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战略报告【精编版】

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战略报告【精编版】

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战略报告【精编版】宁波市象山县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战略报告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方案第一章 象山基本情况一、 地理区位二、 历史沿革(一)行政历史象山历史悠久。

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

象山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隶属宁波市,解放初设4区、2镇、18乡,至1985年,全县辖5区5镇32乡。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全县辖13镇6乡。

2001年,在全省率先设立街道,撤销丹城镇,组成中心城区,辖丹东、丹西和爵溪三个街道。

现有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32万,城市化水平44%。

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二)文化历史象山素有“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誉,它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

海洋文化:塑造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是推动象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基因”。

他包含着五彩纷呈的渔文化、大气磅礴的海塘文化、令人感叹的海防军事文化和辉煌灿烂的海商文化。

养生文化:象山的“不老文化”将成为象山发展特色海洋休闲旅游、高端养生度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蓬莱仙岛的传说、炼丹术及其文化,是中国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这也正是“不老岛”的文化支撑,也是象山在下一步发展海洋休闲、海洋养生的重要历史文化传承。

三、 自然条件据2003年象山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全县土地面积138521.30 km 2;其中,陆域101120.55 km 2(73%),海岛域18007.77 km 2(13%),海涂水域19392.9 km 2(14%),海岸线长800公里,大小岛礁608个。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四、 资源条件(一)生态资源象山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誉。

象山山多地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全县森林覆盖率57.5%,城市绿化率22%,是浙江省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也是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象山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级,人居环境良好,城市宜居程度高。

蓝天碧海、青山绿水、特质泥沙、优质空气等生态资源,为“不老岛”象山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优势条件。

象山海涂泥沙中含氨基酸、钙、镁、钠等元素,并含有一定量的氡,海泥存在保健康疗的经济性开发条件。

除此之外,不少景区还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可供开发康体健身的温泉浴场。

(二)旅游资源象山县地处北纬28°51’18”~29°39’42”、东经121°34’03”~122°17’30”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东临大目洋(属东海);南濒猫头洋的三门湾,与三门县、临海市相接;西北与奉化、鄞州区隔象山港相望;西与宁海县相邻。

象山在全国区位分析象山集海洋景观、海水运动、养生康疗、休闲度假、美食娱乐、运动体验于一体,在以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发展大潮中将逐渐显山露水,迅速成长为长三角最具特色的海洋魅力休闲城市。

象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海洋特色,正在成为宁波和浙江海洋旅游和休闲旅游的“皇冠”。

整个宁波,北部基本以工业、港口物流为主导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不足,只有南部宁波的象山、奉化和宁海存在着大量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休闲旅游资源。

而三者之中,又以象山有漫长的优良海岸线,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养生文化且生态景观资源最具组合优势,因此,“休闲宁波看象山”。

五、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一)社会经济概况象山是宁波的象山,象山的发展离不开宁波的发展,随着宁波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象山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象山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1994年为93位,2001年为75位,2002年为71位,2004年为68位,2005年为65位。

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中国针织名城、民间艺术之乡、建筑之乡等荣誉称号。

(二)主导特色产业象山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拥有特色效益农业、建筑业、海洋旅游业、象山海鲜四张亮丽的“名片”。

工业强县:全县形成了针织服装、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汽车及配件四大特色产业,中国针织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

另外,制造模具、电梯配件、食品机械、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全县拥有12个全国“单打冠军”。

特色效益农业:农业一直是象山的基础产业。

特色效益农业是象山四张“名片”之一,“象山红”柑桔、“大目山”特种野猪、“浙东”白鹅、“金宏”脱脂黄鱼、“永成”干红杨梅酒等一批农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十大产品”(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和松兰山休闲度假区、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大塘港生态观光旅游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2003年,接待游客140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6亿元。

并且中国开渔节已经成为宁波市三大节庆之一。

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按照“渔业产业化、产业多元化、渔港城市化”的要求,实施“渔、港、景”联动开发,努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强县。

在稳固海洋渔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鼓励渔民转产转业。

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全国领先,紫菜养殖和海水池塘养殖列全省前茅。

建筑业扬名在外:象山建筑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建筑大县行列,两度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

历年来,全县共创国家最高奖“鲁班奖”11项,上海鲁班立交桥、杭州黄龙体育场、萧山国际机场候机楼、杭州大剧院等都是象山县建筑企业的精品。

(三)产业结构在改革初期,象山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近50%,第二产业在30%左右,第三产业占20%左右,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

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85年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转变,2001年实现产业结构向“二、三、一”类型转变。

第二章与主要相关规划的衔接一、与上一级主要规划的衔接(一)与《浙江省象山县域总体规划》的衔接1、城市发展目标象山县域发展总目标“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

