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太极拳论】是我国太极拳经典理论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论专著,作者王宗岳。

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在世(公元1736---1795年)。

据传,王宗岳是继宋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之后一位最重要的传承者。

杨澄浦(杨氏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传不绝。

陈长兴师(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

”王宗岳精通拳、剑、枪法,而“少时自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言无书不读”。

同时著有【打手歌】、【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释名】等经典之著。

其【太极拳论】集古代哲学、阴阳学、中医养生、儒道文化、古代兵法之大成。

唯精品之极,最为著名。

【太极拳论】自出世百余年来,为世代太极拳家所推崇并为必修之作,其所论原理以至成为后来各名家著书立说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既有拳经之美誉,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这篇名作并解真髓,从而知行合一,指导实践,将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本人对此文进行了详细解译,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译文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

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姿态分明。

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

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运动。

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种方法叫作走。

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

对手动作快来,我就快速接应;对手动作慢来,我就顺应缓慢而相随。

对抗机势虽然瞬息万变,其着势也多种多样,但应对的理法是一致的,不变的。

劲力的规律蕴藏在着势之中,只有熟练地掌握每一着势,才能逐渐领悟到劲力的规律。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达到应运自如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

如不经历长期的刻苦练习而达到着势纯熟的程度,是不能通然开窍而明白这里面的道理的。

颈部放松,头部端正。

腹部松驰,内气下沉于丹田。

运动时身体的重心要稳定,力求平衡。

身体的虚实转换须层次分明,富有节奏并要迅速和隐蔽。

对手在我左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右侧,左侧呈虚的姿态;对手在我右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左侧,右侧呈虚的姿态。

以高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提升到最高位;以低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俯降到最低位,总之不给对手留有超过我之高位或低位的机会和条件。

向对手进击,应以连续性攻击为最好,不给对手还手和喘息的机会;而退守时,决不恋战,退得越快越好,不留给对手连续攻击的可能。

进击程度的把握,应依据机势变化而定,如不利于我继续进击时,哪怕多加一只羽毛的长度都将为过。

而退守之快就连苍蝇瞬息着落的机会都不应有。

我的着势和意图是隐蔽的,对手无法知道,而对手的情况我却了如指掌。

凡在对抗中常胜不败者,大都是应用了这些计谋和手段。

拳术有很多门派,着势也各有区别,但不外乎都是以力量和速度作为制人取胜的前提和条件的。

力量大优势于力量小,动作慢不及动作快,这些只是人体自然条件的本能作用,与劲力的规律及使用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四两拨千斤”是以小胜大的例子,这显然不是靠所谓力大取胜的。

再看年迈的老人能够抵御众人的情形,依靠单纯的快又怎能做得到呢?!身体站立要象秤杆(称东西时)那样匀衡平稳,身体运动起来要象车轮那样圆活自如。

身体的重心偏沉于一侧便于机动灵活;身体的重心落实于双脚即为双重,灵活受限,反应迟滞。

每见到那些下了多年苦功而不能化解来力的人,大都是一开始就被对手牵制住,从而丧失了主动和灵活,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认识虚实转换的原理以及双重之病所带来的危害。

要想避免双重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粘是为了化走来力,而化走来力则须由粘来完成,所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这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

只有懂得阴阳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及变化,才能懂得劲力的原理和规律。

而后在劲力规律的指导下,拳术就会越练越精;再加以思考和总结,劲力的使用就会逐步达到随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了。

太极拳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为主旨,即以“以柔克刚”、“借力打人”、“后发先至”为其行拳准则。

这是“舍己从人”之策。

但有很多人以我为主,拼力抢先,硬打硬进,虽然这些同是技击之术,但这种“舍近求远”与“舍己从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学习太极拳的人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辨明。

这就是关于太极拳原理的论述。

三、解析【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一书。

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这里的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古人认为:阴阳是人体内在之本,主宰人体的生命运动,人体的肢体运动归源于人体内在的阴阳运动。

二者即为表里。

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既有太极,人体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是太极。

《太极十三式歌》中“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说的就是中医学说中人体阴阳本位的所在。

由此化转为外在形式即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阴阳学说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也是一致的。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指分开、分界。

