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的评估报告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的紧急通知》神,围绕《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县《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一、《规划纲要》中期实施总体进展情况《纲要》实施三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紧紧围绕规划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制定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在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主要指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1亿元,比2005年增长31.36%,年均递增9.54%,比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速低4.4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32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35.03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21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18.4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68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47.69%。
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89亿元,比2005年增长101.55%,年均递增 26.41%,比规划高12.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4亿元,比2005年增长146.91%,年均递增35.31%,比规划高20.8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23.3:46:30.7调整为24:41.5:34.6,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了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近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较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3、工业经济增长缓慢。
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7.02亿元,比2005年增长2.42%,年均递0.8%,比规划低1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2亿元,比2005年增长6.27 %,年均递增-2.67%。
4、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8亿元,比2005年增长216.83%,年均递增46.87%,比规划高出3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4 亿元,比2005年增长43.87%,年均递增12.89%,比规划略高,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5、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200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53元,比2005年增长60.95%,年均递增17.2%,高出规划5.9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002元,比2005年增长27.69%,年均递增8.49%,高出规划1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项目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督查制度更加完善,全县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
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006、2007、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7亿元,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年均增长46.87 %,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15.2%。
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拉动作用明显。
‚十一五‛前三年共组织实施项目200多个。
投资上亿元大项目4 个;启动实施了成州锌治炼三期工程,120万吨新型干发水泥生产线,红川酒厂四期扩建等项目,完成了奇强富锰渣治炼厂、新型墙体建材厂、免烧砖厂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生产性骨干项目,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由项目建设带动的建筑业增加值达到 2.19亿元,占全县地区上产总值的9.86%,比200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我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核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村经济得到平稳发展。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核桃、草畜、蔬菜、蚕桑产业开发为主体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
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初步建成了城关李武、红川韩庄、黄渚赵河、小川西狭等新农村示范村。
2、工业结构矛盾凸显,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由于我县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铅锌粗加工产业,新的工业体系尚未形成,结构比较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十一五‛以来,在铅锌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有遭遇了5.12地震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县的工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工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受市场价格、改制等因素的影响,除水泥外,产量大幅回落。
3、第三产业稳定发展,商贸旅游日益活跃全面落实物价稳定政策和措施,零售商品物价指数2006、2007、2008年分别为98.6%、100.9%、112.9。
切实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证市场供应,基本维护了副食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市场交易繁荣活跃。
进一步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甘肃陇南核桃节暨第四届‘西狭颂’文化旅游节‛,提升了生态成州、文化成州的品牌知名度。
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得到广泛发展,旅游、通信、教育、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4、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以改革‚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进行审批的管理办法‛,尽快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为目标,认真执行了‚三种项目制度‛,即根据项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别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
二是基本完成了全县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工作,完成了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的登记工作,进一步理顺了公务员管理制度。
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另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通过各项改革,全县的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实施进展及成效(一)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条件变化《纲要》规划的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县城至陈院、支旗至黄渚、水泉至王磨等项目已全面完成。
规划实施3年来,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条,公里,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路,。
建成了陇南通信第二抠纽楼,移动通信基站实现了全县各乡镇的全覆盖。
2008年互联网用户达到3590户,比2005年的1270户增加了2320户,3年平均增长15.67%。
建成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工程。
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3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200亩。
通过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3年累计解决24000人安全饮水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破解坚持‚内抓特色产业,外抓劳务经济‛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产业开发。
继续围绕‚32142‛产业基地目标,高度重视以核桃为主的林果、草畜、蔬菜、蚕桑、烤烟产业基地的发展,提高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规模和效益。
顺利通过了‚无公害蔬菜示范县‛省级验收和店村大蒜头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建成了华龙恒业核桃产品加工、康正肉牛育肥基地等农业龙头企业,2008年全县特色产业开发总产值达到3.4亿元,比2005年的2.57亿元增长了32.3 %。
二是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项目和大产业,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转工作。
3年输转农村劳动力15.21万人(次)。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以来相继建成了毛坝市场、小川核桃交易市场、昌河坝市场,改造了部分乡镇的集贸市场,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是以建制镇为重点,积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完成了黄渚、店村、小川等建制镇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使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是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型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县48个村开展了社会主义型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现状十一五以来,我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稳铅锌、强建材、促酿造、壮加工、活商贸‛的思路,突出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国企改革,不断完善和壮大现有工业体系,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工业抓铅锌、铅锌抓加工的发展思路,着力于提高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抓产品加工。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以成州公司10万吨锌冶炼为重点,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立足资源优势抓产业培育。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壮大非铅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重点,加大建材工业的建设力度;以红川酒业公司四期扩建、雄龙多力多保健醇厂、芳香类植物油厂等项目的启动为重点,积极引导规范境内外资本参与非铅锌产业的开发和加工,使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坚持不懈抓好国有企业改革。
基本完成剩余了23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企业管理。
把企业改制改组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实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抓好骨干企业和资源利用型企业的节能降耗,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经营增效、职工增资、财政增收。
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始终把预防事故发生做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点培育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加快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杜甫草堂、西狭风景区以及吴挺碑、泰山庙、甸山、泥功山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纲要》实施3年来,在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影响的情况下,2008年接待游客达到34.4万人(次),比2005年的7万多人(次)增长了27.4万人(次),3年平均增长57.6%;2008底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91万元,比2005年的2300万元增长了2891万元,3年平均增长21.54%。
坚持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重点,着力改善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2.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64亿元,年均增长12.89%。
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持续发展。
截止2008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9.7917亿元,比2005年增加21.25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8.3067亿元,比2005年增加9.349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2.7801亿元,比2005年增加9.55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