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32名)学校作者标题1.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张新娣浅析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2.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闫寒家校互动共育,学生全面发展3.赣榆县班庄镇中心小学柳金丽校讯通架起家校合作美丽的桥梁4.赣榆县城西镇中心小学孙伟刘兴春家校合作,和谐共赢——刍议家校教育结合新模式下如何开展生命教育5.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姜慧走出家校合作误区,再架桥梁筑希望6.灌南县北陈集镇杨圩小学杨磊家校合作——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7.灌南县第二实验小学万步亚家校合作,托起明天的太阳8.灌南县第二中学韩志友发挥沟通技巧共建家校教育9.灌南县第四中学蒋海霞家校合作教育的时间与思考10.灌南县第四中学卜广伟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11.灌南县堆沟港镇中心小学黄志远小小“校讯通”家校“中间人”12.灌南县堆沟港中学孙小芹利用网络环境优势优化班级管理和家校联系13.灌南县孟兴庄小学刘加芳关注细节品味成功14.灌南县汤沟镇中心小学赵继东家校互补,共育英才—家校合作管理的几点思考15.灌南县田家炳中学周永清建立家校之间的“统一战线”16.灌南县新集中心小学李林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拧成一股绳——浅谈学校、家庭、社会对促进教育的思考17.灌南县张店镇中心小学胡敏《相伴弱势儿童,笑看风雨彩虹》——家校结合关注弱势儿童德育案例18.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张大林家校联手双翼齐飞共育蓓蕾茁壮成长19.灌南县镇中小学张瑞家校合作,为孩子建造合谐的家园20.灌云县陡沟中学蒋鹏浅谈当前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21.灌云县实验小学杨勇家校结合,营造书香小学读书人22.灌云县实验小学顾阳莉用爱和孩子一起成长23.灌云县四队中学陈爱兵让“校讯通”成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24.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宋静家校合一是沟通孩子的心灵之窗25.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刘梅教师如何发挥桥梁作用--有效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26.新海实验中学金黎黎见缝插针—适时把握家校结合中的情感教育契机27.连云区东港小学孙振娟架起一抹绚丽的彩虹桥28.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李婷校讯通——家校互动的粘合剂29.新浦区解放路小学王菲“纽”着学校,“带”着家——浅谈信息时代下的家校教育结合30.新浦区浦南中心小学徐国曼校信通——一座美丽的彩虹桥31.新浦区浦南中学刘雅丽浅谈初中课程改革下的家校结合模式32.新浦区向阳小学石蕾以家校合作为依托,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二等奖(64名)1.东海县和平路小学陈学春用通讯元素打造家校的“通灵之光”2.赣榆黄海路小学唐玉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干预长效机制研究3.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秦荣放心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探讨家校结合的教育4.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柏纪荣班级QQ群,家校沟通的连心桥5.赣榆县教育局勤工办徐进胜家校教育中班主任的角色作用6.赣榆县宋庄镇中心小学李荣“家”“校”合作,共育“新苗”——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7.赣榆县宋庄镇中心小学樊胜家校合作,搭建教育“心桥梁”8.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黄刚携起“家校”手,共筑“中国梦”9.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王淑芳关爱留守儿童,传递爱的正能量10.灌南县北陈集镇中心小学朱兆喜加强家校合作,增强教育合力11.灌南县长江路小学吴燕青倾洒爱之甘露,浇注笑颜之花——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心得12.灌南县长茂镇中心小学尹如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思考13.灌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张树芹家校结合,和风化雨14.灌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吉敏中国的家长怎么了!——有感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大15.灌南县第二中学汪伟健梦断梦续16.灌南县第二中学孙中满用爱推开一扇心灵之窗17.灌南县第四中学李佳佳建立家校教育的统一战线18.灌南县第四中学冯艳萍家访架起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桥梁19.灌南县花园乡金圩小学武海红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20.灌南县李集小学潘广伟多元整合,优化家校合作策略思考21.灌南县孟兴庄小学刘升兵科学家访让沟通从“心”开始22.灌南县孟兴庄小学宋雅芹运用网络平台实现家校教育结合23.灌南县孟兴庄小学刘建梅家校协同实现教育最优化24.灌南县汤沟镇中心小学汤井亮灌南县汤沟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5.灌南县田家炳中学邱雁“宽带中国战略”开创家校教育新时空26.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陈霞家校共撑教育天空——家校合作培养劳动能力27.灌南县新集中心小学吴宝华新教育形势下如何构建家庭学校的和谐发展?