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

“擂肥”
2、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犯罪倾向差异 男性犯罪的数量远远超过女性 (2)犯罪类型的差异 男性犯罪较多的是杀人、抢劫、强奸、重伤
等暴力犯罪,而女性犯罪一般都是一些不需 要太大体力的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盗、 贪污、诈骗、重婚、伪造等。
(3)犯罪的年龄差异 男性犯罪集中于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 女性犯罪大多集中于中老年 (4)犯罪手段的差异 女性犯罪手段的特点表现为间接性、非暴力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在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中,需要、动机、价
值观等人格倾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是决 定个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决定了 个人活动的积极性和选择性。
1.需要和动机
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 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强烈而畸 变的需要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如强烈的物质 占有欲和挥霍享受欲,畸变的性欲,诸如报复、嫉 妒、逞强、团伙“义气”等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封 建迷信、权位欲、支配欲等不良的精神需要。犯罪 人正是在这些需要的激发、推动下实施犯罪行为的。
(3)在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即盗窃、
抢劫、流氓、伤害、强奸。
中年犯罪人是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 老年人犯罪则多见于人身犯罪
(4)在犯罪的组织性方面的差异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组织形态, 中老年犯罪人则多独自进行
(5)在犯罪动因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偶发性、冲动性、 情境性、互感性、易受暗示性等特点
1.性格与犯罪心理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在人格特征中具 有核心的、主导的意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违法犯罪者在性格特征上一般有 以下特点: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表现为极端的利己主义和好逸恶 劳,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突出。
(2)在性格的意志特征上,其行为虽有明确的目标,但常常 与社会要求相悖,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以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进行 调节与控制,侥幸冒险心理强,任性而鲁莽,忍受挫折的能力 差,攻击性强,报复心重。
性、共谋性;男性犯罪手段的特点则表现为 直接性、暴力性和团伙性。
(5)犯罪动因的差异
四、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 的形成
犯罪学的一些研究表明,神经生理因素(主要指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的异常或障碍可能诱发个体 犯罪。科学家们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复试验,证明 大恼中颞颥叶前部的杏仁状结构与暴力行为的产生 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与此相对应,大脑最深层、最 原始的部分——边脑,则主要负责控制暴力行为。
(3)在性格的情绪特征上,一般表现为情绪突发性强,波动 性大,心境变化多端,喜怒无常。
(4)在性格的理智特征上,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片面 的、歪曲的认识,对社会规范的无知和偏见,对自我能力的错 误估计;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经验丰富,计 划周密。
2.气质与犯罪心理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 灵活性及指向性上。如情绪的强弱、思维的 快慢等。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年龄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年龄划分: 青少年犯罪人(11岁、12岁——25岁) 中年犯罪人(25岁——55岁) 老年犯罪人(55岁以上)
(1)在犯罪倾向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比中老年更容易走向犯罪 (2)在犯罪手段方面的差异
与中老年犯罪人相比,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是 以暴力性、直接性、模仿性为主要特征的。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 征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是指 影响犯罪心理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行为主体 的各种生理因素及其过程的总称。
三点特征: 1、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2、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3、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因素
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人们对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关系
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族史研究 2、双生子研究 3、染色体研究 4、收养子女研究
1、家族史研究
戈达德(美国)1927年出版了《卡利卡克 家族——有关心里不健全的遗传性研究》一 书,宣称犯罪具有遗传性。
2、双生子研究
法国精神病学家 朗格 日本犯罪学家 吉益脩夫 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案例:2006年哈尔滨双城地区多起系列入
室盗窃抢劫强奸案
3、染色体研究
英国医学杂志Lancet于1961年8月26日发 表了第一个具有XYY异常染色体的犯罪人 (美国人)的案例。
4、收养子女研究
丹麦犯罪学家哈钦斯(B.Hatchings)和梅 德尼克(S.Mednick)的研究表明,当生父 和养父都是罪犯时,36.2%的养子也是罪 犯;当生父和养父都不是罪犯时,养子中只 有10.5%的人成了罪犯。如果将遗传因素 和环境因素分别进行检验,那么生父的遗传 基因比养父收养后的环境对养子是否犯罪的 影响要大(吴宗宪,1997)。
犯罪动机来自犯罪主体的需要和一定的外部诱 因。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价值的观点与 信念。其中包括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看法,对 人生意义的评价。
违法犯罪者,特别是故意犯罪者,他们 往往都是在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了以极端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错误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化学因素(如内分泌、 物质代谢异常等)也是犯罪的相关因素。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潜在的具有 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现象,也叫人体生物钟。
美国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体生物钟与 人的大脑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是人的大脑功能的 一个方面。
人体生物节律包括日节律、星期节律和情绪、 体力、智力三节律。据有关研究发现,这三种节律 都对个体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而情绪、体力、智力三节律的影响更为典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