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武术散手裁判法第一节项目技术特点第一条项目特点安全第一,礼仪为上。
以打技术,寻求技击之道为主。
第二条技术特点一.远踢、近打、贴身摔、地面控制。
二.为保证该技术特点的实施,要求:(一)没有贴身时,只能采用脚踢或拳打的方法进攻对方,此时应握拳。
(二)贴身时,只能使用摔法,不能用使用踢、打技术。
(三)地面控制时,只能使用地面控制技术,不能使用踢、打、摔等方式进攻对方。
(四)为保证安全,站立状态下,不能使用反关节技术进攻对方;地面控制时,不能突然发力使用反关节动作。
(五)手只有在使用摔法(接腿摔或贴身摔)时可以张开,其他时间必须握拳进攻。
注解:地面控制是指在地面使用的控制技术,包括固定技术、绞颈技术和肘关节控制技术三种。
其中固定技术固定对方时,对方的双腿不能有一腿缠绕在自己身上方为有效。
第二节裁判方法第三条净打2分钟每局净打2分钟,是指运动员除暂停之外的实际比赛时间。
具体操作时,计时员只要听到台上裁判员喊“开始”的口令,就必须即刻开表,喊“停”的口令就要即刻停表,停止计时,当开表时间累计达2分钟时,记时员必须准时鸣锣通告,标志比局比赛结束。
第四条局间休息一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是指每局之间的间歇时间,上一局比赛结束时,记时员即刻开始记局间休息时间。
间歇时间至50秒时通知运动员上场准备比赛。
局间休息满1分钟时,台上裁判员必发出比赛“开始”的口令。
如运动员因没有带好护具,护齿等原因而拖延比赛时间,判技术犯规。
第五条达不到报名级别达不到报名级别,是指运动员在称量体重时的体重,超出了所报级别规定的区间范围。
第六条无故弃权无故弃权,是指未能按规定时间准时参加比赛或不准时参加点名及点名后不上场比赛或须称量体重时不参加称量体重等情况,被视为无故弃权。
无故弃权则取消本人已取得的全部成绩。
第七条禁击部位禁击部位,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规定不能被击打的部位,包括后脑、颈部和裆部。
后脑是指头部耳廓垂线以后的部位;颈部是指人体第一椎骨以下,锁骨以上的部位;裆部是指人体的阴部。
运动员只要出现击中禁击部位的情况,台上裁判员必须及时喊停判罚,如果一时难以判定,在喊“停”后,要及时征求裁判长或就近边裁判员的意见,不能因运动员的“痛苦”表现干扰裁决。
第八条得分部位得分部位,是指运动员击中后要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给予记分的部位。
包括头部、躯干和大腿。
头部,是指除了后脑以外的面部和头两侧的部位;躯干,是指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是指髋关节以下,膝关节以上,包括臀部在内的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肩部、上肢、小腿、脚跟、脚掌和脚背,既不是禁击部位,也不是得分部位,击中后既不能判犯规,也不能判得分。
由于肩部与胸部背相连接,腰部与臀部连接,运动员击中的连接部位,很难判定准确。
为了方便裁判,统一尺度,按照“方法清楚,击中明显”的原则,从严处理。
击中在肩部与胸、背的连接部位部、击中大腿与小腿的连接部位不得分,击中腰部与臀部的连接部位得1分。
第九条用头、肘、膝进攻对方用头、肘、膝进攻对方,是指以上部位采用动作主动发力攻击对方。
只要击中就要根据《规则》中的有关条文,给予“侵人犯规”的判罚。
由于散打比赛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近身运动,有时因对方进攻而出现低头、抬肘、提膝动作进行防守时,接触了对方的身体而没有明显的发力,并且没有产生实际效果;有时在互相搂摔过程中,头、肘、膝触及对方的身体而没有明显的发力。
类似这些情况不属于用头、肘、膝进攻对方。
第十条用反关节的动作攻击对方是指采用方法固定关节前端并击打、拧拌,或迫使其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的攻击动作。
运动实践证明,易被“反关节”攻击的关节主要是肘关节和膝关节。
如果使用正常的攻防方法,虽然击关节部位,但没有瞬间固定关节前端的行为,不属于用反关节动作进攻对方。