—浅谈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28.灌南县张店镇中心小学周再顺《与留守儿童风雨同行》——家校结合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29.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付海云浅谈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30.灌南县镇中小学刘莹莹关注“留守孩子”31.灌南县镇中小学袁慧玲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32.灌南县镇中小学陈林凝聚家校合力,构建和谐教育33.灌云县第一中学刘长霞凝聚家校合作正能量,为孩子指路引航34.灌云县高级中学张妍密切的家校联系,成功的教育效果——张同学成功转化之案例及启示35.灌云县杨集中学夏登飞由一个老师哑然的回答说起——浅谈农村中学生的早熟言行及应对措施36.灌云县沂北中心小学徐凯还一个完整的教育37.海州区宁海中心小学卞德磊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实践38.连云港苍梧小学徐海珍家校携手,引领孩子健康成长39.连云港海州高级中学李如凤家庭与学校---学生的双飞翼40.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徐平别说“候鸟”的眼泪你无所谓41.连云区东港小学胡玲柔性管理班级建设新需求42.连云区东港小学金立桃同样的心情一样的期待43.连云区东港小学鲍桂林信任家校教育结合不可缺失的推手44.连云区墟沟小学武艳玲“浓妆”亦或“淡抹”下的“水墨丹青”45.连云区墟沟小学卢正梅家校合力提放情感缺失46.连云区院前小学孙丽萍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基石47.连云区院前小学卢宏执子之手与子偕“劳”48.连云区院前小学王华丽家校巧沟通,让逆行学习的学生走上自信的道路49.新浦区大庆路小学张凤莫让“狼来了”泯灭儿童的诚信50.新浦区海宁小学丁洁攻心为上,让家校合作之船破冰远航51.新浦区海宁小学杨舒涵家校结合,“顽”石为开——一个“顽童”的个案追踪52.新浦区建宁小学王成娟挽起家长的手,搭建成长的桥梁53.新浦区建宁小学潘欢欢家校教育,教育合力54.新浦区解放路小学张馨月期待关注型学生的家校结合教学解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纠偏的实践与思考55.新浦区南城中心小学孟祥斌浅谈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艺术——一位家长的以牙还牙56.新浦区南城中心小学万菁家校互动,为“导学断层”筑起“桥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的学习引导策略的研究57.新浦区浦东小学刘芳零距离沟通——浅谈“家校互动平台”在家校中的体会58.新浦区浦南中心小学张来宁家校合力,共育成长59.新浦区浦南中心小学马金枝家校结合架桥梁,教育信息添动力60.新浦区浦南中学李小丫合作意识关系你和他——浅谈优化“校讯通”家校协同教育的思考与对策61.新浦区向阳小学李平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激活城乡集合部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新动力62.新浦区新浦中学史晓伟家校结合共创双赢63.新浦区新浦中学朱建中网络时代的家校教育及其变革64.新浦区云台农场中心小学舒春雨我们还应教给孩子什么三等奖(95名)1.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倪志业从女儿成成看家校结合教育的作用2.赣榆县班庄镇中心小学吴娜家校联手,托起明天的太阳3.赣榆县班庄镇中心小学姜海明育善在家,发智在师——家校联系在教育中的作用4.赣榆县城头镇中心小学韦有强依托班级博客,实现家校共育5.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仲平让彩虹更艳丽6.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张磊明天的花儿会更美7.赣榆县海头镇北朱小学王道健沟通——和谐家庭教育走出误区的良药8.赣榆县海头镇北朱小学于兆欣小学生成长家庭教育因素探究9.赣榆县海头镇兴庄小学李珍换种家长会模式,实现家校教育的双赢10.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陈丽建立家校“捆绑式”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1.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邵玉萍家校架桥,共育新苗12.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杨艳家校合作,互补双赢13.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姜文厚合理利用家校联系簿例谈14.赣榆县金山小学程惠家校合力,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15.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王绪才家校合力,提高农村低年级孩子的计算能力16.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蒋阳成利用家校结合进行经典诵读主题式学习的研究17.赣榆县青口镇第三中心小学张琨与家长真诚沟通,促进家校合二为一18.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苏同双家校互动,让学困生的转化事半功倍19.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刘荣家校开放教育共享双赢成果20.赣榆县宋庄镇中心小学王起娟家校携手,和谐育人21.赣榆县宋庄镇中心小学房春玲感悟“家校通”链接家长和老师的桥梁22.赣榆县宋庄镇中心小学王江铃校讯通——家校互动的彩虹23.灌南县百禄小学朱怀玉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24.灌南县北陈集镇中心小学相升慧家校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5.灌南县北陈集镇中心小学吴敏家校合作,互补双赢26.灌南县北陈集镇中心小学刘波家校结合教育孩子的安全分析27.灌南县长江路小学周晓丽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艺术28.灌南县长江路小学王娥关于家校共建模式的探索29.