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课件详解
29
药物分类
• 一、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传统或经典抗精神病药、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主要药理作用是阻断多巴 胺D2受体,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和催乳素 水平升高。代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分 为低、中、高效价三类。低效价以氯丙嗪为代表, 镇静作用强、抗胆碱能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 脏毒性大、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小、治疗剂量较大。 中效价和高效价分别以奋乃静和氟哌啶醇为代表。 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 和肝脏毒性小、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大、治疗剂量 较小。
24
提示预后良好的因素
• • • • • • • • 女性、文化程度高、已婚 初发年龄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前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好 病前职业功能水平高 阳性症状为主,情感症状成分较多 家庭社会支持多 治疗及时、系统,维持服药依从性好
25
八、治疗与康复
• • • • 全程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 健康教育、工娱治疗、心理干预贯穿全程 药效不佳、木僵违拗、频繁自杀、攻击冲 动的,电休克。
(一)单纯型
• 少见,约占患者的2% • 病程:缓慢持续进展,早期不易察觉。 • 症状特点:阴性症状为主,极少有幻觉妄 想。缓慢加重的孤僻懒散、被动退缩、兴 趣日渐减少、缺乏进取心、本能欲望不足、 情感日益淡漠、对刺激缺乏反应。 • 治疗效果:差
(二)青春型
• 起病形式:急性或亚急性,青年期起病 • 症状特点: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或解 体。思维破裂,言语凌乱内容荒谬;情感 不协调,喜怒无常;行为幼稚愚蠢,动作 杂乱。常有本能活动亢进(性欲食欲)、 意向倒错(吃脏东西)。可出现生动幻觉, 妄想片段且内容荒谬。 • 预后:系统治疗预后较好。
(三)紧张型
• 少见,青中年起病,一般急性起病。 • 特点: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 亦可单独出现,以紧张性木僵为主。幻觉 妄想少见。紧张型兴奋可自发缓解,或转 入木僵状态。 • 预后较好
(四)偏执型
• 约占50% • 中年起病,缓慢发展。 • 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常伴幻觉,关系 和被害妄想多件,内容离奇脱离现实,有 泛化趋势,常几种妄想并存。不愿暴露病 态体验。 • 预后较好
27
• 4.合并用药:共病焦虑抑郁时需合并;一种 药足量但症状持续需合并辅助药物(苯二 氮卓类、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或电休 克或经颅磁或联合不同种类药物。 联合用药以化学结构不同、药理作用不同 的药物为宜;作用机制相似的原则上不合 用
28
• 5.安全原则:常规检测血压、心率、血象、 肝肾功能、心功能、血糖和血脂
32
急性期治疗
• 逐渐加量法:一周内加至有效治疗量,急 性期症状一般2-4周症状开始改善,多数4-8 周可充分缓解。足量治疗4-6周无效科换药。 症状缓解后仍要以急性期有效剂量巩固治 疗至少6个月,然后进入维持期。以利培酮 为例,开始1mg qd,逐渐加量,如无严重 副反应,1周内加至治疗剂量2-6mg。出现 疗效后,如副作用能够耐受,则维持该剂 量至少6个月,再以每6个月减量1/5的速率 缓慢减至维持量,最终不低于2mg。
30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 又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治疗剂量较少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少数催 乳素水平升高仍明显。 • 按药理作用分四类-
31
三、临床应用
• 禁忌症:严重心血管病、肝肾疾病、严重 全身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 闭角型青光眼、既往过敏等。白细胞过低、 老年人、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四、临床表现
• 前驱期症状:无特异性,如1.情绪改变:抑 郁焦虑,易激惹;2.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 怪或异常的观念,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3. 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4.行为改变:社 会活动退缩,多疑敏感,社会功能下降;5. 躯体改变:睡眠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 动机下降等。
显症期症状一:阳性症状
• 幻觉:幻听最常见。言语或非言语性,意识清晰 状态下出现评论性、争论性或命令性幻听常指向 Sch。幻视出现要首先考虑是否由于躯体疾病、 中毒、物质滥用或脑器质性疾病所致。幻觉科支 配行为。 • 妄想: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之一,被害、关系、 嫉妒钟情、非血统妄想较常见。原发性妄想常提 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 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 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
(五)未分化型
• 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有明显的阳 性症状,但又不符合上述任何类型的一组 患者
18
(六)残留型
• 过去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目前表现 为阴性症状而无阳性症状的波动,病期一 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
19
