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通论》理论的学术背景、理论特点、政策主张同中国财政政策在今天金融危机背景下反思凯恩斯政策
浅议凯恩斯政策
【摘要】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凯恩斯政策。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财政政策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也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

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

然而,在20世界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美妙说教,使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主张上也束手无策。

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也使正从传统经济学中走出来的凯恩斯彻底醒悟,为其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

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

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

以上原因促使其在193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一反过去的立场,
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凯恩斯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凯恩斯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反对传统的学者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而导致对付危机的态度。

传统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的理论主要由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旧货币数量论三个相互关联的论点构成,而凯恩斯则从这三个点为角度来驳斥这些理论,,并且提出了自己治理危机的对策。

凯恩斯写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事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凯恩斯看来,国民收入由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前者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后者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数值高低。

而消费数值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

在这,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所决定。

国民收入的理论框架可以用下述图表表现出来:
通过通篇阅读,凯恩斯认为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或政策就是让消费、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够充分维持就业的状态,而做到这一点只要对图中右边五个变量加以控制即可。

而在上述五个变量中,只有货币数量能够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控制。

因此国家必须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理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

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通论》批判萨伊法则,
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2、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

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3、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

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

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4、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

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5、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

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

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6、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
消费。

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

这些政策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减,而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见停滞膨胀)。

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对策,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补。

《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一个反映。

凯恩斯的支持者更加重视财政政策,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生产过剩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2008年8月次贷危机的爆发及现今欧债危机的持续爆发进一步显示凯恩斯其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

改革开放后 ,中国已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面临了一些经济发展难题。

自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在世界有效需求急剧下滑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

GDP增速逐季快速回落,2008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10.6%、10.4%和9%,同比增幅分别减少1.1、2.5和3.2个百分点。

为解决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对西方的出口,阻止经济下滑成为紧迫的任务,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之内的总投资达到4万亿人民币。

4万亿的投资政策实施一年,中国胜利实现“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房市也开始复苏。

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才能过剩及通货膨胀剧增给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2011年6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6.4%更是创造了三年以来的最高值。

当前的通胀是过去两年货币超发的结果。

2009年广义货币增长28%,GDP增长9.2%,两者相差19个百分点。

2010年广义货币又增加了20%,而GDP增长10.3%,仅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一半。

多发的货币迟早要体现在价格上,不是商品价格就是资产价格,或两者同时上涨。

所谓输入性通胀、天气异常不过是混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托辞,即使公众能够接受,通胀也不会因此而回落。

超发货币带来的繁荣是暂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