灌南县长江路小学熊敏洁学校——孩子们的第二个家30.灌南县第二中学徐慧浅谈家校教育中老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31.灌南县第二中学左怀林架起家庭教育结合方式的桥梁32.灌南县第二中学王井志家校结合凝教育智慧提教育品质33.灌南县第二中学潘井亚开启家校教育结合之门三法34.灌南县第四中学陆荣任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35.灌南县第四中学杨柳风新课程下家校合作的几点建议36.灌南县堆沟港镇中心小学孙月玲关爱无处不在,沟通随时随地37.灌南县堆沟港中学丁通华共建和谐教育的桥梁---家校合作38.灌南县堆沟港中学陈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9.灌南县堆沟港中学张万刚感谢有你,我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40.灌南县花园小学郑泳民那一棵棵幼嫩的小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社会教育等相结合简析41.灌南县花园小学汪全才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2.灌南县李集小学王芹家校合作,让孩子快乐成长43.灌南县李集小学高静家校联系:沟通从“创新”开始44.灌南县李集中学阚晓艳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搭建教育的平台45.灌南县孟兴庄小学陆叶家校互动打开孩子的“心锁”46.灌南县孟兴庄小学王红艳家校牵手:架起心灵沟通桥梁47.灌南县孟兴庄小学孙芸家校结合架起孩子健康成长的桥梁48.灌南县孟兴庄小学徐新勇沟通从心开始49.灌南县孟兴庄小学王进波校讯通通什么?50.灌南县实验小学崔瑜家校携手,开启孩子预习之门51.灌南县实验小学王海波家校联系成就孩子轻松学习52.灌南县汤沟镇中心小学汤化波携手同心,成长共赢——家长对孩子学习管理的几点思考53.灌南县汤沟镇中心小学蒋娟娟如何搭建一座家园合作的桥梁54.灌南县五队中学左祥家校教育结合后进生转化的实践案例55.灌南县五队中学杜成楼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规则意识56.灌南县小窑实验学校周在林家校协同,缔造未来57.灌南县新东小学司亚浅谈家校教育结合58.灌南县新集中心小学孙方方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探究59.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孔巍家校协同,共同促进学校发展60.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王慧敏浅谈学校如何配合家长做好德育工作61.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吴珊珊如何正确的进行家校沟通62.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刁山强沐浴爱心---留守儿童家庭教育63.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王绍祥让“校讯通”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64.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成红家校同心协力构建优质教育65.灌南县镇中小学周运梅家校结合,共育一片蓝天66.灌南县镇中小学辜静真诚沟通有效交流金石开花67.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曹红萍看不透你的笑容68.灌云县陡沟中心小学王必岭无声的滋润69.灌云县六一幼儿园李红运用家校通,促进幼儿园环境创设70.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吴桂林对家庭教育的新思考71.灌云县侍庄小学张加娟农村家校结合浅谈72.灌云县图河七道沟益海小学魏琪家校教育结合,共筑孩子未来73.灌云县小伊小学舒华丽胡敏转角遇到爱——例谈单亲学生孤僻心理的转化74.灌云县杨集中学黄明高借力“校讯通”,“家校”更和谐75.灌云县沂北中心小学项链家校合璧浇灌鲜花朵朵76.连云区白果树小学冯兴方以学生评语为梁,架起家校教育之桥77.连云区东港小学陈波家校配合实现双赢78.连云区宿城小学章文来用智慧和耐心寻求孩子成才之道79.连云区墟沟小学周海燕沟通--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80.连云区墟沟小学张萍沟通: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策略81.连云区墟沟小学闻建彩真心交流家校合力82.连云区墟沟小学郭霞家校合作共踌感恩心83.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刘秀英让我们的心串串门84.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刁霞成学校家庭教育的研究85.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李婷校讯通——家校互动的粘合剂86.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王敏家校携手,哺育花朵87.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张培好新课改下小学家校合作共育学生成长浅探88.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张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89.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李秉坤共建家校联系的彩虹桥,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对农村小学家校联系工作的初探究90.新浦区海宁小学葛翠翠用心交流,家校合作的基础91.新浦区海宁小学谢长娟家校有约,给自卑孩子一个绿色的天空——外来务工子女家校合力的教育案例92.新浦区建宁小学王静静家校结合促发展,实现我的教育梦93.新浦区解放路小学吕琳琳家校教学模式新探——如何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策略与方法94.新浦区南城中心小学杨梅乡镇家校结合,共同搭建孩子成长阶梯95.新浦区浦南草舍小学王慧家校教育结合,架起学生成长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