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①腰(人體的中間部分) • ②中間(事物的中間部分) • ③攔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進) • ④要脅(迫使他人改變意向,滿足自己的欲望) • ⑤求得(請求他人滿足自己的欲望) • ⑥需要(期待某種欲望得到滿足)
連鎖式引申例二:防
• 《說文》:防,隄(堤)也。 • ①堤壩: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呂氏春秋·慎小》 • ②堵住: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周語》 • ③防止:吾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
在許多情況下,本義和引申義不是直接關係, 而是間接關係。
詞的本義
• 本義 顧名思義即詞本來的意義,它是從字形方面分
析出來的、有古代文獻做參證的、最早的意義。
行 道路。《詩經·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 益 水漫出來。 《呂氏春秋.察今》:雍水暴益。 字 生孩子。 《論衡》:婦人疏字者子活。 向 朝北的窗子。《詩經·七月》: 塞向墐戶。
三個問題
一、怎樣探求詞的本義?探求本義應注意什 麼問題?
二、詞義是怎樣引申的?考察本義與引申義 的關係應注意什麼問題?
三、詞義引申的基本方式是什麼?
重點和難點: 一、本義及其探求的方法 二、詞義引申的方式
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詞的本義 二、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三、什麼是詞的引申義 四、本義與引申義的聯繫方式 五、詞義引申舉例 六、詞義引申的一般規律
基本概念
• 本義:詞的有文字形體可考、有文獻資料為證的詞 的最早的意義,也即一個詞的本來意義。
• 引申義:在本義的基礎上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 • 直接引申:從本義直接派生出意義的方式。如“月”
本義是月亮,引申為時間單位。 • 間接引申: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所謂“輾轉爲他
訓”。如“朝”,本義是早晨,引申為朝見,由朝 見又引申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為朝代。
古漢語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本章講授詞的本義与引申義問題。詞的本義 與引申義問題,既是重要的語言問題,又與閱讀 古籍有著密切的聯繫。古籍中的許多字詞,常常 使用它們的本義,或使用其較早的引申意義。學 習本章,要讓學生掌握本義與引申義的內涵,掌 握探求詞的本義的方法與分析引申義的方法,以 提高其語言的分析能力與閱讀古籍的能力。
• 再引申為抽象的規律、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養生主》
(二)由個別到一般
• 雄、雌:本義指雄鳥和雌鳥,專指鳥類而言。 《說文》:雄,鳥父也。雌,鳥母也。 誰知鳥之雌雄。《詩經·小雅·正月》
• 引申為泛指所有動物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辭》
(三)由實詞到虛詞
• 以:本義為任用、使用,是動詞。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②誠信 ③相信 ④的確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書信
六、詞義引申的一般規律
• (一)由具體到一般。 • (二)由個別到一般。 • (三)由實詞到虛詞。
(一)由具體到一般
• 道:本義指道路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經·小雅·大東》
• 引申為(達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徑、方法 交鄰國,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武傳》
图4
①竹節
②木節、草節(用於草木) ③關節(用於動物) ④季節、節氣(用於時日) ⑤節奏、節拍(用於音樂) ⑥氣節、節操(用於道德) ⑦禮節(用於社會) ⑧節約(用於用度) ⑨旌節、節杖(用於外交)
輻射式引申例二:賤
• ①價錢低:心憂炭賤願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 ②地位低: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韓非子·有
形符表意 “彳”表明與行走、道路有關的事 “艸”表明與草類植物有關的事 “月(肉)”表明與人體或肉類有關的事 “頁”表明與人的頭項顏面有關的事
行往徂徨彷 花芳茶荷蘇 肌肋刖胚胴 碩顱題頗頹
聲符表意 “戔”表小義或數量少 “于”表大義或數量多 “末”有末梢、細碎、終了、偏遠等義
錢淺箋盞賤 竽芋吁盱 帓沫抹砞秣
• 後引申虛化為介詞,意思為憑、用等。 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左傳·昭公三年》
第二次作业
• 要求: 1、从教材第一册所载252个常用字中选取10
个,要求这10个常用字都必须具备3个以上 的义项。 2、确定这些常用字的其本义和引申义,并画 出其词义引申的结构图,要求说明词义引 申的方式。 3、时间:10月27日交。
2、相關
• 標誌作用 齒,本指門牙,後表示年齡。《孟子·公孫醜下》: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 動作代表主客體
歌,本指歌唱,後指歌曲。李白《將進酒》:與君歌一 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 以性狀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後指美貌女子。《詩·邶風·靜 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陌上桑》:使君遣吏往, 問是誰家姝。 • 以方位處所指人
引申)而來的意義。

