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杂种优势利用

第一章 杂种优势利用

概念中忽略了劣势的应用。
关于“杂种优势就是大小、产量、生活
力等的增加”的说法被逐渐扩大,也包括了
生存的优越性即适应、选择和繁殖的优越性。
对于增加上去的含义,Dobzhansky1950年
建议用真杂种优势(euheterosis)来代替
heterosis。
1974年,J.Mac Key把杂种优势 的概念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狭义 的杂种优势指Shull原有的概念,即杂 种一代与其双亲比较所显示的繁茂性。
1892年McCleur用甜玉米和马齿型 玉米的混合花粉授到5个甜玉米果穗上,
发现各个果穗上的杂交的种子比没有杂
交的重量高19.5~31.8%,指出了外 来花粉对玉米籽粒当代的影响;
1896年,C.G.Hopkins 采用穗行 选择法改变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和油分的
含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对提高产
从进化的观点上看,同一杂种在一 种情况下,可以表现出相对的优势,而
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以表现出相对的逆
势或者对于某一杂种优势的表现可能从 完全相反的两方面予以评价。
例如:两种百合进行杂交:Lilium
speciosum ×L.auratum 的杂种一代的幼
苗中含有比亲本浓度更高的阿魏酸,这是一
种正向的杂种优势;但是从另一或少数几个性状的评
价,同一基因型可以表现为对一个性状
来说是正向的杂种优势,而对另一个性 状来说是负向的杂种优势。
因为探讨的途径不同,至今还没有一
个被广泛接受的测定杂种优势的方法。进
种子发芽率、株高、生活力和结实率等方面
的差异。
达尔文于1876年提出了:“异花 受精对后代有利和自花受精对后代有
害”的结论,以自己的实验结果首先
报道了自交与异交导致玉米生长的明 显差别即玉米的杂种优势的现象;
1877年,美国的比尔(Beal)培
育出玉米品种间杂交种,该杂交种比
其原品种增产40%,并于1880年最
茄子、西葫芦、西瓜、甜瓜、笋瓜、番瓜、
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胡萝卜、菠菜、
石刁柏、莴笋、辣椒、葱、芹菜、菜豆、豌
豆、马铃薯、山药等,此外,还有很多果树 植物、桉树等林木植物、秋海棠等观赏植物;
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
高作物的产量和改良品质是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 就之一。
在杂种优势的理论研究方面,100
交水稻已应用于生产,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
利用杂种优势的禁区。目前,世界上大田作 物、蔬菜、果树、林木、家蚕、家禽、家畜 等利用杂种优势愈来愈广泛。
已经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有:
大田作物——玉米、黑麦、向日
葵、高粱、棉花、烟草、水稻、小麦、 大麦、燕麦、谷子、珍珠栗、大豆、油 菜、甜菜、苜蓿等;
蔬菜作物——甜玉米、西红柿、洋葱、
的作物,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杂交玉米在生产上的应用成功,鼓
舞着人们去努力探索其它作物杂种优势
的研究和利用,特别是雄性不育性在杂
交制种中被利用之后,就更加扩大了杂
种优势利用研究的领域。
Jones,H.A.和Clark,A.E. (1942)报道:利用雄性不育系配置
的洋葱杂交种的葱球产量比亲本高约
从上述定义出发,杂种优势可能
以非常不同的往往是矛盾的方式表现
出来,如果它反映了相对的优势,同 样也反映了相对的劣势,各种矛盾的
情况都可能发生。
例如: 一个繁茂的、适应的或者选择的
杂种优势可能与不育性相结合因而无繁殖能
力,一个繁茂的杂种优势也许兼带对干旱的
敏感的或者发育过晚而有遭受冻害导致不育 (不实)的危险等。因而在适应性、选择力 或繁殖力三方面表现为逆势,一个选择的杂 种优势可能是在营养时期而不是在生殖等时 期呈现优势。
Shull 认为: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生
长势下降、杂交生长势增强是同一现象
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一现象本身就是杂
合性。 “杂种优势”是指通过遗传上
不同的雌雄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发育上的 刺激作用。
Shull 把杂种优势与杂种活力区别
开来,认为:杂种活力是杂种优势作用
的表现,而杂种优势是遗传实质,即二 者之间是表现型与遗传型的关系。
40%,而且葱球大、形状整齐、成熟
一致、抗病性强。
美国利用西非高粱与南非高粱杂交 得到了高粱的雄性不育系3197A,并 在“莱特巴英60号”高粱品种中选得 了恢复系,利用三系配制高粱的杂交种
在生产上利用,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利用
杂种优势开创了典范。
1945年与1958年分别在小麦和水稻中
发现了雄性不育现象,经过多年的研究,杂
第一章 杂种优势在农作物上的利用
§1.1 杂种优势在农作物上
