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六章社会问题概述
1.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答: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
(1)富勒提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前者表现为威胁社会运行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这种危害,并有组织起来消除这种危害的愿望。
(2)米尔斯提出要注意区别个人麻烦与公共问题这两个方面。
(3)默顿提出二维分析法,认为社会问题从类型角度可分为社会解组与社会越轨,从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外显性社会问题与潜在性社会问题。
(4)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破坏性或紊乱性,因此,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5)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
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2.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答: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1)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是社会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问题无所不在在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2)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这是社会问题无时不有在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3.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
答:以社会保障问题为例。
(1)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大锅饭”式的经济体制包揽了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和劳动就业,在农村则主要是以家庭养老的方式提供农民的社会保障。
也就是说,在旧体制中并不存在社会保障这一类社会问题,它被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僵化的劳动人事制度、沉重的企业负担等其他问题所掩盖。
(2)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开始之后,各类非全民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个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极大地冲击了僵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国有企业推行的劳动合同制、承包制等劳动用工制度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职工生老病死大包大揽的社会保障模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也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问题是由社会转型引起的,并且与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社会问题的交叉性和突发性。
4.何谓“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
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
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