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消费函数理论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的: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它通过建立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解释了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世纪30年代以后产生了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式中:
C表示总消费,
Y表示总收入,
下标t表示时期;
a、b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内容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在宏观经济中,消费指出受某些因素影响,如国民收入水乎、物价水乎、利率、收入分配、个人偏好、社会风尚等。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最稳定的因素,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利率不重要,因而消费函数的表达式为
C=Co+cY,Co>0,0<c<1,其中c即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消费函数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成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石之一。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正数且小于1,他认为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
但二战后的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设适用于短期分析而不适用于长期分析。
因此,为了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相对收入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相继兴起和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