• ① 《水經注·江水》: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 ② 《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朝。
朝見、上朝
• ③ 《左傳·宣公二年》:使婦人載以過朝。 朝堂、朝廷
• 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
朝代
朝,甲文作 ,本義為早上,古代早上兒女省視父母、 臣下晉見君王,引申為上朝、朝見,君主接見臣子的地方 為朝廷、朝堂,又由朝廷引申為朝代。 • 這幾個意義相互關聯,可用圖1表示:
圖1
•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見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義
直接引申義 間接引申義
四、本義與引申義的聯繫方式
• 1、相似 • 2、相關 • 3、相因
1、相似
• 形貌形狀 斗,本指酒斗,因形狀相似,引申為星斗。
• 功能作用 關,本指門閂,後引申為關卡,均有控制出入
的作用。 • 方式情態
奮,本指鳥奮飛。《詩經·邶風·柏舟》: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後指用力鼓勁。“老 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
《國語·晉語》: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亦:甲骨文 、金文 。本義指腋窩。
《說文》:亦,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
之形。
1、依據字形分析
• C、會意字
糞:甲骨文
。本義為掃除。
《荀子·強國》:堂上不糞,則郊草不芸。
及:甲骨文 ,金文 。本義為趕上。
《左傳》:故不能推車而及。 • D、形聲字
誅:從言,朱聲。本義為責備。 《論語》:于予與何誅?
• (三)综合式引申:兩種引申都存在的綜 合引申。
連鎖式引申例一:要
• 金文作 、 ,《說文》:“要,身中也。” • ①腰 昔楚靈王好細要。《墨子·經說》 • ②中間 是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絕天下也。《戰國策》 • ③攔截 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左傳·襄公三年》 • ④要脅 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 ⑤求得 非所以要譽于鄉党朋友也。《孟子·公孫醜》 • ⑥需要 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紅線毯》
度》 • ③輕視: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 ④自謙詞:老臣賤息舒祺,年少,不肖。《戰國策·趙策》

②地位低下、卑賤
• ①價錢低 ③輕視、認為卑賤

④自謙詞
綜合式引申例:信
• 《說文》:信:誠也。 • ①言語真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 ②誠信:與朋友交,能不信乎?《論語·學而》 • ③相信: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
本義是引申義的源頭。
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 1、依據字形分析。 •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 3、探求本義要注意的問題。
1、依據字形分析
• A、象形字
水:甲骨文 。本義指河流。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逕巫峽。
州:甲骨文 、金文 。本義指河洲。
《說文》:水中可屬3、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 1、當心字形的訛變。如:臣 • 甲骨文:
• 金文
• 篆文
• 2、注意字形與意義之間的關係。如:里(裏)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裏應外合。
三、引申義
• 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 根據與本義關係的親疏遠近可將引申義分為直接
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 直接引申義是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 • 間接引申義則由本義輾轉再引申(即由引申義再
公三十一年》 • ④約束:義禮義防民。《鹽鐵論·本議》 • ⑤規範: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 ①堤壩(堵水所用的建築) •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壩的作用是堵水) • ③禁止、防備、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 ④約束(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 • ⑤規範、標準(有約束而形成的行為規範)
輻射式引申例一:節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必須依據古文字形,如莫 、朝 、 射 等字,只有依據古文形體,才能準確地把握本義,否 則容易產生混淆。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古文獻,脫離了文獻,探求 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後倒置。 如: 訪 兩個常用義:A、詢問;B、訪問。文獻中詢問義 在前,應為本義。 《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孔穎達疏: 惟文王受命十有三祀,武王訪問於箕子,即陳其問辭。 憤 兩個常用義:A、憤懣;B、憤怒。文獻中憤懣義 在前,應為本義。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年》 • ④的確:舜其信仁乎?《韓非子·難一》 • ⑤信物:用為符信,上書自陳。《史記·外戚世家》 • ⑥信使:詩好幾時見?書成無信將。杜甫《寄彭州高三十
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 • ⑦音信: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 ⑧書信:不忍拈將等閒用,半封京信半題詩。元稹《書樂
天紙》
①言語真實
作业举例
• 《說文》:節,竹約也。 • ①竹節:竹則筍苞抽節。左思《吳都賦》 • ②草木之節:風斷蒲草節,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
郎》 • ③關節: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生主》 • ④節氣: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 ⑤節拍: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起舞。蒲松齡《促織》 • ⑥節操:時窮節乃見。文天祥《正氣歌》 • ⑦禮節:長幼之節,不可廢也。《論語·微子》 • ⑧節約: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 • ⑨旌節: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漢書·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