第十一条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是指在使用摔法过程中,采用控制性的手段,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有意伤害对方。
判断是否使用了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一般应符合下列三种情况:一.对方处于被控制状态时,采用招法使其头部朝下落地,而对方无法使用自我保护的落地动作。
二.对方处于悬空状态时,突然改变对方的姿势状态迫使其头部朝下落地。
三.临近倒地状态时,突然拧转对方头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
如果采用正常的摔法,被摔的一方因自己的保护能力差,倒地动作不合理造成头部先着地,不属于判罚的范围。
第十二条有意砸压对方一.有意砸压对方,是指对方倒地时,用身体的某一部位顺势加力于对方,达到丧失对方战斗力的行为。
二.如对方倒地时,并没有抱、拉自己,而有意向下用力骑、压在对方身上;在倒地的同时或之后,有意借力以身体的某一部位顶、砸、撞、压对方或对方已处于悬空状态倒地时,故意加力将其向下砸落在擂台上等都属于有意砸压对方。
第十三条攻击倒地方头部一方运动员不允许用任何方法攻击已倒地方运动员的头部实质上指的是主动倒地方运动员的头部,首先因为在主动倒地后3秒之内双方仍可相互进攻;其次,一方被动倒地后,台上裁判员必须发出“停”的口令,也就是说,当下达“停”的口令后,比赛已经停止,此时,倒地方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允许受到攻击。
第十四条实力悬殊实力悬殊,是指双方运动员智能、技能、体能的综合能力有较大差异。
比赛中的主要表现为“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之力”,总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为了保护弱者而不致于产生伤害事故,台上裁判员在征得裁判长的同意后,宣布强者为优势胜利方。
第十五条读秒一.读秒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对方犯规而有可能造成伤害,为保障运动员的安全进行的读秒;一种是一方运动员运用合理的方法重创对方运动员,使其不能马上不能继续比赛,为保障其安全进行的强制性读秒。
二.读秒时,台上裁判员应迅速靠近被读秒的运动员,这样既能保护受重击的运动员,又能清楚地观察其面部表情。
注意场裁此时站的位置以不挡住裁判长的视线为宜,以便裁判长也能观察到被击运动员的情况。
三.读秒有读10秒、读8秒和终止读秒三种情况。
(一)读10秒台上裁判员在读秒过程中,运动员没有示意要求继续比赛,或虽已示意可以继续比赛,但发觉其知觉不正常时仍须读到10秒。
一旦读到10秒,则表示该场比赛已经结束。
(二)读8秒台上裁判员在读秒过程中,运动员已举手示意可以继续比赛,但仍须读完8秒后,才能停止读秒,继续比赛。
(三)终止读秒台上裁判员在读秒过程中,如果发现运动员出现休克、关节脱臼、骨折等危险状态时,即刻停止读秒,取下运动员的护齿并用手势请医生将运动员送到后场急救处理。
四.读秒后的判罚主要有三种情况:(一)一方运动员因对方犯规被读秒,但在读至8秒前已表示能继续比赛且知觉也正常,则给犯规方运动员“警告”的判罚。
(二)因对方犯规而造成读秒,并因可能受伤而停止比赛接受检查的一方运动员,经医务监督检查确认不能继续比赛,则判犯规方被“取消比赛资格”。
如经医务监督确认尚未达到已造成伤害程度,但事实上已不能继续比赛,则判犯规方“警告”,同时也判其为胜方。
(三)用允许的方法重创对方使之“强制性读秒”。
被强制性读秒后,如受创方能继续比赛,则应给其“压点”和相应的判罚。
如不能比赛,则判另一方运动员获胜。
根据规则规定,一场比赛中被重击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达3次,判对方为优势胜利方;如果一局比赛中被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达2次,则判对方为该局胜方。
第十六条指定进攻比赛开始后,如果一方运动员消极后退在8秒内没有任何进攻或反击动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场裁就要用“指定进攻”手势指定消极运动员进攻。
