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凯恩斯理论的发展——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传播凯恩斯理论的忠实斗士:西摩尔·哈里斯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一部成功的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948年问世•熟练的应用简单的代数和简明的图形阐明并简化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该书在数理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纯粹的逻辑科学,但又把无经验内容的李嘉图恶习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推向极致。

•萨缪尔森于1962年对国会通过肯尼迪减税法案起了推动作用,该法案试图通过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项法案刺激了经济繁荣。

•《经济学》在经济学界独占鳌头。

萨缪尔森于1969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贡献•补充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1.增加投资:政府支出比减税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2.提高公众的消费倾向:•“节俭悖论”•储蓄是经济系统的漏出•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缺陷:凯恩斯强调储蓄减少目前消费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储蓄未来构成生产性投资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储蓄是一种未来的支出,可通过新技术,教育和培训改进生产要素。

•如果每个人都疯狂的去百货公司购物,那么对新产品和技术的投资是否会扩张?•投资不仅是当前需求的函数,而且是未来需求的函数;长期和短期利率都影响投资和资本形成。

•消费的暂时减少不会导致普遍的萧条,储蓄的增多会导致利率下降,这将促进商业,特别是资本品产业和研发活动不断扩大规模。

经验检验:70年代的通胀•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实业具有替代关系。

•1970年代,出现“滞涨”,石油和商品价格飙升,而工业国陷入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发明AS-AD曲线解释“滞涨”:•AS曲线左移,导致低产出和高价格。

•萨缪尔森说:“供给冲击带来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是产出减少和失业增多。

”第十六章古典经济学的复归第一节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弗里德曼如何把学术氛围从凯恩斯主义模式转到亚当·斯密的古典模式?•弗里德曼在学术生涯早期注重学术性技术性工作,赢得同行的尊重,具足学术资格之后才开始为大众写作。

•他为自己的理论发觉了缜密的经验证据。

•他应用凯恩斯主义的语言和理论工具来破坏凯恩斯理论体系。

一、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通过对美国消费数据的大量研究,证明家庭仅根据长期或永久性收入的变化调整其支出,很少主义短期形式。

他认为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是错误的,政府支出通过乘数产生的杠杆作用远远小于预期的作用。

•二、关于货币和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和是施瓦茨合著:《1867-1969年美国货币史》(1963),对内战以来美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进行大量研究,证明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都起作用。

•弗里德曼认为,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由政府管理不力而不是由私人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造成的。

•三、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抨击•弗里德曼认为政府财政赤字的可能后果是通货膨胀和私人投资挤出效应。

•他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只有短期的替代关系,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

通过扩张的政府政策来减少失业的努力长期中被公众预期后,只会事与愿违。

•四、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理论•MV=PQ•弗里德曼把重点放到货币政策上来,货币数量M远比P重要。

•他认为严格的货币规则优于政府权威的相机抉择的决策。

•对于货币制度的选择:•黄金生产通常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通货膨胀。

•更好的办法是采用严格的法定货币本位,采取法定规则,规定货币供给以一稳定速率增加,该速率应大约等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

•应重视对M2(M1+货币市场存款)的控制第二节拉弗•萨伊定律确信供给是实际需求能以维持的唯一源泉。

•拉弗根据萨伊定律认为,单纯鼓励消费,对商业没有益处,因为困难在于提供消费手段并在与刺激消费的愿望;只有生产才能提供消费的手段;一个好政府的目的是刺激生产,而坏政府的目的则是以刺激消费。

减税与拉弗曲线•反对累进所得税的高税率,减税才能推动经济增长。

•减低税收是否影响财政收入,这是“拉弗曲线”思考的问题。

•根据拉弗曲线,在税率不太高的时候提高税率将会给政府形成更多的收入,但是一旦税率过高,再提高税率实际上会减少税收收入,过高的税率阻碍工作努力并引发避税甚至是非法逃税。

从供给端发力破解中国经济增长瓶颈•在应对滞胀的需要和压力之下应运而生的供给学派是颇有贡献的,其政策创新贡献在实际生活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正面效应。

•美国的实践可圈可点,从克林顿主政时期的信息高速公路,到最近奥巴马国情咨文所提到的从油页岩革命到3D打印机,到制造业重回美国,到区别化新移民和新兴经济等一系列的亮点和重点,都以从供给端发力为特色。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调控中“反周期”的政策实践,延续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和仿效发达国家的需求管理为主的思路.•随着近年的矛盾积累和凸显,已日益表现出局限性,经济下行中再复制式推出“4万亿2.0版”的空间已十分狭窄,较高水平的理性“供给管理”的有效运用势在必行。

•供给学派的主张还是关注在分散市场主体层面怎样能够激发供给的潜力和活力,但却弱于结构分析、制度供给分析和政府作为方面。

•贾康说,国际经验表明,各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为主的“要素投入驱动”,是一种粗放的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则需要制度和科技、管理创新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贾康认为,中国攻坚克难的改革,应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的角度实现创新和结构优化。

•主要措施建议:•调整人口政策•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应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要把金融多样化的改革真正对接到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中。

•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这样才能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行政、财政、国企、收入分配、价格、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第十七章经济理论的回溯•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边际革命”。

•“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其中,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投入理论被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供给)理论,而边际革命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则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需求)理论;并以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和消费函数(消费曲线)的形式,统一于以数学(微积分)形式表达的均衡价格理论中。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期,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鼎盛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尤其是以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成为经济学理论从近现代走向现代的标志。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整个工业文明由鼎盛转向衰退的时期(20世纪20~40年代),反映了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爆发、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它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对亚当·斯密以来“自由放任”的古典资本主义制度、以及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该理论以“充分就业”为界,把描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把描述未能实现充分就业非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从而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工业文明日趋式微、而人类新经济形态开启的前夜(20世纪50年代),既反映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恢复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也反映了全球经济中心与政治的中心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向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转移。

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