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展望

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展望

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展望第三部分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展望3.1 . 对于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分析,关键在于判别轿车进入家庭的客观标准倒底是什么?按目前根据日本等国的经济所设定的标准为,当家庭轿车的普及率达到5%以上时,便可认定轿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日本1965年轿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时,家庭轿车的普及率为5.7%)。

如果按这一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日子将是遥遥无期的,因为在中国若以5%的家庭轿车普及率来计算,那么至少要有1500万家庭轿车。

而1994年全国的轿车保有量(包括所有的轿车在内)只有192万辆。

私人轿车只有10万辆左右。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到2010年,全国的轿车保有量只能达2000万辆,即使到那时,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家庭轿车的普及率也只有2.13%。

由此可见,根据这一标准来规划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战略,说明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对于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分析是否能从另外一些角度来看。

·一是分区域分析。

即根据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首先根据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轿车普及率的情况来识别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期。

并依此来制定家庭轿车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在我国轿车将在部分发达地区首先进入家庭。

现实情况可能就是如此。

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来看,相差是很大的,如前所述,我国城镇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和最低的地区要相差2.4倍;农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为地区和最低的地区要相差4.3倍,所以从全国来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但是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纯收入水准提高得是比较快的,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不少家庭开始具有购买轿车的能力。

据统计,1992年北京私人小客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达31165辆。

千人保有率为2.5‰;上海1995年私人轿车的保有量为3244辆,千人保有量为0.2‰,都明显高于全国私人汽车保有率1‰以下和私人轿车保有率0.08‰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主要大城市在5-10年时间内,轿车进入家庭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表3-1 北京市私人小客车占民用机动车保有量的比例单位:辆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私人小客车23443490779813803154002022531165民用机动车224272266706272290312174353315388935424795477951所占比例0.5%0.9%1.3%2.5%3.9%4.0%4.87%6.5%表3-2 上海市私人轿车占全社会轿车保有量的比例单位:辆年份全社会轿车保有量(A)私人轿车保有量(B)占有比例(B/A)1990415231981991480953290.68%1992625126651.06%19939294918401.98%199411927526102.19%199514797032442.19%·二是将供求结合起来分析。

研究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主要是为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服务的,或者说是为我国轿车工业发展所面对的国内市场作一个估量。

反过来,在我国家庭轿车近期发展的适度规模是否也应当以我国汽车工业的实际供应能力为依据。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的轿车产量仅为30万辆左右,即使按每年生产50万辆轿车的能力,要达到5‰的轿车普及率,从现在起也需要8-10年(而且其中相当部分不是家庭轿车)。

所以能否从我国汽车保有量(或供应量)中家庭轿车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衡量我国轿车进入家庭的情况。

如目前全世界汽车年产量在500多万辆,汽车保有量为6亿辆左右,其中75%为轿车。

轿车中的80%为家用轿车,换言之,世界上每生产千辆汽车中有750辆是轿车,600辆是家用轿车。

那么能否设定一个指标,譬如在我国的轿车供应量中,若家用轿车的比例能达到50%以上,就可认为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当然这一指标还应当通过认真测算才能认定)。

其理由是,当一个国家所生产的轿车中大部分是销售给家庭使用时,就可以认为轿车开始进入了家庭,如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00年家庭轿车在轿车的保有量中占17%。

需求量中占25%;而到2010年,家庭轿车在保有量和需求量中的比重就分别提高到40%和57%,那时就可以视作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了。

·按区域来认定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期(即以主要发达地区的轿车普及率为标准)和根据家用轿车供应量(或需求量)的比例来认定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且区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应当是合理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及汽车生产企业正确地认识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中国家庭轿车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使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具有更为明确的目标。

3.2.按照以上的看法,我们大体上可以对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谈一些看法·根据已经公布的预测资料,我国发展轿车的战略目标如下。

1、2000年轿车产量12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30万辆,占25%;轿车保有量6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100万辆,占17%;轿车普及率为4.6‰,其中家用轿车普及率为0.37%。

2、2005年轿车产量2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90万辆,占45%,轿车保有量12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占300万辆,占25%,轿车普及率为8.6‰,其中家用轿车普及率为1.03%。

3、2010年轿车产量35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90万辆,占57%,轿车保有量20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800万辆,占40%;轿车普及率为13.3‰,其中家用轿车普及率为2.13%。

若这些轿车中的60%是集中在我国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广东地区和京津沪地区的话,这些地区的家庭轿车普及率就会呈以下状况。

