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 QUYUJINGJIYANJIU332(一)政府重视求持续各地旅游节庆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重视和主导。

政府主导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才能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全面调配资源,保证活动档次品位的同时,更有利于活动品牌和活动产品长期培育,对鼓励社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会起到信誉影响。

(二)运作模式求转变政府直接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多注重公益性和宣传效果,基本不考虑效益和实际回报,因此有许多很好的旅游节庆往往是越办投入越小,越办积极性越低,活动逐渐就停办了。

而依靠当地部分企业举办的旅游节庆,由于能力有限,很难做大做强。

因此今后举办旅游节庆,要改变政府直接或者只依靠当地少量企业的局面,将活动内容更多的交由专业机构承办,把视野面向全省、全国,实现政企合理分工,提高运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三)活动内容求创新节庆活动的内容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在设计安排旅游节庆活动的每一个项目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特为主、贵在创新、别开生面的原则,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异、求特的要求。

只有那些不断创新的节庆活动才能经久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形成节庆品牌。

(四)节后总结求完善各地政府、企业已经意识到旅游节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对活动结束后进行的系统总结和研究不够,尤其是缺乏总体开展情况的统计和研究,缺少对活动参与者对活动本身的意见和建议反馈。

笔者通过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大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缺少总体情况的了解,统计数据和活动影响有的过于片面,有的还过度概括,缺少更加细化的节庆活动数据分析。

(五)打造品牌求长效树立并强化节庆活动的品牌意识,对旅游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是对于各地开展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打造节庆品牌,力求长期受益更为关键。

要继续强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品牌建设,打造高知名度、高亮点、高卖点、高参与点、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独具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善于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资源和自然风光中,挖掘出个性鲜明的元素,经过创意升华,提炼成打造品牌的关键材料。

重视对品牌进行包装设计,加大宣传推介工作。

坚持将旅游节庆长期经营下去,持续才能发展,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影响力才能持久,对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增进经济效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才能有持久的效果。

【参考文献】[1]黄翔,连建功.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23.[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20个命题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89[3]秦瑞鸿.节庆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山东潍坊市节庆活动为例[J]产业经济,2007,(8):512[4][5][6][8]山东省旅游局旅游行业协会[7]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3[9]朱佩军.旅游节庆是都市旅游的生力军[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11,(3)地理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自然资源、人口及劳动力等几个方面。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地各种区位优势要素,结合实际,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笔者结合济宁实际情况,就如何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地方经济谈一点初浅看法。

一、济宁市经济发展地理区位优势分析济宁市被称为“运河之都”,历史上曾经是大运河沿岸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是鲁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

然而,随着津浦铁路,京广铁路等现代化交通干线的建设,昔日的交通枢纽,鲁西南商贸中心,却变成了过而不留的通道,济宁市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东部沿海地区依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经济迅速腾飞。

而济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地市排名中则长期居中等位置徘徊。

如何依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是济宁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运河沿岸的商业古城,济宁市自身的、潜在的、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合理的利用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一)便利的水陆交通枢纽位置。

济宁市位于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居于鲁南经济带中心,境内有军民合用机场,京沪高铁重点站点,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三条干线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刘存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摘 要】地理区位优势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潜在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正确认识已有区位优势,进一步发现优势,合理利用优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地理位置;自然资源铁路境内交叉,四条国道和三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交通枢纽位置突出。

济宁市铁路、公路密集度在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中最高。

在鲁南各市中同时拥有空港、高速铁路、京杭运河三级航道等交通优势的唯有济宁,这种特殊的交通通道,促成了济宁市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沟通南北、承东接西、多向开放、梯次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

(二)经济腹地辽阔,工农业基础雄厚。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地区,古往今来济宁就一直充当着山东省省会济南的后院(即后花园、大后方)的重要角色。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三线建设时期,山东省东部一些军工、机械、纺织、化工企业就纷纷西迁落户于济宁境内;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更是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之一;工业部门齐全,基础雄厚。

同时济宁市也山东省重要粮棉油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产量大,种类多,以金乡大蒜为代表的许多农副土特产品出口量大,闻名中外。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济宁市是山东省的自然资源宝库,山水林田皆有,农业资源,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在全省得天独厚,煤炭资源总储量占全省的一半。

现为全国重点开发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同时,石灰石、石膏、重晶石、稀土、磷矿、铁矿石、铜、铅等矿产也有一定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济宁市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资基础。

管理学家 2013.08333(四)鲁西南科教与人才中心。

济宁市境内拥有7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5万多人。

科研机构众多。

此外济宁市还拥有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在校学生人数众多,是鲁西南地区重要的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人力资源优势显著。

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区的坚实基础。

(五)民俗文化与旅游名城。

济宁市及所属县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圣地,这里历史渊源,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地方人文特色鲜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

曲阜、邹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孔”是世界文化遗产。

汶上被称为“中国佛都”,微山湖、水泊梁山,均为著名景区,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鲁西南地区多元化的文化中心。

深厚的文化底蕴,富集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优势,为济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条件。

二、区位优势应用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济宁市与我省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综合实力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仍有较大的利用空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水运交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济宁市借助运河运输业兴盛繁荣达600多年。

但自现代交通发展起来之后,大运河的运输业发展利用状况并不理想,济宁是京杭运河山东段沿岸最大的港城,自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以来,水源减少,水量不足;且水利设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再加上现代化工业污染严重,水质较差;生态系统与环境状况不好,昔日的黄金通道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度失去航运能力。

随着我国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济宁以南段已经恢复通航,成为了济宁煤炭等货物南运的重要通道,而济宁以北段则早已失去了航运功能。

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不能通航。

近期济宁新建煤矿多在运河北段两岸地区。

近几年发现并开采的煤炭主要集中在济宁至东平运河段腹地内,矿井到运河的距离一般在6至25公里之间。

现有铁路和公路运量已经接近饱和,煤炭南运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如何发挥运河的水运优势加强煤炭运量是当务之急。

(二)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济宁市是一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煤炭工业长期占相当大的比重,高附加值产业的开发相对较慢,工业行业结构不均衡。

济宁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行业,同时也是高耗能行业,耗能量在全市工业中占绝大比重,它们的快速发展同时加重了节能减排的压力。

济宁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行业中,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大,新兴行业占比小。

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行业基本不具备行业和企业竞争力。

由于济宁市煤炭面积大。

一方面限制了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致使塌陷地治理、失地农民安置等煤炭采掘业的社会管理任务日益加重。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当前,济宁市经济水平已近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在此阶段,应是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但是,就目前情况看。

济宁市的第三产发展慢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在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比大,现代服务业占比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城乡居民就业和经济收入,同时也阻止了城市化进程,另外,济宁市旅游资源众多,发展潜力巨大,如果做不好,无疑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如何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济宁自身的要素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出的重要选择。

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济宁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客观存在的,济宁市应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一)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建设鲁西南最大物流中心。

物流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济宁市应充分利用运河物流品牌。

借助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大机遇。

大力发展物流产业。

以机场、铁路站点、运河港口、陆港四大节点为依托,打造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化发展,促进南北物资交流;促进济宁与外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资源的对接互动,加快建成鲁西南区域性物流中心,进一步激发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目前济宁市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十几年以后济宁市的煤炭资源开的黄金期即将到临界点,到那个时候,济宁的煤炭生产量将大幅度减少,将给济宁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承受之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