利用的简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注意杂种优 势的现象,但是在作物育种上有意识 地利用杂种优势还是20世纪以来的才 开始的。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的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Aristotes)记载了狗与
狼杂交产生狼狗的现象;
1500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杂种优势
Kö lreuter于1761年~1766年间
进行了烟草亚种间的杂交:早熟的普通 烟草×品质优良、晚熟的心叶烟草,获 得了高产、早熟、优质的杂交种,他还 建议在生产上利用杂交一代;
Knight(1799)和Gartner
(1849)研究和描述了植物的杂种表 现。
1806年,A.纳依特开始把人工杂
的文字记载。在后魏贾思勰所着的《齐民
要术》中,就记载了马与驴杂交产生骡子
的事实:骡子与马或驴相比,更耐粗食和强
役,生命力更强,贾思勰还提出了杂交亲 本的遗传性状与杂种一代间的相互关系;
1637年我国的《天工开物》一
书中,有关于养蚕业上利用杂种优势
的记载,描述了蚕色及其遗传和杂交
亲本的选配原则;
近代对杂种优势的研究始于欧洲的 产业革命。对植物杂种优势作过系统观 察研究的首推德国的科尔如特 ( Kö lreuter J.G.)。
多年来也在不断地深入开展。 1876年,达尔文进行了玉米的杂
交,提出了杂交有益的规律;
1910年Bruce A.B.提出了显性假
说;
1909年Shull在揭示玉米自交衰退、杂
交产生杂种优势的现象的同时,提出了杂种
优势的超显性假说。1914年Shull提出了杂 种优势(heterosis)这一术语,以后,很 多学者对杂种优势作了大量的研究,试图探 明杂种优势的原理,寻找预测杂种优势强弱 的方法,以及固定杂种优势的方法和途径。
1942年Mather,K.提出了基因平
衡假说;
1964年与1971年,杜尔宾在 Mather的基因平衡假说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了遗传平衡假说;
此外还有谢莫洛娃的生活力假说、
秦泰辰的生化集优假说等。
上述各种假说都是从某一方面对杂
种优势的成因进行解释,尽管都有实验
例证作左证,但都是只考虑了某一方面 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并且都只能对某种
但是,许多学者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如:
Reiger,Michallis与Green 等认为
hybrid vigor与 heterosis的意义相同,是
指杂合体与纯合体比较,在一个或多个性状
上表现优越性,杂种优势是杂合体基因互作 的结果。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把 hybrid vigor 与heterosis视为同义词。
广义的杂种优势可以从方向性、功能性
和遗传性上来理解。
从方向性上可以分为正向杂种优势与负
向杂种优势;从功能上,可分为繁茂的(个
体大小、产量等方面的优势)、适应的、有
利性和不利性的选择以及繁殖的优势;就亲 子代间性状的遗传传递而论,可以有稳定的 和不稳定的杂种优势。
表、现代杂种优势功能的详细划分 -----------------------------------------A 方向 1.正向的杂种优势 2.负向的杂种优势 B 功能 1.繁茂的杂种优势 2.适应的杂种优势 3. 繁殖的杂种优势 C 通过有性时期的遗传传递 1.不稳定的杂种优势 2.稳定的杂种优势 ------------------------------------------
同位点的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和原生质
体的作用来形成。
对于杂种优势只产生于杂合性这
种提法,应该区别对待。因为:杂合
性不可能成为识别表现型杂种优势所
必需的条件,正如杂合性本身不一定
具有杂种优势一样,纯合性也不应排 除优势。
事实上,以杂种优势为依据的遗传
机制常常可以固定于纯合中而不丧失表
型的表现;而且,一般测定杂种优势的 方法并未把杂合的因素与纯合的因素分 开,从此角度出发,J.Mac Key才对杂 种优势的概念作出上面的划分。
量却无效果;
G.H. Shull在纽约的冷泉港进行了
玉米籽粒行数的遗传研究,先后于
1908年、1909年发表了两篇文章,揭
示了玉米自交衰退和杂交产生杂种优势
的现象,从而奠定了近代玉米育种方法 的基础,并提出了超显性学说。
与此同时,E.M.East 也开展了玉 米自交系的选育。他们的研究发现玉米
自交数代后,植株整齐度随着自交的代
杂交种子的生产力,降低种子的生产成
本,从此开始了玉米的双交种的育种工
作。
1933年美国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双
交种,到1943年,美国生产上的双交种的种植面
积已基本上达到了100%。随后,玉米生产上相
继采用了三交种、顶交种、综合种。由于自交系的
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生产上也采用了单交种。这
样玉米就成为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
Collins,G.N.(1908)、Richey,
F.D.、Kyle,C.H.(1909)、Wallace,
H.A.(1913)等也进行了玉米自交系的育 种研究,由于当时侧重于配置单交种,种 子的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种子小,不适 宜机播,因此研究进展缓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