(七)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 过去一年内曾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目 前病情好转但未痊愈时出现抑郁症状,且 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 • 可残留精神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 • 原因:是疾病本身症状的组成部分,初期 被其他症状掩盖;是患者对疾病认识产生 的心理反应;药物副作用 • 注意:自杀危险性高
22
鉴别诊断
• 心境障碍:抑郁性木僵与紧张性木僵-情感 淡漠或低落,动作缓慢或违拗紧张性兴奋; 躁狂症和急性精神分裂症-协调性或不协调 性兴奋、有无感染力、动作协调或杂乱怪 异。其他分裂症特征性妄想幻觉
23
七、病程与结局
• 病程特征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 近半数患者在平均6年的随访期间有明显的 改善 • 病程变化在疾病的前5年最大,然后进入相 对的平台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于分裂情感 性障碍和心境障碍 • 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结局难以预测
35
四、不良反应的处理 (一)锥体外系反应
• 急性肌张力障碍:最早出现,不自主的眼上翻、 斜颈、颈后仰、吐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等。 处理:肌注东莨菪碱0.3mg或异丙嗪25mg可即时 缓解。有时减量并合并抗胆碱药盐酸苯海索2mg bid,或换锥体外系反应小的药物。 • 静坐不能:1-2周后常见,发生率20%。无法控制 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 处理:苯二氮卓类要和β -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 无效。
显症期症状二:阴性症状
• 意志减退:有目的性的活动的意愿和动机减退或 丧失 • 快感缺乏: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不能从日常活动 中发现和获得愉快感,对即将参加的活动缺乏期 待快感(降低患者参与活动的动机)。 • 情感迟钝:不能理解和识别别人的情感表露和 (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此症状是社会 功能不良、治疗效果差的重要预测因子。 • 社交退缩:社交性趣减退或缺乏 • 言语贫乏:阴性思维障碍,交流减少,内容空洞 简单
显症期症状五:定向、记忆和智能
• 一般无明显异常 • 存在高级认知功能缺陷:包括注意、执行 功能、工作记忆、情节记忆、抽象概括和 创造力
显症期症状六:自知力
• 多数不全或缺乏 •型 • 意义:对药物选择、预后及病因学研究有 一定指导意义
26
(一)药物治疗
• 1.一般原则:早期、足量(个体化最低有效量)、 足疗程、单一用药、个体化。小剂量渐加,维持 量为治疗量的1/2~2/3。一般不能突然停药。 • 2.选药原则:英国NICE2009建议-药物治疗时要 尊重患者的选择;很难推荐适用于全部患者的一 线用药;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精神病药治疗不 佳者,选氯氮平;依从性不佳的选长效剂。 • 3.治疗程序:急性期治疗(至少4-6周)、巩固期 治疗(至少6个月)和维持期治疗(视情况,首发 缓慢起病不少于5年,急性发作缓解彻底的适当缩 短)。只有不到1/5的患者有可能停药。
二、流行病学
• 常起病于成年早期 • 2004年流调数据全国患病率1%,山东省 1.12%,高于无锡(15岁以上0.5%)、河 北(18岁以上0.15%)、浙江(15岁以上 0.13%) • 大多数流调显示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城市高于农村。 • 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33
急性期治疗
• 兴奋躁动严重、不服药、不合作患者:短 期注射给药。注意:固定好体位,避免折 针,深部肌注。常用氟哌啶醇5-10mg im或 氯丙嗪50-100mg im,必要时24小时内每68小时重复一次。或静脉注射氯丙嗪。或氯 硝西泮im,可与前者交替进行。
34
维持治疗
• 长期维持治疗可显著减少复发。持续2年维持治疗 可以减少复发率40%,2年安慰剂对照有80%复发。 • 传统药物维持量为治疗量的1/2左右。非经典药物 (氯氮平除外)可采用急性期有效剂量或略低剂 量维持治疗。过低剂量仍易复发。 • 反复发作、经常波动或缓解不全需终生服药;首 发的缓慢起病的至少维持5年;急性发作缓解彻底 的维持治疗时间可较短。 • 不合作的可给予长效注射剂,2-4周给药一次。
36
(一)锥体外系反应
• 类帕金森症:发生率56%。女性更常见,老年患者常因淡 漠、抑郁或痴呆而误诊。表现: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 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处理:抗胆碱能药物苯海索,缓 慢加药或使用最低有效量。 • 迟发性运动障碍:见于持续用药几年后,女性高,老年和 脑器质性疾病多见。表现: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 运动为特征,舌或口唇周围轻微震颤或蠕动。睡眠时消失, 情绪激动加重。处理:预防为主,使用最低有效量或换锥 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异丙嗪和银杏叶提出物有一定作用。 抗胆碱能药物会促进和加重TD。早发现早处理可能逆转。
21
鉴别诊断
• 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躯体疾病与精神症 状的出现在时间上密切相关,病情消长与原发疾 病相平行;精神症状多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上出现, 常以幻视为主,昼轻夜重,较少特征性症状;体 检有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阳性。 • 某些神经症性障碍:分裂症早期可出现此类症状。 鉴别要点:1.神经症自知力充分,求治心切,情 感反应强烈。分裂症早期可有自知力,不迫切求 治,情感反应不强烈。分裂症的强迫内容离奇、 荒谬、多变、不可理解,摆脱愿望不强烈,痛苦 体验不深刻。2.仔细检查有情感淡漠迟钝、行为 孤僻退缩。3.观察药物治疗反应。
显症期症状三:焦虑抑郁
• 以疾病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 • 多被忽视 • 症状可能是疾病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继发 于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对精神病态的认识 和担心 • 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较少出现焦虑抑郁情 绪 • 提示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和物质滥用的可能 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