,政府政策、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便立即撤离,寻求新的安全资产,引发一国汇率剧烈下跌、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乃至危机。

其次,利用外资形成的投资结构极其不合理,其主要不是能增强本国经济的发展,形成偿债能力的实体项目上,而是投资高利润、高风险、投机性、虚拟性的房地产、证券等产业,形成了泡沫经济。

一般来说,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其开发初期,资本回报率相对于成熟市场来说比较高,对在全球范围内逐利的国际资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回报率下降到一定程度,这些资金便纷纷撤离,尤其是流入房市和股市的资金更容易套现,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 3)对外依存度太高,出口结构单一。

亚洲诸国鉴于进口替代战略之难以短期见效,不符合比较优势,纷纷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罔顾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直接瞄准和服务国际市场,对欧美市场高度依赖,乃至依附,他国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对其出口和国民经济关乎甚大。

除了印尼,东南亚各经济体的出口依存度指标皆超过30%,而美国和日本相形见绌,分别只有7. 7%和8. 6%,另外,东南亚各国出口集中系数也是相当高。

1996 年,国际市场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其中电子产品价格更是剧烈下降,加之其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过大,东南亚各国出口呈现出大幅度滑坡的趋势,其出口增长率跌幅约介乎5% ~ 25%之间,GNP 增长率则普遍下降了1 ~ 2 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