意指运动时阴阳之间分明的主次关系,即阳为主导,阴为辅助,彼此消长。

静,相对运动而言,是暂时性的。

合,指阴阳之间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而不是合二为一或合归为一体。

阴阳本是矛盾,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中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把“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理解为运动时阴阳分开,静止时阴阳两者就合归于一体,这样就否定了阴阳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于此就没有阴阳可言了。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阴阳学说之根本法则,是阴阳平衡转化规律。

“无过不及”是说动作要适度,不可因过度而破坏平衡。

“随曲就伸”是说平衡的要领和方法。

总之要遵循阴阳平衡转化规律,即在运动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变化和发展。

【刚我柔谓之走】刚,指强力、刚劲。

走,指化走来力、使来力落空。

此句意为不要以强力与对手正面抗衡,应顺势引入来力使其化解;同时也为我防守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是柔的方法和目的。

【我顺人背谓之‘粘’】顺,指顺应、顺随。

背,指被迫、不顺。

粘,指近身、贴靠。

粘法之术是太极拳术中以柔的方式化解来力的方法之一,共“沾粘连随”四法。

这里粘则代表四法,为总称。

粘的目的是为了走,是走的前提,二者为因果关系。

即粘是因,走是果。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太极拳以他人为中心、以我为顺随既舍已从人的行拳策略,是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之主旨的需要,为其服务。

【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这里的变化指二个方面:一是对抗双方各自所处的形势的有利或有弊,以及主动与被动等变化。

二是对抗双方各自着势的变化。

这两个变化在技击中固然是存在的,而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但不管它如何变化,而太极拳术“以静制动”、“以小胜大”、“后发先至”的行拳策略则不应其变化而变动和改变。

所以动急要急应,动缓要缓随。

太极拳术趁其势借其力、以柔克刚、后发先胜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此。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着熟,指着势和招法的熟练程度。

懂劲,指劲力的规律。

神明,意指象神一样自由自在、出神入化。

贯通,指一通百通、全面通晓。

此句意在告戒:通晓太极拳劲力之路就在于一着一势的勤学苦练和细心揣磨,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除此无其它捷径可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领,指颈部;虚领,指颈部自然放松。

气,指人体内气。

丹田,即穴位,位于人体脐部。

太极拳家认为:“顶劲,头容正直,神贯顶,不可用意,用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领自然之意”(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而气沉丹田,气血将充实于下,下体坚实,重心稳固。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意如译文。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重和右重在此处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身体的重心在左侧或右侧;二是指左侧或右侧的处境重要、紧急;三是左右两侧同时处在不利状态,但相比之下左侧或右侧比另一方更重要。

本文所译概括了这三种含义。

如不加背景而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我左侧的肢体如感重意,就将左侧肢体变虚;我右侧的肢体如感重意,应将右边之重隐去(重心隐不去,只能移到左边)。

显然这种没有前题条件的移来移去的做法是相互矛盾的,没有意义,实际中让人无从理解和操作,这样理解必然是违背原文本意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弥,为满、更加之意。

仰,指身体仰起的姿态。

俯,指身体下低的姿态。

仰和俯是指我的姿态,而不是对手。

不能把此句理解为:对手仰攻而我就升高,对方俯袭而我就落低。

仰攻是从下向上的攻击方式,而我的身体就此升高,那正中对手下怀。

俯袭是从上向下的攻击方式,意为俯冲,而我的身体就此落低,结果必是自投绝境,不打自趴无退路可走,如此拙劣之法不会是原文本意。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进,指进击、攻击。

长,指攻击的进程。

退,指退却、退守。

促,指短暂、快速。

意如译文。

同样,进与退是接应上文指我的战术策略,而不是对手。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句以比喻的形式对“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进行约束和补充。

而这不是说:衡量敌劲轻重的准确性,不可有一根羽毛份量的误差;感觉的敏锐程度,要使苍蝇、蚊虫都落不到我的身上。

因为,如此高精端的拳术技能不仅常人做不到,大师们也做不到,然而即使做到,那么在瞬息万变的技击过程中也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认为此句只在借以形容,这不仅上下语意不对,而且这种不客观不现实的形容即而成为夸张和玄虚,有悖于太极拳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英雄,指长胜不败者,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受尊重和敬仰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