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解析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解析





(二)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1、认识特征 中年人认识范围广,知识经验丰富,理解力强,易于实施 智力型的、技术性的犯罪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 力,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和多元化。 2、情绪情感特征 中年人人际关系复杂,社会责任、家庭负担、工作中的得 意与失意、人事纠纷等常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内心 焦虑、失望、忧郁、压抑,可能因为某一诱因的出现而产 生激情发作,出现暴力行为,造成严重犯罪后果。 3、意志特征 中年人意志力较强,确定犯罪目的后会不顾一切的去进行 犯罪活动;中年人易产生固定观念, 固执己见,难以进行教育改造工作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

(一)青少年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1、精力过剩但缺乏支配力 2、容易兴奋但控制能力差 3、性机能发育成熟但性道德观念、性教育缺乏 (二)青少年时期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 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3、情感与意志的矛盾 4、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
第八章 犯罪心理的 年龄差异
第一节 犯罪的年龄差异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 第三节 中年犯罪心理 第四节 老年犯罪心理
第一节 犯罪的年龄差异概述


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其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年 龄、性别、神经类型和异常生物学因素四种。它有其自身 存在和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犯罪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犯罪人的生理基础。不同年龄阶段 的人,身心发展成熟的程度不同,社会经历的各异,对犯 罪率的高低和犯罪种类、方式的选择,会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源自
1、犯罪类型方面的的年龄差异 年龄与犯罪种类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犯罪人往往根据 自己的年龄特征去选择犯罪的种类。 青少年体力旺盛、行为冲动和性欲强烈、控制力差的青少 年容易形成杀人、伤害、抢劫和强奸等暴力犯罪心理。 年幼少年的犯罪多属财产犯罪,尤其是盗窃罪。 中、青年人犯罪以需要智慧的财产犯罪居多,如诈骗、贪 污、伪造文书等。 老年人实施的犯罪的侵害对象多为反抗力薄弱的儿童、妇 女、残疾人或精神病患者等;在犯罪类型上多实施与其生 活经历、体力和思维能力相适应的诈骗、教唆、奸淫幼女 、传授犯罪方法、盗窃等犯罪行为。




4、个性特征 中年人的个性特征基本定型。 首先,在个性倾向性方面,中年人的需要复杂多样,社会负 担重,如果正常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需要,就有可能用非法 的手段来活得满足,甚至不惜以犯罪的方式来满足个人私欲 。在动机特征方面,中年人更易产生动机冲突。中年人的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已形成并逐渐定型,如果中年人 在以上观念上存在着错误、消极、腐朽的认识,就有可能激 励并实施犯罪行为。 其次,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中年人的性格特征逐渐定型, 如果中年人的性格不良或有障碍,也易推动其实施犯罪行为 。在能力特征方面,中年人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 ,大多具有一技之长或兼有多种技能,这种能力特征使其犯 罪易得逞。 此外,中年人的自我意识常存在缺陷,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 评价不够客观真实,为了所谓的面子、自尊不惜以身试法。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1、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 2、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的矛盾 3、心理发展水平与客观现实适应之间的矛盾


(一)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二)冲动性 (三)戏谑性 (四)反复性与连续性 (五)结伙性






(一)加强亲子教育,健全家庭生活 (二)加强学校全方位教育、引导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学校的教师应注意检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榜 样,同时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 2、学校对学生应采取引导、帮助的立场和坦诚交流的态度 3、学校应加强法律常识、性教育和人际关系与情绪处理的 课程; 4、学校应密切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校和家长都能及时 了解学生状况; 5、学校应尽量完善和改进学生的体育运动等活动场地,充 分开放使用图书馆或活动中心,知道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健 康活动。 (三)社会应致力于建立正向的社会规范,引导约束青少年 的生活。





犯罪率的高低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中呈不均衡分布,即一 定年龄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所占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 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是一个动态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与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犯罪 的高发年龄都有可能有所不同。 各国犯罪统计表明,犯罪率最高的年龄虽有高低之差,但 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最高则是一致的。青少年犯罪率较高 ,与毒品、环境污染并列为三大公害。青少年时期指11 岁—13岁的少年期,14岁—17岁的青年初期,18岁—25 岁的青年晚期。我国犯罪的第一高发年龄段是18岁—25 岁,其次是14岁—17岁。 犯罪率最低的年龄层,一般均在60岁以上的老年阶段。 未满14岁者,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受父母保护多,独立 行动少,犯罪也少。
第三节 中年犯罪心理

中年期,即成年中期,一般指35岁至60岁或者65岁这一年 龄区间。中年人犯罪数量在全部刑事犯罪中占有较大比例, 中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于青少年犯罪和老年人犯罪。


(一)中年期的生理发育特征 中年期的身体变化:体制增加,身体发胖,各种感觉器官以 及脑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并且逐渐走向退化。 中年人进入更年期阶段时植物神经紊乱、精神状态和情绪也 会出现波动、焦虑等一系列更年期的症状,会给中年人带来 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和困难,一些外在的刺激就会使他们 产生过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2、犯罪手段和方式方面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人,由于其体能和社会经验的不同,所 以表现在犯罪上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 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情景性、冲动性、体能 性、缺乏预谋性等特点。 中壮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预谋性、欺骗性、智 能性等特点。 老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非体能性、单独性和情 景性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