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十七世纪的欧洲,针对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带来的人欲横流和社会混乱,开始重建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人的情感对理智、个人愿望对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服从。
作为十七世纪文学主潮的古典主义文学,必然重原则理性而少生命热情,重责任服从而少个性张扬,重规范戒律而少突破创新。
这是一次对社会意识和文学的清理,主体特征是节制、自律、规范、整合。
第一节概述一、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情况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德国发生了残酷的内战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战后国内经济萧条,也使德国的文学发展落后于别的国家,只有后半叶出现的格里美豪森的小说《痴儿历险记》较有影响。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但也染上了浓郁的巴洛克色彩,被认为代表了“德国十七世纪文学的高峰”。
二、十七世纪欧洲的三种主要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
(一)巴洛克文学“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指16—17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风格,比喻非常规的、奇异古怪的美。
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其文学风格在意大利被称为“马里诺体”,在西班牙主要得名“文化主义”,在法国人们则称其为“矫揉造作文学”,在英国则被叫做“夸饰文体”。
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
他的长诗《阿多尼斯》叙述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诗句华丽,形成一种“马里诺诗体”,各国诗人群起仿效。
西班牙巴洛克文学有两个代表。
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1561—1627)的歌谣和十四行诗风格幽默、活泼。
他的成就在长诗:叙事诗和寓言诗。
贡戈拉及其追随者主张为“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创作,他们的风格主要表现了贵族社会的审美倾向,因此他们笔下的巴洛克文体被人们称为“贡戈拉体”,代表贵族倾向。
西班牙表现平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佩特罗·卡尔德隆(1600—1681)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人生如梦》描写波兰王子西吉斯蒙德的不平凡经历。
王子是人生的象征,他的反抗是对宿命论的否定,但作者又只能到宗教中寻找出路。
剧本结构严谨,词藻精美,常用象征和隐喻来加强效果。
法国的巴洛克文学分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
小说的代表是奥诺雷·德·于尔菲(1568—1625),他的小说《阿丝特蕾》(1607—1627)描写牧羊人塞拉东与情人牧羊女阿丝特蕾的爱情纠葛。
小说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其中有无数的插曲和缠绵的对话。
诗歌方面的代表是阿格里帕·多比涅(155 2—1630)和马雷伯(1555—1628)。
前者的《惨景集》(1616)描写宗教战争带来的浩劫,内容浩瀚,涉及人的处境、大自然、世界的奥秘等。
风格雄浑有力,节奏鲜明,用韵大胆。
后者的前期诗作《圣彼得的眼泪》(1587)堆积意象,爱用夸张、对比,大自然人格化,色彩浓烈,表意曲折。
法国的巴洛克作家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因而表现要充分自由,热爱自然美景,重视古怪的、荒唐的、非同寻常的东西,喜欢玩弄文字游戏和俏皮话,精于隐喻和反衬。
英国的巴洛克文学也结出了厚重的果实,这就是“玄学派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约翰·多恩(1571—16 31)、安德鲁·马韦尔(1621—1678)、乔治·赫伯特(1593—1633)、理查德·克拉肖(1612—1649)等。
这些诗人们在创作中大胆破除传统诗歌的清规戒律,标新立异。
多恩是他们当中的开拓者和最重要人物,他的创作风格典型地代表了他们这一派诗歌的特色。
在多恩那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别离辞:节哀》中,情侣的关系被比喻为圆规的两只脚,这种奇妙的构思形象贴切,意蕴丰富。
总的说来,巴洛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
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二)清教徒文学清教徒文学又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是17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流。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它把《圣经》奉为圭臬,弘扬清教徒精神,描写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圣经》,师法中世纪宗教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以诗意浓郁的笔墨,偏执极端的情绪,表现对信仰、理想的执着追求。
清教徒文学的杰出代表是:约翰·班扬和弥尔顿。
1、约翰·班扬(1628—1688),清教徒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牧师、散文作家,代表作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以梦幻文学的形式,展现了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画面,揭露与讽刺社会上的糜烂生活,宣扬清教徒在信仰指引下,克服种种诱惑,战胜人性弱点,终达精神天国的思想。
语言多采用民间口语,纯朴生动。
2、约翰·弥尔顿(1608—1674)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诗人、政论家和思想家,是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
出生于清教徒家庭,青年时代曾闭门攻读文学6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