2、城市空间结构依据沿交通线和海岸线点轴分布的现状县域城镇带(象山有11个乡、镇位于省道两侧,有12个乡镇沿海岸线分布),建立“一心、一带、二组团”的城镇空间形态,即“中心城市”、“象山港城镇与产业带”以及“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石浦港城镇组团”。

“一个中心城市”指现状的中心城区(含丹东、丹西、爵溪及大目湾)加上大徐片街道办、墙头片街道办、茅洋片街道办、东陈片街道办所形成的中心城市。

“一个石浦港组团城镇”指石浦镇区加上环石浦港的鹤浦片区、高塘岛集镇所构成的南部石浦港组团城镇。

“一个象山港城镇及产业带”指从西周到贤庠的依托象山港的,以西周镇区和贤庠镇区为核心的城镇及产业发展带。

“一个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包括泗洲头、新桥、定塘的围绕蟹钳港、岳井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的县域中西部城镇组团。

这4个部分通过南北向的沿海南线和同三线沿海复线构成一个“整体式、组合型”的中等城市主体空间结构,并相应成立象山港城镇及产业带管委会和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管委会。

这种“整体式、组合型”中等城市将是一个“城市市”或“城市县”的概念。

在这个“城市市”下不再有乡、镇这种行政单元(全部为街道办),因而有利于精简行政机构,也有利于作为宁波一个远郊市区而进入宁波市区行列,从而成为宁波市的“象山区”;此时,也有利于远景象山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发展策略● 县域中北部——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用地南拓,西部储备”。

功能发展策略——以服务和居住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区。

● 县域南部——环石浦港组团城镇:空间发展策略——构筑“簇群式”石浦港旅游圈功能发展策略——以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区● 县域北部——象山港城镇与产业带:空间发展策略——形成沿象山港的城镇与产业连绵带功能发展策略——发展成为象山县最重要的工业功能区● 县域中西部——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空间发展策略——保持与优化生态环境功能发展策略——生态调节功能区4、对本次规划的指导县域空间结构象山县城市空间结构在功能定位上,明确了重点发展旅游业的大方向和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大目标。

在空间结构和发展策略上,明确了大目湾新城属于县域“一心”--中心城市的范围内,符合中心城市“用地南拓”的的发展策略。

(二)与《象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衔接1、城市性质和职能以海洋经济、旅游为主体的宁波南部副城市中心,生态型滨海城市。

其主要城市职能包括:现代工业基地;滨海旅游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生活居住中心。

2、城市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确定象山城市发展总目标为:全面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把象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型滨海城市。

3、城市规划结构在市域层面上形成“两片一点,轴带型,生态型滨海城市”格局,两片一点是指丹城片、爵溪街道和松兰山旅游度假村,轴带型是指以天安路和东谷湖路之间的公共建筑带;县域路网呈方格网形。

4、对本次规划的指导在功能定位上,进一步明确了大目湾新城的功能是以海洋经济、旅游为主体的生态型滨海新城。

在规划结构上,明确了大目湾新城是大目洋滨海发展的城市主轴线(公建轴、景观轴、空间轴)的延续,是承接老城区、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新区,符合“整体规划、跳跃推进、轴线拓展、重点开发”的思路。

在路网结构上,路网应在原有道路和河道适当偏东向大目洋延伸,在城市发展方向上形成城市南扩东拓的发展形态。

(三)与《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1、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总体发展目标为:力争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形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框架,成为宁波大都市重要滨海功能区。

其具体内容包括:构筑滨海产业新区、构建现代滨海新城、打造滨海休闲中心、建设海洋文化大县。

2、对本次规划的指导大目湾新城与城市南扩东拓,建设生态型滨海新城的发展方向相符合。

二、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由于大目湾新城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新区,涉及大目湾新城的相关规划较少,主要包括《宁波象山大目湾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以及新城周边的一些相关区块的规划,如《象山经济开发区三期大目涂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松兰山海滨渡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与《宁波象山大目湾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衔接1、城市性质和职能象山县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型滨海旅游新城。

2、城市发展目标利用大目湾新城特有的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具有一流滨海风光,集旅游休闲度假、高尚居住、先进产业于一体的生态型滨海旅游新城。

3、对本次规划的指导《宁波象山大目湾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城市规模等各个方面对于本次规划的指导意义较大,是本次规划一个主要依据和参考对象。

(二)与《象山经济开发区三期大目涂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松兰山海滨渡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区域规划的衔接由于周边区域,包括一期工业园区和松兰山,其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对新城的路网布置、用地布局、空间结构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