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因果关系
结构S
行为C
绩效P
• 市场集中度
• 产品差异
• 进入壁垒
• 一体化与分离化
基本条件 • 多元化
需求
生产
•增长率 •技术 •需求弹性 •原材料 •替代品 •规模经济 •购买方式 •范围经济
• 定价行为
• 产品质量
• R&D
• 技术进步
• 投资
• 利润率
• 广告
• 生产效率
• 购并
• 串政谋府政策
贝恩指数(Bain index) 贝恩把利润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种,这样就克服了简 单利润率计算所存在的弊端。 会计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α=R-C-D
式中:πα为会计利润;R是总收益;C是即期总成本;D是折旧。 经济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β =πα -iv
式中: πβ为经济利润;i是正常投资收益率;v是投资总额。
贝恩指数公式为:
B= πβ /v
托宾q值
托宾(Tobin)q值是衡量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指标,指一家 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其已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 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
q=(R1+R2)/Q
式中:q为托宾指数;R1是股票的市值; R2是债券的市值; Q是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德姆塞茨的实证
批判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指出高集中度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 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 果。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反映了高集中度 产业内主要大企业的高效率与低成本。
布罗曾的研究
五十年代中期,42个产业中高集中度产业与 较不集中产业间4.3%的利润率差异已经降 低到1.1%。
主要观点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绩效等 市场绩效,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 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的竞争企业 存在。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 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 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 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 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直接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综合指标,它可反映出
技术进步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资金产值率是把劳动生产率
和资金产值率加以组合,用来反映技术水平高低的一项综合
指标。
EA
a y
100%
G yy lk
SCP范式分析的重点:市场结构
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也被称为 “结构主 义者”。
贝恩的实证分析
贝恩1951年调查了美国制造业的42个产业, 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CR8>70%;一组 CR8<70%。
S
0
qm
qe
垄断与资源配置效率
BFN为社会
Q
福利净损失
利润率
R=(π-t)/E
R为税后资本收益率; π是税前利润;t是税收额;E是自有资本 (包括股本或所有者权益)。
勒纳指数(Lener index)
勒纳指数度量市场绩效是通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的计算 进行的。
L=(P-MC)/P
式中:L为勒纳指数;P是价格;MC为边际成本。 可以看出,勒纳指数越小,则竞争程度高,垄断程度低,市场 绩效显著;勒纳指数越大,则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垄断性越强, 市场绩效越差。
产业经济学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思考题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 亚当·斯密→马歇尔→张伯伦与罗宾逊夫人
• 亚当·斯密:
• 分工理论 • 竞争机制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 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 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 贝恩 1959 《产业组织》
☺同年,凯森和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 《反托拉斯政策》一书。
☺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和科曼 诺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都作 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
(2)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 (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简称SCP分析框架。
(1)理论体系的建立 1940年 克拉克 有效竞争概念
1938年 梅森 哈佛大学 产业组织研究小组。 梅森将有效竞争标准归纳为两类: 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
件归为市场结构标准; 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
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有效竞争标准二分法”
梅森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
在结构主义占主流地位的1970年前后,一 批大型反托拉斯案件相继在美国被提出诉讼, 其中包括1969年由美国司法部提出诉讼的国 际商用机器公司(1BM)案、1972年的施乐复 印机公司案、1972年凯洛特公司等四家早餐 谷物公司案、1973年的埃克森公司等8家石油 精炼公司案等等。
80年代开始反垄断政策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
(1)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卖者和买者; (2)任何卖者和买者都不能占有市场的很大
份额; (3)任何卖者集团和买者集团都不存在串谋
行为; (4)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
梅森有效竞争的市场绩效标准
(1)存在不断改善产品和工艺过程的市场压力; (2)随生产费用较大幅度的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 (3)生产集中在适当的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但
性的手段; (3)在推销时不搞欺诈; (4)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 (5)对抗者对其他人是否会追随他们的价格
变动没有完备的信息。
三分法的市场绩效标准
(1)利润水平刚好足以酬报创新效率和投资; (2)质量和产量随消费者需求而变化; (3)企业尽其努力引进技术上更优的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流 程; (4)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 (5)每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有效率的; (6)最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卖者得到最多的报酬; (7)价格变化不会加剧周期的不稳定。
未必在最低费用规模下进行; (4)没有长期的设备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和产量是协
调的; (5)可以避免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
方法标准评价:作用
不再将不现实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 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注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有效竞争状况标 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基础。
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 加全面的分析。
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完全可能 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 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
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 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 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 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 否损害了竞争。
❖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前提。
• 马歇尔:
• 1890,《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
张(件1),伯以提伦分出析与了纯罗垄粹宾断竞逊竞争夫争为的人出概的发念点垄。,断否定竞了争纯理粹论竞争存在的条 (21)对93垄3,断竞张争伯的伦市:场《结垄构进断行竞了争具理体论分》类和分析。 (企3)1业提9的3出5关了,系生罗问产宾题同逊。类夫产人品:的企《业不集完团全及竞与争之理相关论的》厂商
பைடு நூலகம்
芝加哥学派猛烈抨击了哈佛学派SCP分析 框架,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芝加 哥学派却认为市场绩效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 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 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政策取向
(1)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利于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 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 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实施 和政府规制政策。
3、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芝加哥学派 可竞争市场理论 博弈论方法 新产业组织理论
①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形成于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 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主要观点 德姆塞茨的实证 布罗曾的研究
政策取向
主要观点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 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 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现实中的 秘密卡特尔等共谋或勾结行为只能是短期的现 象或一时的不均衡。长期来看,这种高集中度 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或卡特尔 协定的破裂而难以长期为继。
美国传统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冲 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 垄断政策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之一。
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 公司案件前后长达13年,案件产生了6600万页的文 件并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数十亿美元 。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力批判。
有效竞争标准的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 场行为标准,市场绩效标准。
三分法的市场结构标准
• (1)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人为限制; • (2)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
性; • (3)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三分法的市场行为标准
(1)企业之间不互相勾结; (2)企业不使用排外性的、掠夺性的或高压
(4)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5)提出并讨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
①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差异; ②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 ③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