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晋文人心态

西晋文人心态

本科毕业论文( 2014届 )题目:西晋文人心态研究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杨洁学号: 31201041040 指导教师:陈玲职称:讲师完成时间:2014年 5月 1 日成绩:黄山学院教务处制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4)引言 (5)一西晋时期文人的心态 (5)二西晋文人心态形成原因 (6)(一)政治背景 (6)(二)人格模式 (7)(三)思想的嬗变 (7)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8)(一)仕与隐的双重变奏 (8)(二)复古的文学倾向 (9)注释 (11)参考文献 (11)西晋文人心态研究摘要:本论文以西晋文人心态作为研究对象,阐释了西晋文人求名求利的心态、委命自适的调和心态及其成因,最后具体描述了西晋文人心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从文人的心态的角度,通过对西晋文人的分析,探究西晋文人生存的特定环境对他们心态的影响和文人们具有的普遍性以及代表性的心态,让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西晋文人,了解西晋文学,进而了解西晋社会。

关键词:西晋;文人心态;文学创作A Study on the Mentalities of Scholars oftsin DynastyYang JieDirector:Chen Ling(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Abstract:This thesis is engaged in researching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mentality,expatiate the reasons how to led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harmony、fame and fortune mentality, appoint adaptive,Finally,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mentality in literature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terati menta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Effects of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survival of their mentalities of literati and universal and representative mentality the literati have, Let us the multi-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tsin Dynasty,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sin Dynasty society.Key Words:the tsin Dynasty;The literati mentality;literary creation引言所谓文人心态,是指历史进程中文人不断沉淀变动的精神状态。

而西晋文人心态的研究,罗宗强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在作品中罗宗强先生细致地研究了魏晋不同时期政治、玄学思潮的转变和文人心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剖析了魏晋文人心态演化的过程。

21世纪西晋文学的研究也有显著发展,张爱波的《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主要讲述了西晋的政治、士风、诗歌、“二十四友”集团研究以及其集团中的作家等。

俞士玲的《西晋文学考论》主要阐述了西晋时期文学具有的成就以及代表性的人物等等。

目前我们对西晋文人的心态的了解多少,主要看资料的收集情况。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可以阅读到的西晋文人创作的作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讨论时,本文只能利用现有的文献从整体的角度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性或代表性的心态去分析,没办法全面地还原历史上文人的所有心态。

另外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还参考了某些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理论,重视分析西晋整体普遍性心态的同时,也注重西晋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心态。

一、西晋时期文人的心态“西晋是一个‘没有激情,没有准的,没有大欢喜,也没有大悲哀’的时期。

”①正始时期的政治现实非常残酷。

首先是司马懿杀死曹爽开始控制政治权利起,到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掌政权,在这十多年间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政局演变。

他们大量诛杀异己,许多著名文人如稽康、阮籍与现实的对抗,与统治者的不合作,导致其死在这一残酷的权利斗争中。

这残酷的政治斗争很大程度得影响了西晋文人的心态。

西晋文人的心态可以概括为求名求利、求自全、纵情自适。

西晋文人求名求利。

主要表现在政治态度上,首先西晋是一个经历了长期乱世后的短暂的稳定时代。

东汉末年长期的动荡、混战、以及瘟疫使西晋文人认识到生命的变化无常。

其次,西晋是以残酷的政变手段掌握政权的,尽管西晋一再强调以名教立国,但除了孝的观念还存在,其他的如对待忠时观念就相当淡薄。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士人们看重的是眼前的欢乐,因而他们为了追求功名富贵,不惜趋炎附势,不择手段。

比如潘岳,为了接近贾谧,不但为贾谧讲《汉书》,而且为贾谧写作品,如贾谧的《晋书短限》就是他充当枪手写的,此外他还参与政治斗争,帮助贾后废太子,为了谋取权利,费尽心机。

西晋文人的心态还表现为一种委命自适的心态,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首先,西晋文人不再重视个人感情和个性的表达,诗文的思想和内容也缺乏深层意思。

虽然西晋文人还是关注人性,但却不再有济世等积极的思想意义了。

就是写人性的东西,也是接近中庸之道,缺少真情和激情。

从陆机的作品可以看出来,他的诗中很多是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缺乏深层意义,例如《长歌行》,总共有八句,其中在“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中的前两句就写出了“寸阴”、“尺波”没有一刻停止,后两句写出了时间飞逝像“劲矢”、“急弦”一样快速。

