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中国文化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对鲁迅先生的这个科学论断在具体理解上虽然尚不一致,但它说明了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则是非常明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互补的文化,其中儒、道、释三家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按鲁迅的论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大。
他们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他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因此,了解(儒、释、)道的思想,对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伴侣。
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
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
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一派老子忠实信徒的模样。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
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5日报道,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达三千余家。
凭借仅仅5000余言的《道德经》,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1997年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规矩”时,杨叔子说:“那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
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就是两本,一本《论语》,一本《老子》。
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
”上世纪90年代末,首创理工科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班,倡导让中华诗词走进大学校园、走进中小学、走进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2000年,提出“绿色教育”理念。
他自己一天读一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读一遍(细读,不不仅是背诵,是思考,深刻的哲理沉思)联合国大会2011年6月21日通过决议,任命潘基文1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第二个任期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潘基文表示,作为秘书长,他将在会员国之间、联合国系统内部以及联合国与诸多国际伙伴之间,发挥一个协调员和建桥者的作用。
他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强调应将这种不朽的智慧应用到今天的工作中,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
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于是国际性的。
”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现在世界上译本,有260多种。
可谓盛况空前。
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在1潘基文毕业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外交学系,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肯尼迪政治学院获硕士学位,于20世纪70年代投身外交事业。
2004年1月16日开始,潘基文出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他精通英语、法语,并且熟悉德语和日语,言谈温和、举止谦逊。
国外具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数据来源: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超过250种翻译本,德国超过90种译本;英美:超过70种翻译本为什么老子这个人,引起世界这样的关注,为什么如此为世界景仰,现在就介绍老子这个人,以及他的书《老子》(《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一)老子其人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代末期,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
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曾去周都,问道于老子,回来之后,对他的弟子赞叹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据有关史料记载,这二个文化巨人有五次历史性的会面)庄子称颂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老子“被免而归居”(《庄子·天道》),回到陈国居住。
他看到天下大乱,不得其时,乃蓬蔂而行,要到深山老林去修道养寿,骑着青牛,西出陕西函谷关。
把关的关令尹喜,会见了老子,就辞官不干,拜老子为师。
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紫气东来"的典故源于此)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道练功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对照当时已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
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史记·老子列传》)后人尊老子为百家之祖,道家奉他为创始人,道教奉他为宗祖,现当代学术界称老子为“双父”(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父),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史料根据的。
(二)老子其书司马迁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史记·老子列传》)原不分章,韩非本及帛书等,且系德前道后。
就是简明扼要的《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两篇,这是有文字可查的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注释《老子》的著作。
司马迁称老子“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史记·老子列传》)二千多年前,庄子便已浩叹:“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齐物论》)老子深叹世人“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其实,他的《道德经》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虽智大迷,而且其迷固久,因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从古至今,注解者三千余家,但是,角度各各不同,有从训诂学的,有从解释学的,有从比较学的,有从哲学的,有从道学的,有从兵学的,有从玄学的,有从生命科学的,有从诗学的,各见其所见,各得其所得,因而,呈现了千百个的“老子”。
这可是可喜可贺的历史现象。
《道德经》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三)《老子》主要理路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究天道立人事,立天道推人道,包含思想完整性,坚持深刻全面性,实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合一性,即独异于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亦即老子说的"配天"思想。
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举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之诗文,予以科学之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
二、老子道学的主要观点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道”、“德”、“有”、“无”等等,都是老子提出的。
《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包含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的哲学本体《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和“德”为中心展开的。
“道”和“德”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经验上就是“德”,“德”是“道”的运用和体现。
1、“道”的本体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包容一切,无所不在,无细不及,周行不止。
所以,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
老子“道”的观念,冲破了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
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2、“道”的宇宙生成论"道之为物"、"有物混成"(混成论)的宇宙万物本体论。
老子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42章)的道生万物(生成论)宇宙论。
“一”即阴阳未分前的宇宙混沌一体;“二”即宇宙剖分的阴阳二气;“三”即阴阳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
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这个说法现在很多学者很重视,一谈老子之道就讲这个,认为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人谈到天地起源、万物渊源,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宇宙学这种问题,很了不起。
"道"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法则老子认为是无为,"道"是无为的。
"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是天地万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品质。
"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2500年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和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
“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保持世界的和谐、自然。
(三)“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则“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反者道之动。
”由此,老子揭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系统地揭示了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基本规律。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2章)矛盾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58章)“柔胜刚,弱胜强”。
(《老子》 36章)量的积累是可引起质变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