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神派常用药对赏析解析

火神派常用药对赏析解析

附子—半夏
★现代实验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研究发现:与附子单煎液相比,双酯型生 物碱在附子加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共 煎液中含量增高,而附子加法半夏(炮制 过程中加入甘草水,甘草对附子有解毒作 用!)共煎液中的双脂型生物碱含量降低。
附子—半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孙世晓等
2011年研究发现生附子生半夏配伍后,明
附子—半夏
★临床适应症:
临床以脾阳虚弱、寒湿内盛为主要病机, 出现胃气不和而恶心呕逆,或肺气不降而 咳喘难平,或寒湿痹阻筋骨关节而疼痛等 症都可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附子—半夏
三、桂枝—白术 ★用量:桂枝15~30g,白术
15g
★药对功效:通阳化气,温中 祛湿
★解 析
桂枝—白术
体现了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的组方思路。 桂枝辛甘温,入肺、膀胱经,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外散寒邪,
附子—半夏
▲中国中医研究院陈馥馨研究员对《普济方》明朝 皇帝朱棣中的61739方和《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 的5685方进行的统计表明,两书中附子—半夏伍 用的成方有163方,乌头—半夏的有124方,与 十八反中其他药物配伍相比,附子—半夏配伍应 用的方剂数量最多!
▲吴 氏用治阳虚阴盛,痰湿阴邪上犯肺
焦柏—砂仁—炙甘草
★解 析
黄柏伏火、降火,黄宫绣:“黄柏,专入 肾,兼入膀胱。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 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 泻热。大泻肾火及除膀胱湿邪。”泻火即 能坚阴,泻火即能平复炎症!如《外台》 治口舌生疮,用黄柏含之良。”
焦柏—砂仁—炙甘草
★解 析
然而,黄柏性偏寒凉,时珍曰:“若中气 不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 苦寒而滑泄。” 黄宫绣亦谓:“阴寒之性 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 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 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
吴氏治阳虚阴盛、痰湿阻窍之失眠方 中也常用附子—半夏。
国医大师朱良春常用半夏、夏枯草各 12克、珍珠母30克治失眠。
附子—半夏
附子—半夏
▲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半夏,辛温,体
滑性燥,长于燥湿而祛阴邪,利水道分消 水湿。
二药配伍尤宜于阳虚阴盛证。半夏功善沉 降,和胃降逆,降阳和阴,配伍附子,使
只有对证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否则即可能出现或 多或少的副作用。
附子—半夏
比如米饭是最平和,最安全的食物了,当饥饿时 食用米饭,米饭有充饥、强健体魄之力;而对已 经饱餐者来说,再过多地食用米饭则可能导致食 积诸症,我们是否会因米饭可致食积病症而废弃 大米不用呢?当然不会!
药对配伍亦然!只有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症,规 范用量与用法,才能趋利避害!
仝小林教授
▲现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临
床常以附子半夏同用,毒性并没有增加,疗效反 而提高,如:以附子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合理中 丸加减治疗难治性糖尿病胃瘫之呕吐,其中淡附 片30g,清半夏30g。又如:附子理中汤合小半 夏汤治疗晕车之呕吐,附片 15g,半夏 9g,党 参 12g,白术 9g,生姜 9g,茯苓 30g,干姜 6g,炙甘草 6g。
补火而不炎上,能避免单独使用温阳药附 子而出现的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头晕目 赤、面生痘疮等火热炎上症。
★英雄所见略同:
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傅元谋教授临 床也常用:制白附片5~10g,法夏10g, 桂枝10g,炮姜炭10g,细辛10g,五味 10g等药(即附子小青龙汤)治阳虚咳嗽 痰多者。
傅元谋又常以制附片20g,法夏15g等味治 阳虚湿盛伴失眠者,及湿郁化浊的痤疮 (制白附片,法夏各10g)。
●湿盛而胸闷,腹胀,头晕目眩者。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主之”)
桂枝—白术
★桂枝与肉桂
仲景时代桂枝与肉桂药材尚末分化,功效主治也 没有区分,二者既用于发表,又用于温肾补阳。
宋代以后,桂枝和肉桂的临床应用才随着药材的 演变而有了明确的区分。宋·许叔微提出:“肉桂 厚实,治五脏之用者,取之重镇也;桂枝轻扬, 治伤寒用之者,取其发散也。”
与姜半夏)配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抗自由基用于特定病理状态(如心
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附子—半夏
现代药理学认为,“药物”与“毒物”是一对孪 生兄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适量为”药”,过 量为”毒”,许多药物只有在病理状态下才能产 生作用,在生理条件下并不能显现效应,如阿司 匹林只有用于发热患者才能发挥解热作用,普萘 洛尔对血压正常者并不产生降压作用等。
★临床应用
1、吴氏用治慢性肾炎所致的尿血、 蛋白尿,伴见困倦乏力,劳倦后即 出现尿血、蛋白尿等症,常用附子 配伍肉桂。
附子—肉桂
附子—肉桂