可以看出,陆机对时光飞逝感慨良多。

其次,西晋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对人生的看法更多地是通过自然界中的万物去阐述生命的价值,不像建安文人那样,在现实中去感悟人生,重视生命的价值,感叹生命苦短,发出生不逢时的感慨,凄凉而悲壮,但从宇宙自然中变化看人生却只有悲衰,因为人生在宇宙的广阔中注定渺小,我们只能发出纯粹的悲叹了。

西晋士人常常借自然景物的演变、消逝来感叹人生的变化多端,充斥着悲观的态度。

如陆机的《叹逝赋》、《岁暮赋》也是感叹自然中的万物不断衰亡,人生也就像宇宙中的事物一样,会逐渐衰败甚至消失,文人们因此悲叹,从而表现出委命自适的心态。

最后,西晋士人开始从内视转为外视,开始观察自然界,并且在诗文中去描写大自然,把自然界作为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这和魏晋之际文人对宇宙与自然的理性看待相关,把自然界当做一种实物来看待,从自己的视角观察自然,在诗词中描写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并且逐渐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张协《杂诗》就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忧愁,借景述情虽然悲伤较多,但还是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这为抒情诗的发展和东晋之后山水诗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很多蕴含哲理的作品。

从西晋文人的创作看文人心态,还表现在审美情趣的雅化。

西晋文学中,诗歌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不仅建安、正始文学所形成的若干新的特点得到深化和发展,而且这时代的作家还继续从事着前人没有做过的尝试,诸如文辞的藻丽精工,对偶的运用,情景交融,哲理的融入,甚至是诗歌声律的运用,都表现的非常突出。

如陆机的《招隐》,不仅有对偶句广泛运用,并且有入声字押韵,但在无韵句的末尾则是平声字,这就形成每两句之间非常突出的声调的不同。

二、西晋文人心态形成原因(一)政治背景:魏末之际,曹氏家族在消灭蜀国之后对魏国的控制能力削弱,司马氏家族趁势崛起,统一中原建立了晋朝。

西晋王朝是司马氏家族依靠重臣玩弄权术夺得的,它是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上层建筑组成的,并且运用九品中正制、品官占田制来维护门阀贵族的利益,保障统治阶级的权益。

司马氏先后实行“复五等爵”和分封同姓王等多种政策,维护门阀士族的权力,排斥在当时地位低下的寒门庶族。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入士,这同时也导致了西晋社会官僚制度的混乱、腐朽。

西晋文人虽然仍积极入世、积极进取,但是他们缺乏崇高的志向。

他们追名逐利,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苦乐也不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是游走于权门,追求富贵以及个人的地位、名誉和享乐。

“士当身名俱泰,何至瓮精哉!”即是西晋文人普遍的心态,并且为之奋斗。

(二)人格模式:西晋王朝的动乱,官制的黑暗,导致西晋文人思想出现矛盾性。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门阀大族掌握了权利,而寒门子弟被排斥在权利圈外,尽管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依然受到了权利阶层的压迫和残害。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改变自己,追求名利,依附权贵,融入社会,如陆机、潘岳等。

文人们在生存的现实需要与烙守人格尊严之间摇摆不定,大部分文人还是脱离不了现实的束缚,具有入世的生活态度,但他们往往怀有一颗狂放不羁,庸俗的心灵。

攀附权贵,相互勾结的行为让他们在入世中慢慢丧失了自己的高洁人格与意志的独立自主。

在这个缺乏道德的社会中,无论是看淡名利的名士,追求富贵的名士,还是追逐名利的文人们,他们在表面上表达出一种追求个性解放,人格自由的态度,他们反封建,反礼教,知道这会“吃人”,但这样一个混沌的大环境下,显然早已“吃”了他们本应保持的“莲花”般的品格以及坚贞不屈的节操。

在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以及没有精气神的生活中,文人们很难再创作出慷慨济世的豪情,更没有愤世嫉俗的侠情。

(三)思想的嬗变:东汉后期,由于政治的衰败以及自然灾害的多发,儒术不再适合时代的需要,慢慢地走向没落。

西晋时期,儒家思想仍为正统思想,它影响着社会各方面。

这个封建君主制国家在司马氏父子执政时期,对外推崇儒家经典,对内却是严酷的刑罚,甚至是与大臣之间玩弄政权。

曹魏齐王嘉平元年,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即两大政权统治者为了夺得天下统一的大权,而进行无谓的杀戮,司马氏认为不是遵循名教的人们就对其进行屠杀,各种杀戮与牢狱之灾遍布西晋各地,与此同时,对于选取百官的制度统治阶级又实行了错误的改革,更是为社会雪上加霜,使得社会动荡,人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善恶不分,贪污腐败被视为清高通达,蛮横被称之为典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