表3-3 京津沪江浙粤家庭轿车普及状况年份家庭数家庭轿车保有量家庭轿车普及率2000年5000万60万辆1.2%2005年5500万180万辆3.3%2010年6000万480万辆8%这就是说,如果家庭轿车中的大多数是集中于这些比较发达的地区的话(1994年,这些地区的人均年家庭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这些地区从2005年就可能开始进入家庭轿车普及的高潮期,比全国要早5年左右。

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依此而言,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左右),家庭轿车开始逐步进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家庭。

第二阶段(2005年左右),家庭轿车开始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得到普及(家轿普及率达3%-5%),在一些次发达地区开始进入部分高收入家庭。

第三阶段(2010年左右),家庭轿车在更多的次发达地区开始普及(全国家轿普及率达到2%-4%),此后家庭轿车的需求会形成高潮,国产轿车会一度供不应求。

·由于我国城市的交通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改观,加上城市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家轿的发展可能会比较缓慢。

所以,目前家庭轿车最适宜发展的地区可能还是在主要城市周围的一些农村和城镇,这些地区发展家庭轿车的有利因素在于:1、存在着客观的需求。

随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由于临近主要大城市的特点,到城里洽谈业务,联系工作甚至游览观光的需要会不断增加。

拥有家庭轿车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2、交通状况改善,主要城市周围的公路网建设已日趋完善,高速公路的速成,使汽车运行的速度已可同火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拟,甚至还可以超出。

以汽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的欲望会逐步增加,家用轿车可能成为城镇之间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3、住房环境宽敞,可以有足够的停车场所,不存在停车难的问题。

4、再有5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地区的住房问题估计能基本解决,接下来的消费购买力投向可能马上会转向轿车。

·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主要大城市中)若没有相关的措施配套,家庭轿车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比较慢,目前可能主要是少量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购买轿车。

而其目的也许主要是为了炫耀而不是代步,因此购买的车型可能主要是以中档以上的为主,对微型车不会感兴趣。

根据对上海地区部分白领阶层的调查。

购车动机中作为“身份标志”的人数占第二位,而“出行需要”的人数则排在第五位。

大多白领青年(20-30岁)收入不菲,但都还没有购车的打算。

原因是:他们认为其事业未成,地位还不高,买私人轿车为他们的身份不符;大城市中买私人轿车的除作出租营业用车之外,大多不愿意买微型车和中低档车,而趋向买中档轿车及进口车,一般的心理价位是三十万到四十万左右,达不到这个能力的宁愿不买。

有人回签:“宁愿不坐车也不会买夏利”。

·由此可以看到,在近期内,家庭轿车的目标市场可以描述如下:区域:主要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镇;对象:主要是这些地区的高收入家庭和做生意的人;车型:中低档,以微型车和“桑塔纳”普通型之类的车为主;价位:在10万-20万左右;除此之外,应以一部分外观气派、性能良好的中高档车销售给大城市中的高收入阶层,心理价位为30-40万。

3.3. 根据以上的分析。

目前推进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基本策略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动可控因素,即针对目标市场特点,正确制定营销策略;二是调动非可控因素,即积极促进影响轿车进入家庭的环境因素的改变。

·在制定营销策略方面,主要是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市场开展积极的宣传促销活动,这些将在下一部分进行详细讨论。

·在促进环境因素的改变方面。

主要应促进以下一些观念和政策的改变。

1、应促使家庭轿车的总体发展政策由“控制发展型”的“导向发展型”转变,所谓“控制发展型”就是对家庭轿车的发展基本上是采取限制发展的态度,不让其有迅速的发展。

具体表现即为制定一系列对家用轿车加以限制的政策。

而“导向发展型”则基本上是采取鼓励发展的态度,只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将家庭轿车的发展引向政府所希望的目标。

从我国目前来看,一方面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求轿车工业应当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存在着家庭轿车逐步发展的可能,所以,采用“导向发展”型的政策取向应当是可行的。

2、应在“导向发展”型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改变一系列对家庭轿车发展所不利的政策。

如高额的附加费用和消费税,对私人轿车牌照的发放方法;对大城市内微型轿车的限制政策;对停车场地的苛刻要求等等。

而应通过制定一些积极有效的政策来使人们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地、有序地发展家庭轿车。

3、在大城市中,改变交通结构和改善条件仍是促进家庭轿车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平面交通的情况下,有限的道路面积确实难以承受日益增多的各种车辆。

而一些发达国家改变这一情况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立体交通,特别是地铁的发展,将可承担公共交通的主要部分,这样就能将路面空间的较大部分腾出来发展轿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