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道病变(压缩)
⑵、特发性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
胸片表现:可无异常表现或有肺气肿,合并机化性肺炎时, 可表现为为斑片状、小结节状及网状病灶。前者密度均匀, 50%有游走性。
图A
图B
女,72岁,长期使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 图A示两侧外周肺野多发斑片状模糊阴影;图B为2周后追踪复查,提示原病灶 进一步实变、致密,经右中叶支纤镜活检提示BOOP
单纯性的BO与BOOP在临床和病理上是完全不同 的疾病。
单纯性的 BO是一种小气道疾病,组织学上表现 为1-6mm的小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粘膜下和其周 围的慢性炎症及纤维化导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 通气受限,管腔内无肉芽组织息肉,肺泡管、肺 泡腔正常,对激素反应不良。
BOOP是一种肺泡疾病,可见肉芽组织长入包括 肺泡和肺泡管的小气道;故它虽含有BO,但它不 完全是小气道疾病,其肺泡改变(机化性肺炎) 更明显,其最常见的CT表现多为两侧分布的斑片 状实变影。对激素治疗有效,预后好。
小气道病变
小气道是指直径小于2mm的气道,包括相当于第 9级分支以下的小支气管、小叶细支气管、终末细 支气管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小气道病变就是指主 要发生在小于2mm直径以下细支气管的病变。
HRCT是目前能最详细显示正常肺解剖和病理改变 细节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目前HRCT检查可显 示到肺小叶水平,小叶正常或异常的许多特征性 改变均能被发现。
III型,有些结节与也起源自近端支气管血管束的小环状或 管状影相连接,后者代表轻度扩张的终末细支气管。当病 变进展时,环状或管状影增加,而同时结节影减少。
IV型,为疾病的晚期,可见相当于扩张的近端终末细支气 管和支气管的大囊状影,周围气道较近端气道扩张更显著, 前者连接于后者上形成果树状表现。同时,仍可见小环状 或管状影(图10~23)。
在了解气道异常之前,必须知道,从气管到肺泡囊 共分为23级分支,肺动脉分为28级分支。正常支气 管壁厚约相当其于其管径的1/6 ~1/10。HRCT仅能 显示其壁,管壁厚在0.3mm以下的细支气管无法显 示,即最小能显示的支气管径约为3mm,相当于8 级小支气管。
气管到肺泡共分为24级,各级分支的管径如下:
临床表现:40~50岁发病率高,男多于女,常隐袭性缓慢 发病,病程平均1—4年,以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 为主要症状。常反复肺部感染,可出现黄绿色脓痰,80% 以上病例可闻水泡音、捻发音、喘鸣音相混杂,可有或无 发绀和杵状指。75%~100%有慢性副鼻窦炎,20%有家 族史。血清冷凝集试验持续增高,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低氧 血症(80mmHg以下),有阻塞性及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 痰检:常发现有绿脓杆菌、流感杆菌、厌氧杆菌等。激素 与红霉素治疗可延长病程,预后较差。
阻塞性及限制性呼吸功
能障碍
(4)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 (BOOP)
病因 毒气、急慢性感染、过敏、
自身免疫反应
病理 肺泡及肺泡管与小气道内息肉状 肉芽组织增生,炎症细胞侵润,疤痕
形成导致小气道闭塞,可有小叶中央灶 性炎症造成的小结节及斑片状影。
胸片 可无异常表现或仅有肺气肿,合 并机化性肺炎时,可表现为两肺外围 纹理增强小结节状或斑片状密影,密 度均匀,50%有游走性。
胸片:两肺弥漫分布2~5mm大的微小结节,边 缘不清,以两中下肺为著,伴有或不伴有肺过度 充气,重者可伴有肺外带纹理增多呈网格状及支 扩引起的囊状环影。
病 例 一
病 例 二
病 例 三
HRCT:最常见的表现是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边缘模糊 的微小结节影和小结节近侧常有小的分支状、“Y”形或短 线样影与其相连(称“树芽征”),病理上代表小叶内增 厚的终末细支气管壁和管腔内的粘液栓。另外尚可见小结 节无融合趋势与胸膜面有2-3mm间距,一些小结节影中间 透亮,可伴有周围性空气潴留,终末细支气管与少支气管 扩张伴管壁增厚。肺密度不均,可有磨玻璃影。
经治疗,小结节影、线状影、高密度黏液 栓影为可逆性,小支气管扩张为不可逆性 改变。
Akira 根据20例患者(病变由轻到重)的HRCT表现分为4型:
小支气管病的早期,可见边缘模糊的小结节位于小叶内支气 管血管分支末端周围,距胸膜面约2~3mm,结节无融合倾 向。
II型,结节与从近端的支气管血管束上发出的相距1mm的第 2级或第3级小细线相连,这种细线相当于增厚的终末细支气 管,结节则为位于呼吸细支气管内。
HRCT表现: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闭塞性细支气 管炎,其HRCT表现都十分相似,它们反映了本病 的①细支气管壁增厚;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 ③由于支气管异常而引起的局部空气潴留;④通 气不良导致反射性低灌注,血液再分配到通气正 常的区域内,这样,就出现了肺野的不规则补丁 状或地图状的密度增高区和密度减低区。
临床症状:
⑴、单纯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 较少见,其症状和体征与气道阻塞者相似。肺功能检查时 1秒钟用力呼气量少于60%预计值。
