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儒家文化

论儒家文化

论儒家文化
数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1班 100103028 倪云民族与民族、国与国或者民族自身以及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融合与发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文化交流,二就是战争了。

春秋战国时期虽是乱世之秋,但是随着战争的日益残酷,君主选贤任能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这个时代有学识有思想的人们纷纷为国献策,各抒治国平乱之见,于是就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这方面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那些或穷困,或富有,或得志或失意的智者都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

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就是儒家,这个学派的文化影响了华夏大地几千年,有人将其与释道并称为东方的三大教派,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无法忽视它的重要地位。

历代帝王爱用儒术治国,其开创祖师及主要代表孔子更被奉为至圣先师。

就算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外的人们提到中国,就必然会想到孔子和他的儒家文化。

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要首先了解儒家文化;要了解儒家文化,第一个就要先了解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境内。

孔子幼年家境相当贫寒。

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其父病逝。

孔子的母亲独自一人抚养孔子,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其母也去世了。

即使到了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也因为他的学说不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用而穷困潦倒,甚至居无定所。

但是孔子安贫乐道,从不为生计所累。

有一回,孔子和弟子被困在陈国,没有粮食,又有几个弟子得了病。

这时候子路就抱怨说:“君子以有穷乎?”孔子听到后就对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则滥矣。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能安贫乐道,不做有位礼法的事情。

此外,孔子也称赞他的子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可见孔子不怕穷苦,一心一意做学问。

到了晚年,孔子总算安定下来,也向往起闲云野鹤的生活来。

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春天的阳光下,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踏着春草去沂水沐浴,然后在春风中奏乐歌舞。

在学问以及成就方面,孔子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在孔子之前,没有过开门收徒的先例,也没有过人把属于贵族的书公开给平民百姓。

在普及五经诗书方面,孔子是第一个。

这是孔子最大的功劳,所以有人说五经是孔子所编著的。

对于自身的学问修养,孔子也从未放松过。

他一生向许多人求教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他的经典之谈。

他不耻下问,敏而好学。

他也曾向他的前辈老子请教过,后世有人认为老子算孔子的半个老师了。

孔子虽然游说诸国不成,但他的弟子遍布天下,七十二贤人中很多人都是达官显贵。

所以孔子本身虽然没有做大官,他的名声却早已通过他的弟子传遍天下。

而孔子的弟子也因为学识渊博而深受国君重用。

孔子的弟子写过一篇文章,称赞“仲尼之贤高如天”。

孔子受周公影响很大,认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应该要重新制礼作乐。

孔子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变动非常不满,追慕西周盛世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定。

他崇拜周公的礼治,从检讨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意识到仅仅强制维护礼节、仪式一类的行为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尖锐地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认为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没有来自内心的道德追求和自我约束,礼和乐不是徒俱形式,就是礼崩乐坏。

孔子以伦理道德和自我约束来协调人际关系,常被人视为空想。

但每当社会失范、道德沦丧时,人们又会想起儒家关于道德必要性的思想价值。

意识到这是一份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财富。

孔子本人对政治无太多主张,只要维护周的制度。

孔子主张安分,不想改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

他不信天命,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看不到时代的变化,讲古人修养多,讲天下大事很少。

除了孔子之外,儒家学派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大宗师。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现今无从考证。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弟子,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儒家的第一大宗师孔子接触过。

虽然如此,孟轲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可以说是尽得孔子真传,青出于蓝胜于蓝。

和孔子一样,孟子年幼无父,家中贫穷,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孟母三迁》记载: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孟子学成之后,仿效孔子周游列国,但结果也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没有得到君主的采纳。

但他的生活比孔子好多了。

晚年的时候孟轲和弟子们整理诗书,并著成《孟子》一书,此书言语精炼,文采俱佳,却是四书中部头最大的一本,俱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孔子没有著述,《论语》是他的门人弟子搜录他的言行整理出来的,但孟子有《孟子》流传后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孟子由孔子的“仁”发展出“仁政”,并且打破了君君臣臣的常规,认为如果君主做了错事又不能听从劝谏,那么君主就该退位让贤了。

只可惜孟子的仁政学说当时君主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被采纳实行。

此外,孟子的舍生取义说是千古以来都为人所称道的。

《孟子·告子上》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除了孔孟,各个朝代都有杰出的儒家思想大成者,如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朱熹等。

但后世多认为孟子是正统,被奉为儒家的有一位宗师。

而荀子则因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使其学生韩非、李斯走向法家道路而被认为是旁门左道。

但无论是至圣孔子也好,亚圣孟子也罢,中华五千年各个王朝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相比而言,秦一统天下之后虽然王朝替代,但在这些大一统的帝国文化中,无论汉人当权还是外族干政,都只有大秦帝国对儒家文化实行封锁扼杀。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国,实行郡县制遭当时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的丞相李斯就驳斥淳于越,说当今之治非古人之治,时代变了法制就要跟着改变。

但是根据法家思想,国家统一就要思想统一,容不得别家学说,故此事不只是驳斥淳于越这么简单,在此之后李斯还主张禁止“儒生”以私学诽谤朝政,并烧毁除《秦记》外的经典,压制儒生,后世愈传愈烈,才有坑儒一说。

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

这次烧书不止焚毁了儒家经典,诸子著述都付之一炬。

有的书,即使在秦朝没烧光,后来也被董卓焚毁了,实在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浩劫。

相比之下,汉朝对儒家文化的态度就完全不同。

早在汉初,儒家思想就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讲儒学定为官学,将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后又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儒学的宗师,汉景帝时被立为博士,研究《春秋公羊传》。

相传他读书非常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

汉武帝时,被举为贤良之学,以“贤良对策”上书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礼乐教化、办太学、求贤养
士等主张,深得武帝赞赏。

董仲舒针对当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状况,建议限止私人无限度占有土地,以阻止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

自汉“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儒学成为历代帝王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之一便是孔子“君君臣臣”的说法对巩固王权的统治有很大的好处。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很喜欢儒家文化。

他自小就熟读四书五经。

孔子爱弹琴,开心了弹琴,不开心了更要弹琴,李世民也有这个嗜好,他在琴艺上颇有造诣。

在他的影响下,此时的科考虽然还夹杂着其他学派的著作,但主体还是儒家的四书五经。

诗书礼乐更是盛行一时。

到了宋代,儒学几乎掩盖了所有其他学派。

宋朝科举频繁,三年一考,只考儒家经典。

故此之后,书生必儒,连老子、庄子的书也被束之高阁了。

知道清朝中叶乾隆时期,读书人意识到只读四书五经已不足够了,才重拾其他著作。

总的来说,虽然儒学为中国古代统治者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后来由于统治者的过分迷恋和推崇,使其物极必反,成了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从客观来说,儒家文化确实是人类文化史上一颗夺目耀眼的明星,但要适时而用,适事而用,才能发挥它的真义。

就像毛泽东提到过的,儒道法可以并用。

无论如何,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中外一致认为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史、思想史上的瑰宝,它是永远不会黯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