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秀”语素分析摘要:随着中外文化的碰撞,大量的外来词进入汉语,有些以语素的形式和汉语的语素构成成词,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已经难以辨认其“外来身份”。
本文以“秀”族词为代表,通过探讨外来语素的来源,“X秀”组成的词的构造及功能;“X秀”类后缀语素身份的探究以及“x秀”词语的语言机制和社会文化心理,使人们认识到“秀”这个流行语素的特殊性,同时也让大家看到汉语词汇系统的新变化。
关键词:秀语素,类后缀,语言机制,文化心理正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秀”看作两个词,有5 个义项:秀1 :植物抽穗开花。
秀2 : (1) 清秀;秀丽。
(2) 聪明,灵巧。
(3) 特别优异:优秀。
(4) 特别优异的人才。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音译的show“秀”化为汉语中的一个语素,“秀”越来越多地替代“展览、表演”,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从互联网的信息中,脱口秀、时装秀、秀舞姿、秀激情随处可见,同时由秀派生出了许多“~秀”类的新词很快就被人们理解、接受,并反复地使用。
通过用百度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秀”这一主题词,找到相关网页约52 300 000 篇,去除包含了“秀”的人名、地名、单位团体等专有名称的句例,以及《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包含以“秀”作为词素的词语的句例,比如:秀丽、秀才、秀气等,最后剩下了431 个含“秀”新用法的句例,我们将其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对象。
一“秀”的组合及意义分类(一)“秀”组合1“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附在双音节“X”之后,形成“X秀”式的三音节组合。
其中,“X”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但以名词居多。
如下例句。
例1工作之余,周末的时候,看一场热热闹闹的歌舞表演的确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
想着去哪里欣赏歌舞秀? 正在急急忙忙查看各剧院的节目表? 其实大可不必。
难道你还没发现,就在我们的餐桌边,早已轮番上演起了一场场火爆热烈的歌舞秀———用歌舞佐餐,让眼睛嘴巴一同享受。
(杭立《桌边上演歌舞秀》《新民晚报》2004. 03. 12)例2除了不少媒体记者外,还有数百位读者簇拥在“唐老鸭”周围给他鼓劲,并纷纷拿过话筒当起了客串“记者”,签售会变成一场“记者秀”。
(李瑛《唐师曾自述私人生活:家庭、婚姻与儿子》《安徽日报》2004. 08. 02)2“秀”与单音节成分的组合,构成一个双音节的片段,能与“秀”组合的单音节成分不少,但以“做”“作”为最多,构成“做秀”“作秀”。
例3时尚生活中的皮雕工艺品,绝对是玲珑“皮秀”的精品。
(金笛子《小巧玲珑玩“皮秀”》,《新民晚报》2004. 04. 16)例4平常,为一点点小事,赵雅莉都会流泪满面,但这次赵雅莉自始自终没有流泪,只是说孙小建,你不要跑了,你以为是拍电视剧呀,镜头呢? 镜头在哪里? 既然没有准备好镜头,你就不要作秀了,起来,我们还是离婚吧。
(王海玲《“四张”女人》《中篇小说选刊》2003年第2期)3 “秀”还可以附在多音节的短语之后,如:例5 昨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纱礼服秀在港汇广场举行。
(陆梓华、廖雪明《电梯上秀婚纱》《新民晚报》2004. 08. 28)此外“秀”还可以前用,构成“秀X”式。
如:例6 让生活愈秀愈美丽,秀出一派喜悦的心情,欢欢喜喜过个年。
(刘志坚《过年秀》《新民晚报》2004. 01. 24)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秀”的组合能力比较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位置灵活,既可前置,也可位后,形成“秀X”“X秀”两种格式;二是“秀X”中的“X”可以是双音节,也可以是单音节、多音节。
同时,“秀”类组合还是个新组合,这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
一是从我们收集到的用例来看“秀”类组合一般出现在文艺类、娱乐型报刊电视等传媒中,新闻性报道、政论式文章中很少见到;二是有的“秀”类组合还带有引号,如上文的“皮秀”。
(二)“秀”的意义分类从词类的角度观察,秀可以分别用作动词、名词、形容词,下边我们将结合词性和意义分别叙述“秀”的意义。
①当秀用作动词时,表示“表演、展示、炫耀”等意义。
其中“表演”是“秀”的基本意义。
例7 激情车模秀演绎别一样的浪漫。
(CCTV2 广告词,2004. 12. 10)②当秀用做名词时,表示某种表演、展示或活动。
如脱口秀是从英语词组Talk Show (口才展示)中音意同译的结果“脱口秀”是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说出的话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谈吐不俗,博得众人的喝彩。
例8现在的年头十分讲究作秀,服装秀、汽车秀⋯⋯围甲今年也赶上了时髦,做起了外援秀,从而为围甲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晚报》2002 年9月5 日)③当秀用做形容词,表示“优雅、清丽、柔美、优异”等意义。
此时,“秀”主要是出现在单音节的名词前边,修饰这个名词,比如:秀客、秀图、秀舞、秀民。
也可以与其他形容词连用,比如:秀酷;或是在它的前边加上一些修饰语,比如:多秀、非常秀。
除了这三种意义之外,“秀”还可以表示其他引申意义。
①“做做样子”“假装”。
例9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农民最怕、最恨的就是“表演秀”。
白忙乎一阵还不算,更倒霉的是要遭大自然的报复。
(夏振霏《哗众取宠的表演秀》《新民晚报》2004. 02. 29)②“假的”。
下例中的“秀”意为“假世界风筝小姐”。
例10今天一早,外滩有30 多位“老风筝”伸长脖子在等待“世界风筝小姐”的光临,左边这位郭先生是其中的一个。
9 点多终于见到了,一搭脉,“老风筝”就知切磋之事泡汤了,这只是一个“秀”而已,比如这位徐小姐从来就没碰过风筝。
(雍和《风筝小姐是个“秀”》《新民晚报》2004. 03. 30)二“秀”的类词缀身份的特征以“X秀”为模式的词大量出现并继续不断地出现着。
“_秀”是否称得上类词缀呢? 下面结合类词缀的特征来论证其类词缀身份。