⑵、特发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 急或慢性感染,常有1~6个月的干咳、气短及低热、限制 性肺功能障碍。
影像表现:
⑴、单纯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胸片表现:常无异常所见。有的仅有轻度肺气肿 或少许肺周围部纹理增强,也可出现因细支气管 狭窄而引致的气肿性肺大泡。
A. 吸气相
病例一: 女,63岁,因右侧肺气 肿行右肺移植。
呼气相(图B)单箭头所 指区域肺野透亮度增高, 提示空气潴留,双箭头 所指相对正常或含气不 全的肺组织,纤支镜活 检提示闭塞性细支气管 炎。
B. 呼气相
病例二: 心、肺移植术后,A、B、C代表三次不同时间的呼气相CT检查,我们观察到空 气潴留的解剖分布及程度呈进行性蔓延
小于3mm直径和距肋胸膜面20—30mm内的支气 管分支未能被显示。能被显示的最小肺血管直径 为0.3mm,相当于16级肺动脉分支,也即达终末 细支气管和近端呼吸细支气管水平。
一个肺小叶由3~5支终末细支气管及其远 端的肺组织组成,呈锥状,底面呈多边形, 每边约1~2.5cm,小叶间隔的正常厚度约 0.1~0.15mm,肺泡壁厚度约0.02mm均不 能被显示。
箭头所示小叶内动脉呈分支状,距胸膜下1~2cm
小气道异常常见于COPD、支气管肺炎及支 气管播散性肺结核中,也见于泛(全)细 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
一、弥漫性泛(全)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1969年日本学者首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小气道病 变报道。近年国内亦有少数报告。原因不明,可 能与遗传、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有关,是一种以 两肺弥漫性呼吸细支气管壁全层炎症为主的慢性 炎症,病变可波及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近端气道, 易致细支气管周围炎。在临床上常误诊为支气管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扩等病变。
密度减低区为通气不良造成的空气潴留和血管痉挛造成灌 注减少所致,其内可见管壁增厚及支扩(占2/3)与肺A分 支变小、减少。密度减低区呈局限性,肺段或小叶分布, 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增高区为通气正常,血液灌注较多, 故肺A分支正常或稍增粗。上述称为“马赛克灌注”现象, 要和“磨玻璃”影区别,后者区内的肺A大小正常。“马 赛克灌注”常见于急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经激素等治疗, 当空气潴留和反射性低灌注改善后,“马赛克灌注”现象 可消失。
在疾病早期,CT仅见边缘模糊的小结节影;病变进展则小 结节影及与其相连的线状影或“Y”形影均可见。后者为肺 小叶内2级或3级支气管血管束分支(即增厚的终末细支气 管壁),正常不可见。这些改变提示炎症病灶向近端终末 细支气管发展。病变继续发展,可见小结节影与环状或管 状影并存,后两者为轻度扩张的终末细支气管,随着病变 的发展,管状影更明显,而结节影渐不明显。病变晚期, CT可见近端终末细支气管及小支气管扩张,相当于大囊状 影,结节影不明显。
病 例一 示“树芽征”及空气潴留
病 例二 示“树芽 征”
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亦有人称为缩窄性支气管炎。
本病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⑴、毒气性闭塞性支气管炎 (吸入二氧化氮(硫)等引起);⑵、感染后闭塞性支气 管炎;⑶、伴有结缔组织疾病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⑷、 作骨髓或心、肺移植合并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⑸、伴有 机化性肺炎的特发性闭塞性支气管炎(BOOP),为累及 细支气管的炎症又同时累及肺泡时,则称为BOOP,大部 分患者的肺泡改变为机化性肺炎。
小叶核心即小叶中心部,包含小叶细支气管及小 叶动脉各分支,以及周围的结缔组织鞘(中轴纤 维)。小叶细支气管及小叶动脉的直径约1mm (因前者其管壁仅0.15mm,一般不易被显示), 而小叶终末细支气管及其伴随动脉直径约0.7mm, 呼吸细支气管及其相应肺动脉分支约0.3~0.5mm, 以上各级小叶内动脉分支均能被HRCT所显示,呈 点状、分叉状或短线状影。
气管(1级,15-22mm)→主支(2级,10mm) →叶支(3 级,7mm) →段支(4级,5mm) →亚段支(5级,4mm) →小 支气管(6-11级,4mm—1mm) (HRCT能显示3mm直径 (管壁0.3mm) 8级以上支气管) →小叶细支气管(12-14 级,1mm—0.5mm) (次级小叶)→终末细支气管(15-16 级,0.5mm)(腺泡) →呼吸细支气管(17-19级,0.5mm)(初 级小叶) →肺泡管(20-21级,0.5mm) →肺泡囊(22-23 级,0.4mm) →肺泡(24级,0.4mm)。
有
(2)
肺间质病变
DPB
HRCT表现 间质性病变为主
弥漫性分布的小叶中心性
小结节,树芽征
(3)
结节病(二期)
DPB
HRCT表现 两肺门淋巴结肿大,小结 小叶中心性小结伴
节主要沿淋巴管走行,在 “Y”形或线状高密影
两肺外围胸膜下及肺门区 及小支气管壁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