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性化教学模式

双性化教学模式


(二)、‚双性化教学模式‛的理 论来源
•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对三个邻近的几内亚部 落进行研究,得出‚社会角色是可以没有 性别差异的‛这一结论。 • 弗洛伊德:‚潜意识双性化‛ • 荣格提出‚阿尼玛‛(anima)和‚阿尼 姆斯‛(animus)两个人类最基本的原始 模型,前者为男性的女性特征,后者为女 性的男性特征。用来说明人类先天具有双 性化心理特点。
• 1、‚双性化‛的概念
• 生物意义上的性别(sex) • 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 • 同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 2、‚双性化教育模式‛的概念
• 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时,教育者持有双 性化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女两种性别的 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 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 性别角色的人。
• 二、‚双性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 对‚双性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来自家 庭,学校,社会三个部分。
家庭:父母树立正确的两性观点并给孩子正确的指导。 美国对‚双性化教学‛的实践自家庭教育开始,20世 纪80年代,美国家庭教育开始普及‚双性化教育‛的 观念。 学校:改变课程设置,教材设置及教师观念。 2000-2002年韩国改革中小学教育课程,把原来分开 给男女生开设的必修课‚技术与产业‛‚家政与家事‛ 合并为技术与家政一门课程,并作为小学一年级至高 一男女生共同基础教育课程。促进‚双性化‛角色形 成。 社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的职业分工日益模糊。
因性施教
• 目前我国将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和因性施 教作为我国实施‚双性化教学模式‛的三 项原则。 • ‚因性施教‛主要指教育要针对两性心理 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按 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 主动去塑造和发展每一个个体健康的性别 心理特征,并完善和个提高不同个体的整 体心理健康水平。
• 思考: • 类似的性别教材怎样保证加强学生的‚双 性化人格‛而不是强化性别刻板论? • 双性化教学模式怎么确保教出的学生是双 性化人格而不是混淆性别的人格?
另:国内提出的关于‚双性化教学 模式‛的实施方法
家庭: 1、父母本人要树立正确的两性观点。 2、父母尽量多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 3、改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大胆参与社会各项有益活动。 4、对于青春期孩子,多重视他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缓解期心 理压力。 学校: 1、学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别观。 2、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传统性别 定性观念的限制。 社会: 积极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社会文化的力量,有效的完善两性 的平等观念的建构,并努力消除媒体错误的示范,坚决摒弃性别角色模式中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 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级。
男女双性模式中,支持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两个 不同维度而不是一个维度的两级假设。将性别分为 了以下四种:
‚双性教学模式‛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1、越来越多的两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异性才从事的 工作。 2、传统的建立在两性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模 糊。 3、社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单性化的束缚。 二、传统单性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暴露出的不足。 1、女性可能缺乏独立性,上进心和独立精神。易自 卑。 2、男性可能粗狂、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的气质。
• 二、‚双性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 2011年,上海黄浦区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 编写性别教育的教材《男孩女孩》,有18 所小学加入了‚性别教育‛课程的试点。 • 同年10月,上海理工大附属小学以公开课 的形式开讲第一课,取得良好效果。 • 2016年10月13号,上海推出首本男生性 别教材《小小男子汉》。
(四)、国内对‚双性化教学模式‛ 的探索与实践
• 一、‚双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过程 • 1996年,胡江霞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结合理想 性的‚双性化‛性别模式来‚因性施教‛。 • 1998年,李少梅对319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表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 其次为男性化者,女性化者,最末为未分化者。 • 2001年马锦华研究显示了双性化人格模式的 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
(三)、国外对‚双性化教学模式‛ 的探索与实践
一、‚双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发展过程
• 1964年,罗西第一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教学‛这一概念。 • 1974年,桑德拉•贝姆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的心理量表。 • 1982年,斯比尔斯提出双性化者在各种条件下比性别典型者做 得更好 • 1984年,佩里和布塞认为双性化个体的优势到青少年和成年初 期才能显现出来。 • 20世纪80年代末,‚双性化教育模式‛作为家庭教育新理念在 美国开始流行。 • 《2003-2004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中,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提出教育权利之意义及其领域内性别完全平等的四条标准, 给人们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以理论和实践上的有力指导。
‚双性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个人: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为当代儿童的性别社会化指明了正确的发 展方向。 3、补充单性人格的不足。 社会: 1、纠正了单性化教育中的‚性别倾斜‛现象。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需要强调的是: • 双性化教学模式是要让每个人都有可能具 有或多或少传统上认为的男性和女性特征。 而不是单纯的让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 性化。双性化教学模式莫要混淆了性别观 念。
针对当前学校里的‚男生危机‛,上海出版社推出《小小男子汉》一书, 目的是教男孩子更阳刚。 教材分六个篇章: 1、我是男孩 ‚为什么我是男孩不是女孩‛‚男孩女孩有什么不同‛的 问题 2、拥抱我自己 ‚什么样的男孩算得上‘酷’‛ 3、好像长大 ‚父亲对儿子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男子汉要有担待‛ 4、亲近大自然 ‚人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吗‛ ‚怎样与自然界中的同伴们相处‛ 5、社会大冲浪 ‚生活中要不要讲‘哥们儿义气’?‛ ‚什么是公共生活?‛ 6、活力美少年 ‚如何在数字化生活中活力畅游?‛
因性施教的策略
• ‚扬长补短‛策略 • 因性施教的策略有两个:一是扬长的策略,一 是补短的策略。所谓扬长的策略是指促进男女 心理发展中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扬的教学方法和 措施;而补短的策略则是针对男女生心理发展 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予以弥补。 • 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男女生的心理都得到完 善而良好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 心理潜力,并且培养男女生共有的优秀品质。
双性化教学模式
赵艺凡 2016年10月14号
• • • • • •
1、‚双性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2、‚双性化教学模式‛的产生原因 3、‚双性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 4、‚双性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5、国外对‚双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6、国内对‚双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双性化教学模式‛的 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