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非鱼品种与育种

罗非鱼品种与育种


(二)问题与展望
罗非鱼因其性成熟早、繁殖快,在池塘养殖中 通常造成繁殖过剩、密度过大、个体过小,从 而影响产量的提高。罗非鱼雄鱼生长速度比 雌鱼快30%左右,且个体大。所以,进行罗非鱼 单雄性养殖可有效控制其养殖密度,减少生殖 耗能,有利于提高罗非鱼的养殖产量和效益。 通过罗非鱼种间杂交生产全雄罗非鱼子代是 目前生产上采取的主要措施。
(2)克隆
采用遗传失活精子刺激卵裂雌核发育鱼卵, 用热休克处理诱导保留第二极体获得了第一 代克隆雌鱼。成熟后,再用同样方法生产克隆 二代。研究表明,克隆系开口期的存活率显著 降低,全雌同源克隆系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 低
6标记辅助育种
Kocher等发表了尼罗罗非鱼的第一张遗传 连锁图谱,并着手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定位。 Agresti等构建了一个3杂交的罗非鱼家系 [Om×(Oa×ROn)]的遗传图谱,为判别耐寒、 耐盐等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进行标记辅助育 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4红罗非鱼
红罗非鱼(彩虹鲷)我国大陆最早引进红罗 非鱼是1973年,1981年从台湾重新引入红 罗非鱼并进行了选育和养殖推广。它是尼 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突 变种。因其体色纯红,型似真鲷,体腔无 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 益好,颇受消费者喜爱。世界上包括以色 列、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我国台 湾地区进行红罗非鱼的养殖。
3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
奥利亚罗非鱼1981年由广州水产研究所和中国 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先后通过 香港从台湾引进试养。从1984年起,逐步向 全国推广养殖,较多的是作杂交亲本使用。
奥利亚罗非鱼体形侧扁,背部隆起;体色蓝 灰色,鳃盖后有一深蓝色斑块。咽喉部呈银 灰色。鱼体两侧有垂直暗带。成鱼背部略带 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背鳍边缘红色,胸 鳍淡灰色透明,臀鳍、腹鳍深蓝色。尾鳍有 蓝绿色斑点,但与尼罗罗非鱼不同的是,不 形成明显的纵向或横向的暗带条纹,其末端 平截不分叉。幼鱼背鳍有一大黑点,以后逐 渐消失。体色会因环境的改变而迅速加深或 变淡。
1981年 1994年
二、我国的罗非鱼养殖品种 1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a
莫桑比克罗非鱼自1956、1957年分别由泰国 和越南引入我国广东省进行试养。与其他 罗非鱼品种相比该鱼生长慢,个体小,体 色黑,逐渐被淘汰,目前只有少部分地区 有少量养殖。
2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
常见的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莫桑比克罗非鱼 (O.mossambica)等。其中尼罗罗非鱼和莫桑 比克罗非鱼性别决定染色体为XY型,奥利亚 罗非鱼性别决定染色体为ZW型。
品种(breed或variety)的概念
品种是人们创造出的一种生产资料。品种是 由同一祖先通过人工选育而来的、具有一定 形态特征和生产性状的群体。
4染色体操作
(1)三倍体 卵与精子受精后,在完成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之 前,采用热休克、冷休克或静水压不同处理抑制卵子 第二极体排出,可获得三倍体。进一步研究表明,三 倍体雌鱼与二倍体雌鱼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生化组 成相似,但内分泌功能不育 。另一些研究表明,尼罗 罗非鱼三倍体雄鱼、雌鱼体重分别比对照系(二倍体) 增重快66%、95%,三倍体鱼性腺指数明显低,发育 滞留,但仍有15%的三倍体雌鱼表现了极高的性腺指 数。
性别区分
雌雄鉴别:罗非鱼雌雄鱼的生殖孔有明显的区 别,雌鱼腹部下有三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 尿孔,生殖孔在肛门和泌尿孔之间,内接输卵管; 雄鱼只有2个孔,即肛门和泌尿生殖孔(开在一 个小圆锥的白色突起的顶端,仅为一小点,在生 殖期间,此圆锥状突起略下垂);雄鱼背鳍及臀 鳍末端一直延伸至尾鳍中部,而雌鱼的一般只 到尾鳍基部;雄性成熟时头部平坦,而雌鱼头部 略倾斜;生殖期间,雄鱼体色比雌鱼鲜艳,且同 龄个体雄鱼较雌鱼大。
奥尼杂交罗非鱼具有双亲形态的大部分特点。 其形态较接近母本尼罗罗非鱼,体态较双亲 更丰满肥厚。体形、尾柄短而高。尾鳍末端 呈钝圆形;背鳍、臀鳍有黑白相间的斑纹。 尾鳍上有类似尼罗罗非鱼的黑白相间的条纹。 背鳍边缘蓝黑色,性成熟时尾鳍边缘呈红色。 体侧有不规则黑色条纹和斑点。一般地,奥 尼鱼尾鳍条纹没有尼罗罗非鱼的整齐、清晰, 特别是越靠近边缘条纹越乱
但由于罗非鱼容易发生种间杂交,易使品种 混杂,降低子代雄性率,优良经济性状退化。同 时由于我国引入的罗非鱼有效繁殖群体较小, 因而产生了“遗传瓶颈”,发生了“随机遗传 漂变”,相当程度地改变了群体的等位基因频 率。因此,在强化种质管理的同时,优良品种的 培育和性别控制仍将是今后罗非鱼育种研究 的主要任务。
尼罗罗非鱼原产地非洲约旦的坦噶尼喀湖, 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引入。尼罗罗非鱼是 罗非鱼中最大型的品种,而且骨刺少,肉质 细嫩且富于弹性,味道鲜美,其风味可与海 洋鲷鱼、比目鱼媲美。每100 g肉中含蛋白质 20.5 g、脂肪6.93 g以及钙、磷、铁、维生素 等,营养价值亦高。
尼罗罗非鱼体形侧扁,体色黄棕色,鳃盖部有一黑 色斑点,喉胸部白色;成鱼身体两侧有多条垂直的 黑带,尾鳍上终生有明显的垂直黑色条纹,末端圆 钝,不分叉。背鳍、臀鳍也有呈斜向排列黑色条纹, 背鳍边缘为黑色。幼鱼时背鳍有一个大而显著的黑 色斑点,以后逐渐消失。在非繁殖期时体色为黄棕 色。繁殖期雄鱼的尾鳍、臀鳍及背鳍边缘呈红色, 头部和体侧为淡红色。体色能随环境的改变而迅速 变化。有一个方面应注意,目前用于杂交的尼罗罗 非鱼由于来源较广,其外观形态并不完全一致,主 要差别在体型偏长型或是背高体短型,体色也存在 较大差异。
三、罗非鱼的育种现状
(一)育种方法 1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是最传统和有效的育种手段之一。
2杂交育种
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报道, 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在许多杂交组合中能获 得全雄的组合仅有6个 得全雄的组合仅有 个: 1)莫桑比克罗非鱼♀×霍诺鲁姆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 霍诺鲁姆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 2)尼罗罗非鱼 2)尼罗罗非鱼♀×霍诺鲁姆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霍诺鲁姆罗非鱼♂ 3)尼罗罗非鱼♀×巨鳍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巨鳍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4)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此组合在我国得到 尼罗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 此组合在我国得到 尼罗罗非鱼 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5)尼罗罗非鱼♀×易变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易变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6)黑罗非鱼♀×霍诺鲁姆罗非鱼♂。 黑罗非鱼♀ 霍诺鲁姆罗非鱼♂ 黑罗非鱼
万松良等(1994年)用三组奥利亚罗非鱼 (WZ,♀)>3莫桑比克非鲫(YY,♂)杂 交,所产子代两种性别基因型(WY,ZY) 的表现型都为雄性;经分析后认为它们所产 生的四种配子的性别决定基因的强度顺序为: Y♂>W♀>Z ♂ >X ♀
杂交育种中亦有一些雌性,是由于亲本种 质不纯造成的,在一些养殖场内,存在罗非鱼种 间混杂和遗传渐渗现象。除此之外,不少研究 还指出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会影响杂交后代 的性别分化。
6福寿鱼(T.mossambica×T.niotica)
福寿鱼是珠江水产研究所于1978年7月,把自泰国引 进的尼罗罗非鱼作为父本,莫桑比克罗非鱼为母本 杂交得到的子一代。福寿鱼体形与尼罗罗非鱼相似, 呈灰绿色,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主要适合我 国南方地区养殖,食性同亲本,对饲料质量要求不 高,以少量的精饲料配多量的粗饲料就能满足要求, 还能摄食池塘底部和水中残饲碎屑,是池塘的“清 洁工”。消化功能较强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但比奥 利亚罗非鱼慢,目前已经较少养殖。
吉富尼罗罗非鱼
吉富尼罗罗非鱼从吉富品系罗非鱼继续选育获 得的优良品种。1997年经全国水产原、良种 审定委员会确定为良种,命名为“吉富品系 尼罗罗非鱼”,登记号:GS03001-1997。
“吉诺玛”吉富罗非鱼
“吉诺玛”吉富罗非鱼也是从吉富品系罗非鱼 继续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种,由海南吉富水 产品有限公司2001年注册的一个吉富罗非 鱼品牌。
罗非鱼的品种及育种现状
一、我国罗非鱼的引种溯源 二、养殖品种 三、育种现状