这就要求场裁养成“默计时间”的习惯。
第十七条消极8秒一.是指台上裁判员用“指定进攻”的手势指定一方运动员进攻后,该运动员在8秒内仍不进攻时,场裁应判消极方“消极8秒”。
二.消极8秒分为一方运动员消极8秒,或双方运动员消极8秒。
一方运动员消极8秒指裁判员发出“开始“口令后,一方运动员主动向前移动伺机进行攻击,但另一方消极后退,而不采取任何进攻或反击的行为。
双方运动员消极8秒,是指裁判员发出“开始”口令后,双方运动都消极等待,均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攻击行为。
前者用手势指定消极方进攻,后者可以任意指定一方或双方进攻。
被指定后如有8秒钟再不进攻,场裁就要喊“停”判消极8秒。
前者判指定方为消极,后者判双方消极。
第十八条消极3秒是指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没有击中或击倒对方,或使用主动倒地进攻动作时,被对方反击所迫,不能在3秒内迅速站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台上裁判员立即喊“停”。
并用“消极3秒”的手势表示判罚。
第十九条知觉失常知觉失常,是指运动员被重击后,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站立重心不稳定,步履紊乱,不能有效平衡身体。
二.面部表现痴呆,视觉下降。
三.呼吸紊乱,急促喘粗气。
第二十条主动倒地一.是指两脚以外身体其它部位必须先接触台面后才能使用方法,或者使用方法后必须两脚以外身体其它部位先接触台面的进攻方法。
二.运动员使用这类动作时,台上裁判员首先要分辨是主动倒地还伪装倒地。
主动倒地必须是自己处于正常姿势使用的一种进攻或防守反击的方法。
而伪装主动倒地是处于被动情况下,自己身体已经失去平衡,为了躲避打击,顺势倒地,又不能衔接合理的进攻方法。
三.主动倒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使用主动倒地进攻将对方击倒而自己又能即刻顺势站立者得2分。
(二)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将对方击倒,但对方倒地时身体的某一部位压在主动倒地方的身体上,造成其不能迅速站立,判后倒地者“倒地在先”,主动倒地者得1分。
(三)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但未能击中对方,尚不能迅速站立,不得分。
(四)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攻没有击中对方而在3秒内又不能迅速站立。
判主动倒地者“消极3秒”。
(五)用“后倒蹬枝”的方法成功的将对手蹬(掀)下台,则算主动倒地方进攻成功,得2分。
如果不成功,使用该动作者为倒地在先。
第二十一条倒地倒地,是指两脚以外的身体任何部位支撑了台面。
倒地在比赛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被动倒地主要包括被击倒(遭受对方拳法、腿法等动作的打击而失去重心倒地)和被摔倒(被对方用摔法致使自己失去重心倒地)两种情况。
二.自行倒地由于进攻、防守动作使用不当等主观原因或场地不平、过滑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倒地。
三.主动倒地(略)第二十二条倒地在先是指运动员在使用动作的过程中双方失去重心,一方倒地在先,另一方倒地在后;或者一方倒地在先,另一方压在先倒地一方的身上。
第二十三条双方同时倒地指比赛的双方运动员,两脚以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均接触了台面,且又分不出先后时,则判为同时倒地。
第二十四条击中指运动员使用允许的方法,打到对方的得分部位后产生相应效果的一种标志。
判定是否“击中”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看进攻,进攻动作清晰、击中点准确。
二.看防守,被击中者,对于对方的攻击动作没有任何相应的防守动作,或者有防守动作,但击中在先,防守动作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