后来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投身清教徒运动,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申辩》、《再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政论文。
它们代表了弥尔顿散文的最高成就,风格雄健,文笔犀利,旁征博引,情文并茂,堪称17世纪欧洲散文的冠冕。
晚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通过口述方式完成了三大代表作:长诗《失乐园》(1 667)和《复乐园》(1671)以及诗剧《力士参孙》(1671)。
三大代表作中,《失乐园》是弥尔顿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巨著,全书十二卷,一万多行,以其主题的多义性和艺术成就的多面性而成为不朽的名作。
这部长诗借助于《旧约·创世记》第二、三章的神话故事,赋予其史诗式的结构,因而有“宗教史诗”之称。
这部长诗分两条线索,一条是亚当、夏娃违犯禁令失去地上乐园的故事,另一条是撒旦反抗上帝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的故事。
两条线索以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犯罪的情节为交叉点。
这两条线索所蕴含的主题具有多层次性。
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终于靠自己的劳动以获得生存的经历,说明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的采集果实过活,进化到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的历程,也指出人类重获乐园的途径。
亚当和夏娃偷食智慧果而变得聪明,说明人类的进步必须依靠知识。
撒旦的反抗上帝则既可理解成对清教徒革命的影射,又可解释为表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经过,还可以理解成人类历史上的各类重大叛乱和起义等。
亚当是个勇敢刚毅的人物形象。
当他得知夏娃偷吃禁果而犯下弥天大罪时,他也吃了禁果,为的是和她担当同样的命运。
他的内心世界拥有热情、自由意志和理智。
他的形象体现弥尔顿的哲学思考:在理智指导下的自由意志能够帮助人类找到正确的途径,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夏娃这个形象是美丽、活泼、天真、贞洁、温柔、善良等的综合体。
她唯一的不足是轻信,经不起吹捧。
诗中塑造得最为成功,也最复杂的人物形象是撒旦。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意志刚强,敢于反抗任何威权的战士形象,可同时他又具有阴险狡猾的一面,他引诱人类违反上帝的旨意,并不是出于为人类着想,更多地是出于个人的目的。
然而无论如何,这个形象既是恶魔,又是光明之子,体现出作者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他歌颂那些勇于反抗专制与威权的英雄,另一方面又不喜欢这些人身上的破坏性。
长诗中的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失乐园》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雄浑宏伟的风格。
弥尔顿模仿古代的史诗和悲剧,使长诗具有恢宏的气魄。
整部作品充满宏伟的图景,如写天上战争,满天刀光剑影,作战双方拔山相掷,天地为之震颤;又如写撒旦等建造“魔王殿”,在浑沌的深渊上架起气贯长虹的大桥。
用典丰富,语体庄严,善用隐喻等是《失乐园》的又一艺术特色。
弥尔顿把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希伯来神话融合起来,造成作品神话典故丰富。
丰富的用典使长诗明显地区别于一般的口语体,达到庄严肃穆的史诗效果。
诗中巧妙的隐喻也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如第七卷第24行到28行,诗人说自己在落难时从亲戚朋友那里得到的都是白眼,危险时刻在威胁着他。
这就骂尽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世态的炎凉。
《复乐园》由四卷共两千行组成,取材于《新约·马太福音》和《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在旷野里受到的试探。
通过耶稣拒绝魔鬼的各种诱惑,克服诸多挫折终获拯救的经历,反映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者信仰高于一切的崇高气节和精神。
这部长诗篇幅较短,主题鲜明,结构紧凑。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描写古代以色列人部落英雄参孙宁可和敌人同归于尽,也不愿和他们妥协的悲剧故事,借以映现诗人自己虽深受残酷迫害仍不忘反抗敌人的斗志。
参孙的形象也被认为是具有英雄气概,视死如归的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
整部诗剧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和活泼有节的音律。
(三)古典主义文学1、概念(名词解释)——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艺思潮。
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它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追求艺术完美,然而又有形式主义之嫌。
2、产生原因(1)社会政治条件①两大阶级的政治妥协及文艺政策的规范性。
16世纪,由于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这两大阶级的冲突而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最后两大阶级妥协,建立了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在17世纪上半叶一直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力量得到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强,抑制了贵族割据和分立的行动。
路易十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他为了让贵族俯首听命,任命平民出身的柯尔柏和勒泰利耶管理财政,但是,他又让大贵族担任最高军职和神职,以取得政策上的平衡。
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
社会安定和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为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