1我国罗非鱼Tilapias的引种溯源
罗非鱼(Tilapias)隶属于鲈形(Perciformes)、 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系热带鱼类,原产 于非洲,有600多种,目前被养殖的有15种。 根据FAO统计,目前世界上有85个国家和地 区养殖罗非鱼,成为世界性养殖鱼类。
3激素处理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固醇类激素在 性腺性分化的关键时期处理仔、稚鱼,可得 到单性或原发单性种群。目前外源激素所采 用的方法包括投喂、浸浴和注射3种,而投喂 法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利用激素制罗非鱼 的性别决定主要是用雄激素使遗传型雌向表 现型雄性转变。
超雄鱼
超雄鱼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素、 超雄鱼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素、杂交等处理生 产出的YY或 型雄鱼 型雄鱼, 产出的 或ZY型雄鱼,此技术也叫三系配套 技术。 技术。
(2)四倍体
通过冷休克或热休克、静水压与冷休克相结合 的方法可诱导罗非鱼产生多倍体。四倍化胚 胎的死亡率高是鱼类四倍体诱导中普遍遇到 的现象,但Don等仍得到了奥利亚罗非鱼四倍 体成活个体。
(3)雌核(雄核)发育
应用雌核发育技术,或染色体组操作技术可生 产YY同配型超雄鱼,并已应用于生产。 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了尼罗罗非鱼纯合克隆 系,并获得全雌二代克隆鱼,但成活率只有4%, 平均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克隆鱼的体 重变异系数较小。 由于精子易保存,雄核发育可以用于恢复自 然界中丧失的基因型。
我国引进的罗非鱼品种
品种 原产地 引种时间 引种单位 莫桑比克罗非鱼 1956、 非洲莫桑比克 1957年
红罗非鱼(彩虹鲷) 尼罗罗非鱼 非洲约旦的坦 噶尼 1978年 长江水产研究所
福寿鱼
1978年7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