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

——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但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往往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不认为是“不治之症”,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所决定的:
⑴际消费倾向递减人们不爱花钱
人们的消费与收入有关。

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总小于1。

即消费量的增加不象收入增加那样快。

凯恩斯认为这是人天生的心理规律。

凯恩斯主张“济贫”。

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

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⑵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信心不足
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

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

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取得的利润率。

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投资。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⑶流动偏好人们愿意手持现金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

◆凯恩斯把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于手中的心理动机称之为是“流动偏好”。

◆人们之所有手中愿持有一定的现款,是根源于交易动机(如购物方便)、谨慎动机(如为应付疾病、车祸等)、投机动机(如抓住机会购买债券)。

总体上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否定自由放任原则,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政府不应该再是社会经济秩序
的消极保护者,而应作为积极的干预者。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

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
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
是刺激经济的良策。

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
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

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

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

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

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革命否定了均衡论(即市场万能论),认为不均衡是市场常态,而均衡才是偶然现象。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否定自由放任原则,主张政府积极的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不应该再是社会经济秩序的消极保护者,而应该是积极干预者。

在理论上,凯恩斯反对萨伊定律,强调了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只有在满足有效需求的状态下,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否则就可能出现社会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失业人口增多和设备闲置的现象,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在方法上,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即总量分析的方法;凯恩斯还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于一体,抛弃了古典的货币数量论。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要求用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宏观经济学是与以往的经济学说的总体分析相对立而产生的。

以往的理论其实并不能胜任总体分析,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萧条相失业的现实。

于是,作为“凯恩斯革命”的一种结果,宏观经济学承担了这一任务。

简单地说,凯恩斯革命开创了经济学体系新的探索之路,以总量分析为方法,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分析对象,以国民收入为研究对象,以谋求社会福利最大为主要目的,进而研究国民经济水平的均衡、稳定、增长与调控。

这次革命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体系,是微观和宏观得以区分,为人们更好的研究经济学现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关主题