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课件第二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课件第二章.ppt


(二)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1930---1960)
• 3、 行为学派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主张“以人为本”。麦格雷戈为此提出
了两种人性的假设:

X理论:人性的假设是:人天生是贪财的,厌恶工作的,逃
避责任的,缺乏抱负和创造性,追求享受的。因此必须强制、控
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让他们作出适当努力。
•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 有者。
•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 遍适用。
•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 关系。
四、科层制和组织管理
• • 在组织管理发展历史上,管理结构经历
了从家庭式管理结构到科层制管理结构的 转变。
第四节 非正式组织
•略
• 1、科层组织理论:
• 马克思•韦伯着重分析了权威在维系和支配一
个社会组织中的作用,指出历史上存在三种权威, 每种权威都有相应的组织形式。这三种权威组织 形式是:传统权威组织、超人权威组织、法定权 威组织。
• 与“法定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就是“科层 制组织制度”。
(一)传统时期的社会组织理论 (1900---1930)

四、科层制和组织管理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也被称为行政组织体系、行
政官僚组织.它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根据纯粹理
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各
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 定。
•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 (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 2、根据群体的实际关系状态,分为初级群体、次 级群体。
• 3、根据群体形成的原因,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 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 .
• 4、根据群体的社会功能,分为生产性,服务性、 精神性、政治性群体。
• 5、根据群体的个体对该群体的关系和态度,分为 我群体和他群体.也有称之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功能
•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P56-57): • 1、规模小、人数少;少至2人,多至40人
左右P56-3段。 • 2、面对面的互动,人际关系亲密; • 3、感情色彩浓厚,非正式控制; • 4、目标一致,聚合力强; • 5、有一定的圈内文化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功能
• 初级群体的功能: • 1、初级群体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最基本的
(三)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1960---现在)
• 1、开放系统组织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帕森斯,他认为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而组织内部又存 在多种不同的系统。
• 2、 权变理论是从系统理论发展起来的。权变理论的中心论点 是认为管理不存在着不加改变就可以应付于各种情况的万能原则。 权变理论强调组织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原则,管理的方式必须 根据组织各要素及内外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1930---1960)
• 1、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 这一理论源于“霍桑实验”。主要观点: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
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并逐步形成一套 以“关心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 2、 非正式组织理论:
• 非正式组织存在对群体成员有积极影响:首先,给 群体成员以感情上支持,给他们安全感;其次,给他们 以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第三,正式组织领导可以利用 非正式群体去了解和传播信息;第四,当非正式群体以 反对正式组织为目标或与正式组织有矛盾时,就会对正 式组织的运行产生干扰。
3、家庭关系及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
• 家庭关系: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又叫家庭人际 关系 .
• 家庭的人际关系由几大因素构成:夫妻权力结构、 个性异同、性的地位与作用、交流与交换状况、代际差 异、相关的人与事的作用。
• 家庭人际关系主要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 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这是第一代的旁系血 亲关系)、婆媳关系(这是一种姻缘关系)、祖孙关系 (隔代直系血亲关系)。还有姑嫂关系、妯娌关系、翁 媳关系、岳婿关系、伯侄关系、叔侄关系、舅甥关系、 姨甥关系等等 .
二、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 1、社会群体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 • 2、社会群体为个人的社会化提供场所和条
件。 • 3、社会群体是社会整合的必经阶段,并对
社会整合起着一定的作用。 • 4、社会群体是实现社会目标的社会单位。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
• 1、根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分为正式群体、非正 式群体。
2、特点
• (1)从参加群体的成员个人来说,社会组 织具有不同于初级群体的下列特点:
• 第一,社会组织成员之间交往的片面性 和间接性。
• 第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依附 于职位的、先于交往的正式角色关系。
•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之间个性差异较大, 异质性强。
• 第四,社会组织成员在组织活动中感受 到较强的约束和限制,有一种紧张感。
的章程、相对稳定的机构以及一定的物质设备构成 的。 • 2、分类: • (1)根据组织的规范是否严格和正规,分为正式 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 (2)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帕森斯)分为经 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 组织。 • (3)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布劳等人) 分为互利组织、赢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 • (4)根据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方式不同,(艾兹 奥尼)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一)传统时期的社会组织理论 (1900---1930)
• 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 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提出了一般行政(管 理)理论。
• 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五种基本功能:计划、组 织、指挥、协调、控制。及行政管理的十四条原 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的报酬、 集权化、等级制、建立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 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2、特点
• (2)就群体形态来说,社会组织具有不同 于初级群体的下列特点:
• 第一,群体利益和目标上的差异。 • 第二,群体界限上的差异 . • 第三,群体内部活动的差异。 • 第四,群体内部结构的差异。 • 第五,群体规模的差异。
二、社会组织的构成、分类和目标
• 1、构成(见课本P67-68) • 社会组织是经过挑选的成员、特定的目标、明确
条件。 • 2、初级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环境。 • 3、初级群体对整个社会起到稳定的作用。
三、家庭
• 1、家庭的涵义 •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
系为纽带而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社会 基本单位。 • 2、家庭的结构和类型 •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以及由此 而形成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家庭。
第二章 社会群体
•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点 • 1、社会群体的含义 • 按照社会学界的一般说法,社会群体是指人们
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 集体。 • 社会学家认为它,一群人若要构成一个社会 群体的基本条件有三: • (1)社会群体成员必须有互动、彼此来往。 • (2)社会群体成员的互动必须有社会规范的约束。 • (3)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或归属感。
• 3、Z理论: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他认为,美国企 业的特征是:短期雇佣制、机构内部的迅速评价和升级制度、员 工的专业化、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个人决策和个人负责制、企业 对员工只 是工作上的关系。这些促进了竞争和效率。而日本企 业的特征是:终身制、机构内部实行缓慢评价和升级制、非专业 化职员、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制、企业与员工是 全面的整体关 系。日本组织被称为Z组织。
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社会群体:接受了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 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既包括像家庭、邻里、朋友 群这样的初级社会群体,也包括像政党、社团、 社会组织这样的次级社会群体,即包括了社会上 各种各样的社会共同生活的单位(人类一群共同 体)。
• 狭义的社会群体:接受了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的观点,认为一个群体是由一些人组成,他们在 一定时间内经常交往,每一个成员都能和群众中 的所有其他成员直接接触,无须经过他人帮助。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 • “初级社会群体”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
库利首先提出来的,也译为基础群体、首 属群体、直接群体。 •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 的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 及游戏群体等 . • 同个人关系不那么密切的群体叫做次级 群体。其具体形式有社团、政党等。
不同的家庭结构表现为
不同的家庭类型:
• (1)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一般由一 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
• (2)主干家庭:由称扩大核心家庭,由父 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 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 (3 )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或多对已 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
• (4)其他家庭:跨代家庭、缺代家庭、丁 克家庭、空巢家庭等。
•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 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是计
量和工作结构本身,其目的是创造出完成工作任 务的最有效的办法。
• 它推崇经济合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认 为给工人合理的报酬就能刺激起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带来劳资两利的效果。
• 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 设之上的。

Y理论:人性的假设是:人天生是勤奋的,有责任感的,有
创造性和有抱负的,因此对自己的目标能自我指挥和控制。

超Y理论:具有权变思想的理论,是针对X理论和Y理论中
对人性的两种极端的假设而提出的。认为,人们可以带着各种需
要和动机来到工作组织,如果任务和组织想适应,胜任感的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