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人心态 以耶律楚才为例

文人心态 以耶律楚才为例


《西域河中十咏》尤为人称道,如:“寂寞河中府,连甍 及万家。蒲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 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 《阴山》:“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 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罗深处 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和移刺继先韵》:“旧山盟约已愆期,一梦十年尽觉非。 瀚海路难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飞稀。渐惊白发宁辞老,未 济苍生曷敢归。去国迟迟情几许,倚楼空望白云飞。”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字晋卿,辽东丹王 突欲八世孙。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父履,以学行事 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 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 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价值观念与政治理想
无旧国(辽)之恋,无亡国(金)之恨,无敌国(蒙古) 之厌 良臣择贤主 识时务者为俊杰 注重未来,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毕 矣。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 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 儒臣;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 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 教,整理儒家经典。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 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 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 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 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郁郁而终,文人悲剧
1241年12月窝阔台逝世,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 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 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 官场失意,政治理想受阻,于公元1244年的5月14日,悲 愤而死。
文人的心态
期待—希望—失望—冷淡—渴望
文人不可回避的四个问题:
1、动乱时期,“士志于道”问题
2、文人的儒学观念和伦理道德与蒙古族重物质,不受拘 束的游牧民族文化的冲突。 3、文人地位的下降
4、宗教观念问题。中国人重实利,避灾难。耶律楚材 【西游录】:“今之出家人率多避役苟食者,若削发难于 归俗,故为僧者少入道者多。”
耶律楚材身世背景:
元代文人的心态
——以耶律楚材为例
张永兴 201361010259 2013历史2班
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环境
时代背景
文人心理倾向
耶律楚材
身世背景
价值观与政治理想
地位崇高而郁郁不得志 文人治国,兼济天下 抑郁而终,文人悲剧
文人的政治信条
理想道路
心理矛盾
文人不可回避的四个问题
时代背景 1、宋金元易代之际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从另为一 个角度影响了文人的社会心理。
3、战乱使人产生了不同于太平时期的生命体验。因而导 致了对于功名利禄的新的认识,对于亦隐亦俗生活方式的 普遍认同,甚至对于耳目声色和口腹之乐的狂热追求
文人的政治信条: 任重道远;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文人的理想道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著书立说,名流千古。 文人的心理矛盾: 人对于生命的留恋和趋利避害的本性与伦理道德的矛盾。 为自己的选择寻找辩护。(例如不侍二主与顺乎天命,立身 行道与孝之终也……)
地位崇高而郁郁不得志
太祖定燕(1215),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 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 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遂呼 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
己卯夏六月,帝西讨回回国。祃旗之日,雨雪三尺,帝疑之,楚 材曰:“玄冥之气,见于盛夏,克敌之征也。”庚辰冬,大雷, 复问之,对曰:“回回国主当死于野。”后皆验。
2、胡汉之间实力的消长,是民族自信心的决定因素。
3、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
文人心理倾向: 1、宋和金豆失去权威和号召力。对这两个政权失去信心, 愿意相信气数已尽的舆论。或许都在关注王气现于何方?谁 将是奉承天运的新的天下之主? 2、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君临中原以后,事实上在汉族人中 (特别是由金入元的士人中)民族情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激 烈和普遍,或许与久经战乱之后滋生的对于太平盛世、大一 统的急切的、强烈的向往和对有能力收拾残局的蒙古君主的 可能带有若干盲目性的信任有关。
文人治国,兼济天下
窝阔台汗1229年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 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 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
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 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 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
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 窝阔台汗三年(1231),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 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 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 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 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 的政治主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