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20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27页]
020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27页]
一、贫困的概念
(二)相对贫困
所谓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 生活水准的最 下层。因此,相对贫困测量的是社会财富 (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 群体间的分配问题,它是 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反映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贫困主要是绝对贫困,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各种行动计划。但随着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有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缓 解日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呼声也在不 断高涨。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
目录
01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 02 第二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
03 第三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源自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
一、贫困的概念
含义: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较长时期内难以维持一种生理上所要求的、社会文化可 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这个定义偏重于对贫困的狭义或绝对意义上的理解, 也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对贫困的相对意义上的理解,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
3.流动人口的贫困
流动人口是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出现的一种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的人口群体。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
(二)我国贫困的原因
1.自然条件因素 3.经济原因 5.文化原因
123456
2.历史原因 4.政治原因 6.个人原因
第三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
一、贫困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二、贫困的测量
(二)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是衡量各国人们实际生活状况包括贫困状况的综合指标,它由三大基本指标 组成,即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
2.基尼系数法 3.五等分法
五等分法也是进行收入差距比较和了解相对贫困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按收 入水平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份,然后计算各个1/5人口层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贫困的现状
1.农村地区的贫困
我国农村的贫困主要分布于两类地区,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第二类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由于发 展机遇的匮乏以及其他原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困。当然,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也零星分布 了一些贫困地带。我国每个富裕、较富裕的省份,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贫困地区。
(一)绝对贫困
1.英国学者S .朗特里于1899年最早提出 “初级贫困线”的概念。他指出,所谓“初级贫困 线”是指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 “初级贫困线”即绝对贫困线。 2.我国学者周彬彬则指出,绝对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水平,低于此线就是贫困。绝 对贫困的概念不与社会整体收入的发展水平相关,只进行客观的衡量、比较,不受外界生活水准变 化的影响。 3.综合以上学者对绝对贫困所作的界定,我们可以认为,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的物质生活水 准的生活状态。
2.城市地区的贫困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偏向城市的城乡分割政策,城市中的贫困问题不是很严重, 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一些民政部门的救济对象,即通称的 “三无”人 员,其人数很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加速, 导致了下岗、失业人员 的迅速增长,这些人群属于城市的新贫困群体。
二、贫困的测量
(一)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 运用这一指标也可以 反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但运用这一方法的局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 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异状况。 2.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测度绝对贫困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食物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 系数上升时,说明其生活水平在下降;而当上述比例下降时,说明其生活水平在提高。 3.市场菜篮法 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期法”。它是所有测定绝对贫困方法中一种较为古老,同时也易于为人 们所接受的方法,由英国学者朗特里在1901年最先提出。它所依据的是一张按照营养学的标 准确定的能够维持体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
(五)贫困处境论
该理论是在批判贫困文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与贫困文化论所主张的穷人自身的精神、观念、知 识 等是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的观点不同,贫困处境论认为,穷人所处的不利环 境决定了 贫困文化的存在并使他们陷入贫困。
(六)贫困冲突论
冲突论的理论预设是:社会的本质是处于各种冲突之中的,贫困和不平等都是冲突的结果之一。由于 不同群体都倾向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利 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分配就导致 了贫困的产生。
4.收入比例法
收入比例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线的划分依据。
第二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
一、关于贫困现象的几种理论
(一)个人主义贫困论
个人主义贫困论强调贫困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个人而不在社会。
(二)贫困结构论
这是一种从社会结构,且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探讨贫困现象形成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派别: ( 1)福利制度贫困论。这是一种从微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持此观点的学者坚持:福利 制度貌似公正,实际上,它是造成一部分人贫困的根源。 ( 2)社会制度贫困论。这是一种从宏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它坚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制度是造成贫困的基本原因。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任何社会总是有贫有富,一定的制度规定了谁 做穷人,谁做富人。
(三)贫困功能论
该理论认为:贫困之所以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是因为它发挥着某些有利于该社会运转的功能。 换句话说,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部分社会阶层、部 分社会成员的贫困。
一、关于贫困现象的几种理论
(四)贫困文化论
贫困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现象存在的根源。它认为,穷人由于长期生 活于贫困之 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即 “贫困 亚文化”。此种文 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后代发生影响,从而 代代相传,贫困于是在这 种亚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
1.关于致贫的责任,过去常被视为应由个人自行负责。现在觉得致贫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主 要原因在社会,而不在个人。 2.关于救助的理念,过去的救助者常抱着慈善施惠的理念去实施救济,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 关系是不平等的。今天,治理贫困被视为一种社会应尽的责任,强调 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关 系的平等,在实施救助过程中应注意受助者人格的尊严,不应伤害受助者。 3.过去的救济工作多由教会或慈善人士主办,一般是零星的或不成体系的。今天,它已成为政 府主办的社会福利行政或社会行政的重要内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制 度设置。 4.过去的救济是消极意义上的,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举措。而今的贫困治理是全面或全方位的, 一般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扶持,前者类似于过去的救济,但理念不 同;后者则是对付贫困现 象的一种积极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帮助贫困者最终摆脱贫 困。当今社会更强调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