例:李某某,男,10岁,云南曲靖人,慢性肾小 球肾炎4年余,临床以蛋白尿和眼睑、腿部水肿为 主,素来困乏喜静,甚则不敢参加学校体育运动, 稍感劳累即发蛋白尿与水肿,首诊时唯听其母代 述,患者本人则靠在诊桌上闭目似睡,舌淡夹青 色,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辨证:脾肾阳衰,封 藏失司,湿浊内蕴。治法:温肾回阳,运脾除湿。 处方:大回阳饮(吴佩衡教授独创,即肉桂合四 逆汤)加苓桂术甘汤等。
白术助脾转输,使水津得以四布,又燥湿 祛饮。
二者配伍既走表又和里,擅于温化水湿、 痰饮,又助膀胱气化,利小便,通畅三焦 水液运行之道路。
主治病机:阳虚,寒湿闭阻。
★解 析
白术得桂枝之温既可行于肌表温经通络, 除痹止痛,又可入脏腑温中健脾,化饮除 湿,共奏补气温脾,燥湿利水之功;
而桂枝纯阳之性,辛行温运,可防白术补 而生滞。
●配伍麻黄10g:温肺开腠理,逐在 表之风寒,如麻辛附子汤,用治阳虚 之体复感外寒,表里俱寒者。
▲●配伍肉桂15~20g:肉桂,辛、 甘、大热,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益火 消阴,治寒痹风喑,祛在里之寒湿; 又能引火下行,纳气归肾。
桂附药对配伍具有回阳益阳,引火归 元,纳阳(气)归肾之效,用于肾阳 衰微所致的畏寒蜷缩,困倦乏力,腰 痛,尿频,遗尿,及封藏失司所致的 尿血、蛋白尿等泌尿系统病症,如肾 气丸。
附子—肉桂
例:吴某某,女,66岁,安宁,舌痛 多年,胃灼热,失眠,前医多以阴虚 论治不验,手冰凉,语言坚涩难出, 言必短气而喘,伤心欲哭状,胸闷, 善太息,常汗出,眼涩欲闭,舌嫩、 绛红,密布细小裂纹,津液满口,口 角生溃疡,脉沉弦。辨证:阳虚肝郁 湿盛,虚火上浮。治法:回阳除湿疏 肝、纳气归肾。处方:
李玲等的研究表明,附子—半夏对某些特定的病 理状态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而对正常机体可能具 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附子—半夏
而临床上用附子—半夏正是针对阳虚湿盛的特定 病理状态,正如《内经》所说“有故无陨,亦无 陨也”!民间对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有“有病则 病受,无病则人受”的俗谚。针对特定病理状态 的用药也正是中医的治疗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辨证论治!
附子—肉桂
二、附子—半夏
★十八反药对!(乌头反半夏、贝母、瓜蒌、白 蔹、白及)
▲国家药典将其列为禁忌,源于《神农本草经》 十八反之乌头反半夏,但附子条下却并没有记载 附子反半夏!
▲从清代开始,有本草记载半夏反附子, 如 清·张璐《本经逢源》、黄宫绣《本草求真》、 《本草从新》等,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 参西录》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附子—肉桂
李某某,男,10岁,云南曲靖人,慢性肾 小球肾炎(续)
经治半年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振作,复诊 时亦能跟吴师谈笑、并在诊室内四处打探, 其母也述近来能与邻居小孩嬉戏,在校参 加体育运动后亦不感困乏,尿检稳定,未 见水肿。
首诊
治疗3月后
★临床应用
2、吴氏用治阳虚阴盛,虚火上炎所致的口 苦,口舌生疮,白睛红赤等症,常用附子 配伍肉桂。
附子—肉桂
★方药联系
体现了大回阳饮的组方思路:即四逆汤加肉桂, 吴佩衡教授自创。传统的回阳饮(《景岳全书》) 是仲景四逆加人参汤,治阳亡阴脱证,用人参生 津滋液。吴氏大回阳饮用肉桂代人参,功专回阳 抑阴,用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方,凡证见精 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 热饮,舌淡或暗胖,苔白润,脉沉无力等一切阳 衰之象,均可大胆运用本方加减,有外感者加麻 黄和细辛,苔腻者加茯苓等。
显影响健康成年昆明小鼠自主活动及
行为变化,影响小鼠心、肝、肾质量及指 数,使小鼠死亡数量增加。
附子—半夏
湖北省武汉大学李玲等
2009年研究认为,附子半夏(白附片、半夏)配
伍对健康大鼠心脏有明显的毒性反应,单用及
合用对肾脏和肝脏形态学有影响,生化指标方面 也有影响。
然而,2013年研究又发现,附子与半夏(白附片
附子—肉桂
问:附子既能温养心、肾、脾多经多脏之 阳气,临床需要其发挥对某经某脏之温阳 作用时,如何调控它的温阳作用发挥的方 向?
答:通过配伍可以调控附子对某经某脏的 温阳之力,即通过药对的配伍应用,能选 择性地应用其温阳作用,如:
●配伍干姜20~60g:急救脾肾阳气, 用治脾阳虚衰、运化失司的腹胀、腹 痛、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病症,如 附子理中汤;及肾阳虚衰的昼日烦躁 不得眠,夜而安静,如干姜附子汤;
封藏失司?
肾主封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 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又称 精气,是构成人体、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若肾气 健壮,肾精则能秘藏其所,不至无故丢失; 若肾气衰败,肾精即可肆意亡失!蛋白质、 红细胞即可视作人体之精气,当肾阳虚衰, 失其封藏之职时,即可出现尿血、蛋白尿。
然而
附子—半夏
▲ 临床上附子—半夏同用,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附子粳米汤(由 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组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谓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乃仲景治疗寒邪内 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以腹中雷鸣、疼痛, 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