(一) 作为语缀,语义的虚化性词汇意义是否虚化及虚化程度是判别词缀、类词缀和词根的必要条件。
典型词缀的意义是完全虚化的,正如朱德熙先生所说,它们“跟词根语素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而类词缀的词汇意义在虚化的过程中,和词根相比,意义虚化;和典型词缀如“子”、“儿”相比,虚化的程度没那么彻底。
“秀”在类词缀字组中仍部分保留了原有的词汇意义有别于典型词缀,尚未完全虚化。
我们能在词典中找到跟类词缀关系密切的义项,但是类词缀的意义并不能从该义项中得到完全的解释。
例如,汉语词汇中还有这样一些词:秀场、秀风等词;又有别于词根语素,其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但并未完全消失,作类词缀时的意义与作实语素的常用义有很大的距离。
从意义的类化情况看,类词缀的类化意义是由语素的本义引申而来的,但会发生偏离。
“show”包含的意义非常多,汉语只吸收了这两个词的一部分意义,“秀”吸收的是“展示、表演”。
“歌舞秀”即歌舞展示;“晚装秀”即晚装展示。
从意义的泛化情况看,类词缀原本都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但以特定身份参与构造大批相似的组合时意义泛化,在常用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一个更为抽象的意义,原有的词汇意义变得概括。
“秀”在多种组合中逐渐产生了从实到虚的泛化,开始带有抽象概括的“类”义。
(二) 语序的固定性这是确定词缀、类词缀的重要标准。
典型的词缀都是定位的,如“阿- 、第- 、- 子、- 儿、- 头”。
类词缀在构词的时候,所处的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位置移动,就失去了构词作用,不能表示任何意义,让人无法理解。
“秀”,不能独立成词,常常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词根的后面,表示一个新的概念,组成一个新的名词。
(三) 所构成词的语义的类化性类词缀在构成新词时有直接标志词性的作用。
同一类词缀构成的词有相同的词性。
如:与“门”搭配使用的词根,表示事件的相同性质,构词后词性则趋向于名词性。
与“秀”搭配的词根无论名词还是动词,搭配后都趋向于动词性,跟“~化”、“~得”相似。
例如:“晚装”是名词“, 晚装秀”是动词性的。
(四) 能产性能产性是词缀的显著特征。
这些年来“~秀”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越来越多,表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从已经出现的词来看,它们参与构造已有词语的能力很强。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观新事物层出不穷,可以根据需要及语言特点,临时创造一些由“秀”作为类词缀的新词。
三“~秀”类词语流行的原因在目前这样一个中外文化强烈碰撞的时代,外来语素在汉语中十分活跃,它们的出现往往是批量的,人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词汇的队伍中多了一大批似汉非汉、个性鲜明、带点洋味儿的另类词。
这些词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有不断蔓延孳生的趋势。
“秀“作为外来语素能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外部原因(1)网络力量的推动快捷的互联网以其快速的传播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因素。
在网络上,语言的翻新与颠覆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新兴词语借助网络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传播开来。
网络语言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因此,网络语言往往取道外来词和方言词。
网络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为了表达之便,网民们又倾向于将音译外来词加以改造,在命名新事物时取流行词中的音节,用以标榜自己的时尚与品味。
这样,使一些外来词得以语素化,以词缀的形式参与构词。
“秀”就是因为“视频秀”、“脱口秀”在网络上的流行发展成网络新词的“宠儿”。
(2)强势语言的渗透纵观历史,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往往受到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国家人们的尊崇。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已有比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学习西方的热潮中,中国人开始认为外国的事物特别是欧美的事物标志着流行与时尚,并开始纷纷模仿和跟随外国的文化。
外来词尤其是音译外来词因为带有异域色彩、异国文化被追求时髦的年轻人广为使用。
“秀”是从英语音译过来的,来到汉语中受到青年网民们的青睐与追捧,于是迅速走红,形成今天诸“秀”盈门的局面。
(3)新时代人们心理变迁罗常培先生指出:“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是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从“X秀”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心态的变化和网络文化的需要。
首先,网络时代强调个性、流行的字眼为事物命名。
同时社会骤变使人们心理产生巨大落差,高科技发展使人们生活的物质因素增加,人们出现孤独、空虚的心理状况。
物质生活的丰富也让人们对生命客体的认识有所加深。
“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匆匆的过客”、“生命的路途中有多少过客”等等句子就印证了现代人的孤独感与生命意识。
“~秀”词语的广泛出现既反映人们希望展示自我的愿望,也反映人们渴望互相交流以消解孤独感,如秀客属于表达和转达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秀”。
2. 内部原因(1)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语言的类推作用导致新词的批量化生产,可以说是新时期新词创造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